嘉峪關,每次來都是走馬觀花、驚鴻一瞥:寬闊的道路、美麗的廣場、迷人的東湖、稀少的人群、愜意的生活……,當然更少不了那舉世聞名、雄偉壯觀的嘉峪關城樓。
終于有機會靜下心來,品賞這座戈壁新城,觸摸千年滄桑巨變中迸發(fā)出的那生機勃勃的強勁脈搏,這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完全像個懵懂的孩童,在歷史老人面前忐忑不安。因為這里不僅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段歷史,一種情懷。要真正了解她,就需要如同嬰兒般的緊緊依偎在母親的身上,觸摸她的肌膚,感受她的心跳……
如血殘陽照孑影
到嘉峪關不登關城,就相當于沒來過。
已記不清自己多少次登上嘉峪關關城了,但每次都給人留下不一樣的感受,或許這就是歷史的魔力,讓人在不斷的重復中不斷探尋著不一樣的東西,獲知之前沒有觸及的脈絡。
每每親臨雄關,總令人逸興遄飛,感觸頗深,“登西陲雄關,見秦時明月;望大漠孤煙,睹長河落日;叩明清古鐘,聞漢事唐韻;聽駝鈴聲聲,遐絲綢古道”的豪情油然而生。站在城樓之上,浮想聯(lián)翩,往昔歲月中那狼煙四起、金戈鐵馬、逐鹿疆場的畫卷必然浮現(xiàn)眼前。
這是作為軍事城池的嘉峪關永遠抹擦不去的歷史底色,這里有兵士征戰(zhàn)的豪情,有出關游子悵然回望,如血殘陽照孑影的悲壯……
而這一切也不由讓人感嘆明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以一名軍事家獨到的眼光,選擇在南依祁連山、北靠黑山之間僅有15公里的咽喉要地修建起嘉峪關時的高瞻遠矚,不僅為當時筑起“邊陲鎖鑰”的重鎮(zhèn),而且為今朝留下“絲路明珠”的雛形。
在兩排垂柳綠蔭下向嘉峪關移步前行,氤氳的沁涼綠意抹去炎熱的戈壁日頭,孱弱的柳枝與四周敦實方正的城墻形成鮮明的對比。讓這座充滿了兵戈之氣的關城有了一絲柔美之意。
在歷史的長河中,嘉峪關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軍事要地,也是中西中外貿(mào)易孔道,同時是后來的稅關,是西北最早的海關之一。光緒《肅州新志 街市 村堡》云:“嘉峪關街市,自東至西一條,不甚長。商賈俱住在東關,關廂大于關內(nèi)三倍。正街一條,長一里。凡仕宦商旅出口入關必宿于此。商戶棧房、茶寮、酒肆,旅館牙行,約千余戶,軍民數(shù)千家。”
從歷史的記載中,我們似乎能看到當年嘉峪關當年的繁華,但在嘉峪關城市博物館中保存下來的早年拍攝的一些照片更清晰地記載和展示
了嘉峪關的情景。從這些照片可以看出,早年的嘉峪關也是比較繁華的,過往的商人很多,在城外有很多店鋪、驛站、廟宇等,相互間也進行一些簡單的貿(mào)易。從一張拍攝于1910年的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時的嘉峪關內(nèi)城還居住著很多農(nóng)戶。后來城內(nèi)居民全部遷出城外,集結(jié)為小鎮(zhèn)而居。這對關城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嘉峪關,雖然在歷史上是一個屯兵要塞,但除了“往前看,戈壁灘,往后看,鬼門關”的哀唱之外,就是成群出沒的黃羊。在二十世紀初,嘉峪關是“有小城一座,歷年兵禍,城內(nèi)已頹廢,城外有居民約五六十家,街市房屋矮小破敗,居民亦窮困無氣”.
或許正是在這只有月亮陪伴的茫茫戈壁上,最能褪去繁雜的塵世喧囂,從而也留下了眾多抒發(fā)情緒的名詩佳句,給后人殘留著那一抹必須到此一游的幽思懷古之情。
直到1958年,距離嘉峪關關城6公里的戈壁灘上,一座被稱作“1號高爐”的煉鐵爐埋下了基石,5萬多名主力為東北人的建設隊伍在這里安營扎寨,以酒泉鋼鐵公司的名義,種下這座后來可堪現(xiàn)代的城市最初的種子。
建設者的記憶
“當年一到嘉峪關連棵樹都很少看見,那種感覺用‘流放’來形容有過之而無不及。”、“幾十年嘉峪關的變化太大了,這是我當年想都不敢想的,在戈壁灘上能建設起這么一座美好的城市,我生活在這沒有遺憾。”這兩句話是嘉峪關市五一街區(qū)78歲的老人劉景雙在嘉峪關經(jīng)歷了近50年的生活后,所講述的真實感受。從老人的言談和神情中,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老人年輕時在嘉峪關豪情萬丈的建設激情,以及現(xiàn)在所享受快樂生活的那種幸福感。
劉景雙老人是1965年從參加三線建設時,隨酒鋼的前身39公司來到嘉峪關,屬于嘉峪關1965年設市時來的第一批建設者,見證了嘉峪關從荒涼到繁華的全過程。
1965年,當劉景雙踏上來嘉峪關的征途后,蒼涼的戈壁灘給老人留下了比“流放”還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悲壯感觸,“沒來之前,我習慣了東北遼河平原、三江平原的豐美肥沃,隨著建設三線,我來嘉峪關時,一過蘭州,就越發(fā)感到凄涼,到了嘉峪關,連棵樹都很少見著,那種心情可想而知。”在劉景雙的記憶中,1965年的嘉峪關只有一個三層高的百貨大樓和招待所是當時最高的建筑,整個城市只有三條馬路。休息時只能打打籃球和“遠眺大漠戈壁夕陽西下”.這與如今嘉峪關高樓林立、綠樹成蔭、城市道路交通15縱11橫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
而比劉景雙老人更早來到嘉峪關的則是1958年酒鋼成立建廠之初,支援酒鋼建設的是鞍鋼的冶金建設總公司的人們。當時的嘉峪關可以說是一片戈壁,房無一間,樹無一棵。他們便成了嘉峪關的第一批移民。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在無水、無電、無通訊的環(huán)境下,他們忘我的艱苦奮戰(zhàn),誕生了酒鋼公司我國第五大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當時建設者們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馬架房、地窩子以及后來的“干打壘”都是當時建設者們簡陋的居住場所。建設者們從地面向下挖1米到2米的空間來作為生活區(qū),地窩子上面則是戈壁亂石和駱駝刺。
劉景雙的三個兒子早已在嘉峪關成家立業(yè),而且大孫子也已結(jié)婚,年底劉景雙老人將享受到四世同堂的人生之樂。雖然兒孫都忙碌著各自的事情,但老人所享受的嘉峪關執(zhí)行的居家養(yǎng)老,讓他反而老有所樂。
“退下來之后,我很喜歡讀書,但眼睛不行了,居家養(yǎng)老派到家里來的服務人員每天給我讀書、讀報,把我收藏的石頭擦的干干凈凈。我不能做的事,她們?nèi)繋臀易隽恕,F(xiàn)在講和諧,什么叫和諧?我現(xiàn)在生活的狀態(tài)就是和諧,讓我們老人沒有后顧之憂。”劉景雙老人開心地告訴記者。
嘉峪關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主任馮亞維告訴記者,被贊譽為“沒有圍墻的養(yǎng)老院”居家養(yǎng)老服務的新模式,為60歲以上老人提供居家養(yǎng)老服務。嘉峪關符合居家養(yǎng)老條件的有27400多人,目前已有16000多人享受到居家養(yǎng)老。
如果說,劉景雙老人作為嘉峪關市的第一批建設者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滄桑巨變的話,那么在嘉峪關第二代人們的記憶中,婚禮的變遷則更形象地說明了這座城市的成長過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嘉峪關年輕人結(jié)婚前流行著兩句口號“三轉(zhuǎn)一響帶咔嚓”和“四十八條腿兒進我家”.也就是說只有置辦齊這些才能結(jié)婚。所謂“三轉(zhuǎn)一響帶咔嚓”中,三轉(zhuǎn)指的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一響指的是收音機;一咔嚓指的是照相機。“四十八條腿”則指的是方桌一張、椅子四把、雙人床一張、大衣柜一個、書桌一張、櫥柜一個、高柜一個、低柜一個、三門柜一個。最多時增加到了“七十二條腿”.
從現(xiàn)在來看,當時置辦婚禮是比較簡單的,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座戈壁新城中流行的結(jié)婚必備條件就可以看出,嘉峪關在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jīng)遠遠高出甘肅全省很多地方。
而今,行走在嘉峪關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種私家車和電動車。有消息稱,嘉峪關是目前甘肅全省擁有私家車最多的城市。
嘉峪關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在這里幾乎很難遇到真正的“嘉峪關人”.除了為數(shù)極少的原著居民之外,最早隨著酒鋼建設到來的東北定居者,他們主要以酒鋼職工、建筑以及鐵路職工為主。其次還有來自上海、江浙的人群,他們往往出任技術和管理人員。再后來,是中西部省份的農(nóng)民,陜西人、四川人、河南人以及最多的甘肅人,他們接替第一代東北移民成為國企礦工,以及更多配套工廠的一線工人。
所以,在嘉峪關你能聽到正宗的東北話、地道的河南話、厚實的陜北話,以及飄逸的四川話。而東北二人轉(zhuǎn)、陜北蘭花花、豫劇、秦腔、河湟花兒、涼州賢孝這些相隔千里的民間音樂的愛好者,在嘉峪關盡數(shù)存在,那也是很多老一代移民的鄉(xiāng)愁所系。
長城腳下的黃草營
在嘉峪關著名的懸臂長城之下的裕泉鎮(zhèn)黃草營村,至今居住著嘉峪關的土著居民。65歲的楊大海世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在兒時的記憶中,爬到長城上面玩是他們最為難忘和開心的時刻。
楊大海告訴記者:“聽老人們講,以前這里就是囤積糧草的兵營,駐扎著部隊。而且小的時候,村子旁的黑山上,有很多烽火臺,由于戈壁灘上缺土,這些烽火臺大多被刨掉后用來蓋廁所等。”
楊大海家的老院子就在懸臂長城腳下,如今三間的土坯房早已荒棄,只有門前的兩棵巨大的杏樹和枝頭的累累果實散發(fā)著勃勃生機。打開門鎖,推開吱吱作響的門扇,跟隨楊大海來到這座小院子時,院中一片荒草,很難想象在這個小院子里先后誕生了楊大海兄弟姐妹十人。而像這樣的小院子當年在長城腳下有十多家。但正是長城腳下零散分布的這些小院落卻靜靜地見證著嘉峪關原著居民們美好生活的變化。
1997年,楊大海家搬到了現(xiàn)在居住的磚瓦房新居。門口一排整齊的圍墻上生長的葡萄樹綠意盎然,紅色琉璃瓦的大門和大紅金字對聯(lián),昭示著家庭的紅紅火火。“以前我們種些小麥等一年下來自己都不夠吃,現(xiàn)在土地給了自己,在自己的八畝八分地上種上苞谷、葵花等制種經(jīng)濟作物,一年下來有2萬多的純收入,這生活條件比以前好了幾十倍。”楊大海開心地說。
“黃草營有378戶1293人,50%以上的在外務工……”說起黃草營,黃草營村社區(qū)大學生村官、團支部書記張鵬如數(shù)家珍。這個26歲的大學生村官來到黃草營已經(jīng)2年多了。
隨著嘉峪關經(jīng)濟建設的快速發(fā)展,東興鋁業(yè)等大型企業(yè)在黃草營村周圍開始大規(guī)模的建設,在看到不論廠房、小區(qū)、廣場建設都需要綠化這一重大的商機后,今年年初,張鵬與裕泉鎮(zhèn)的其他幾位大學生村官商量,通過他們自己的實踐和帶頭作用,在承包了村民的土地后,建立起15畝的景觀苗木養(yǎng)殖基地,鼓勵村民們種植云杉、國槐、樟子松等適合戈壁灘生長的景觀苗木。
沿著懸臂長城繼續(xù)向北,記者來到了張鵬他們建起的景觀苗木養(yǎng)殖基地。一片片云杉、國槐、樟子松在黑山腳下挺拔的生長著。張鵬在地里觸摸著一株株苗木上不斷長高的新枝,高興地告訴記者:“在考慮建景觀苗木養(yǎng)殖基地前,我們經(jīng)過了細致的市場調(diào)研,現(xiàn)在嘉峪關有很多在建的工廠、小區(qū)等,都需要綠化,與其他們從外地購買苗木,肯定不如在當?shù)刭徺I方便,挖出來半個小時就能移植到其他地方,基本沒有長途跋涉的損耗,而且我們的苗木都是本地生長,也習慣了嘉峪關的土質(zhì)和氣候,更容易存活。所以,我們的苗木根本不愁賣不出去。同時,我們在種植這些苗木之前,都邀請農(nóng)技站的技術人員對土質(zhì)等進行了分析,選擇了成活率高、抗病耐旱的云杉、國槐、樟子松等苗木進行種植,雖然我們種植的是苗木,但成活率達到95%以上,而且長勢不錯,從年初種植后到現(xiàn)在,最慢的長了13厘米,最快的長了33厘米。”
雖然這些苗木還在成長階段,但張鵬已經(jīng)看到未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從苗木的長勢情況來看,就是現(xiàn)在出售這些苗木,每畝地保守的收入也有七八千元。我們計劃下一步將種植面積擴大到35畝到40畝之間,讓農(nóng)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其中,這樣就能讓更多的村民受益。”
當記者感嘆年輕的大學生村官為古老的黃草營帶來新的活力時,一份彩色銅版紙印刷的清新悅目、圖文并茂的《黃草營之窗》的報紙更令記者驚嘆。這份由嘉峪關市峪泉鎮(zhèn)黃草營村社區(qū)黨支部、團支部主辦的報紙《黃草營之窗》,是甘肅省第一份村辦的報紙,“當時辦這份報紙就是為了更好地讓我們的村民們了解政策,掌握新的 農(nóng)業(yè)技術。”張鵬謙虛地說,不過,對于《黃草營之窗》就連隨行的嘉峪關市委宣傳部的干部都感嘆,“黃草營,包括裕泉鎮(zhèn)的很多信息我們都是通過《黃草營之窗》了解到的。”
大漠戈壁出平湖
曾經(jīng)的嘉峪關,風沙陣陣中飄蕩著古道寂寥,關山月下回旋著羌笛胡笳。“風吹石頭跑,遍地沒有草,樹上沒有鳥”是嘉峪關過去歷史的真實寫照。自然條件差,生態(tài)環(huán)境薄弱,屬國家土地荒漠化嚴重地區(qū),被認為是屬于不適合人類居住地區(qū)。
但自1965年嘉峪關正式建市以來,在不到50年的時間里,一座嶄新的現(xiàn)代化新城拔地而起。
現(xiàn)在的嘉峪關已經(jīng)是一個綠樹成蔭、空氣清新,藍天、碧湖、雪山相交輝映的現(xiàn)代化的城市,一段不朽的生態(tài)傳奇正在繼續(xù)……如今,到過嘉峪關的人都會驚詫于她的美麗,驚詫于戈壁灘上的那一抹綠色。
夕陽西下,漫步在嘉峪關的街道上,你會看到道路寬、花草艷、樹成蔭,游覽在迎賓湖和東湖兩湖上,垂柳成林,蘆葦茂密,水波蕩漾,一望無際,猶如走在了美麗的西子湖畔。綠草茵茵的雄關廣場上,人們絡繹不絕,老人們在下沉式的廣場上跳著歡快的舞蹈,孩童們肆無忌憚地在敞開式的噴泉中穿行享受著水帶來的樂趣……這一切使你感受不到這座美麗的城市處在大西北茫茫戈壁灘上,倒是你會感覺如同走在了濱海城市。
如今的碧水綠蔭很難讓人想象到嘉峪關在建設之初最大難題恰恰是缺水少綠。所以珍惜水、節(jié)約水、充分合理的利用大自然提供的水資源,成了嘉峪關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
嘉峪關市通過實施引水入城、以庫蓄水等節(jié)水措施,先后建成了13座調(diào)蓄水庫。將自流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匯集起來,形成了7321.7萬立方米的蓄水能力。水域面積為210萬平方米,人均占有水域面積18平方米。
為了改善環(huán)境,嘉峪關人民在戈壁上建起了迎賓湖和東湖,而迎賓湖和東湖宛如兩顆明珠,環(huán)繞著嘉峪關市區(qū)。這兩座湖都依靠雙泉水庫的泉水蓄積而成。清澈見底的湖水在微風中蕩漾,不僅調(diào)節(jié)了嘉峪關市的空氣濕度,更是人們休閑旅游的絕好去處。同時,東湖不僅僅是一個生態(tài)工程,同時它還起著調(diào)蓄用水的作用。它將引自于雙泉水庫的水依次匯入東湖的岫玉湖、鏡月湖、燕鳴湖三個湖面,再經(jīng)過地下管道降水輸送至嘉東工業(yè)園區(qū)及酒鋼高新養(yǎng)殖園。這樣,既發(fā)揮了“城市之肺”的作用,又合理循環(huán)利用水資源,保證了生產(chǎn)用水。
站在99米高海豚造型的氣象塔之上,可以俯瞰東湖全景,但見三池水、一片綠,水繞遠山轉(zhuǎn),城在水一方。如琴似弦的道路在林蔭間疏密有度,瀑布通廊、景觀涼亭、綠色游廊、拱橋、碼頭一處處景點如明珠散落,那么從容淡定,那么秀美嫻靜。以海洋里最聰明的群居動物海豚來作為城市標志性建筑的外觀,不僅表達了嘉峪關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建設美好家園的愿望,也體現(xiàn)了嘉峪關人對水的依戀與渴望。
看著眼前的美景,讓我很難想象當時嘉峪關人如何在“東湖開工建設時連旗桿都插不下去”的戈壁亂石灘上修建起如此美景的艱辛。
作為嘉峪關境內(nèi)唯一的地表河流討賴河是嘉峪關目前正在全力打造的又一處以水為媒的新景點。特別是今年5月正式開放的大型彩色音樂噴泉更是蔚為壯觀。伴隨著激昂的樂曲、流光溢彩的激光,一泓氣勢磅礴的噴泉直沖云霄。長160米、寬32米的彩色音樂噴泉在不斷的變化中呈獻出擎天一柱、雄鷹展翅、孔雀開屏等各種水形的曼妙舞姿綻放在討賴河上,引得觀眾驚嘆和喝彩連連。位居西北地區(qū)第二的巨大水幕電影更是讓人大開眼界。
有了水,還得有樹,植樹綠化離不開土壤。但在土壤成為戈壁地形中的稀缺資源的情況下,種活一棵樹的代價是巨大的,所以嘉峪關的老人們常說,在戈壁灘上種活一棵樹其艱辛程度不亞于養(yǎng)活一個孩子。
嘉峪關人裁一棵樹,先得挖好1米見方的大坑或溝槽,篩出細沙,再摻入從外地買來的土 壤,結(jié)合當?shù)氐臍夂驐l件種植適合生長的植物,每隔15天澆一次水,方能保活。據(jù)估算,栽一棵樹,勞動力除外,還得花費400元左右。嘉峪關人正是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建成了130多處公共綠地和15座城市公園。綠化覆蓋率達37.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33.83平方米。據(jù)介紹,目前只要居住在嘉峪關,市民出門不到一公里便可到達公共綠地,可謂是出門見綠,處處享綠。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是城市發(fā)展的“內(nèi)動力”.作為全國唯一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交匯的城市,嘉峪關不僅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而且文化、體育旅游已經(jīng)成為嘉峪關新的對外名片。
汽車越野拉力賽、國際滑翔節(jié)、國際鐵人三項賽等重大國際性大型體育賽事的不斷舉辦,讓嘉峪關這顆“戈壁明珠”正在成長為中國西部“體育城”.已先后建成了集訓練健體、體育比賽、文藝演出、大型集會功能為一體的體育場、體育館、網(wǎng)球館、綜合訓練館、汽車摩托車賽場、國際滑翔基地、鐵人三項訓練比賽基地和關城文化景區(qū)、石關峽景區(qū)、長城第一墩觀景臺、中華龍林等基礎設施,為旅游觀光、體育比賽、文藝演出、文化交流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并形成了以風雨雕、駝絨畫、嘉峪關石硯等為代表的有一定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地區(qū)性文化品牌。嘉峪關全市49個社區(qū)都建立了文化活動室和休閑區(qū)、娛樂區(qū)。每個小區(qū)都有文化活動小廣場。
如今,嘉峪關歷史上的千里戈壁、金戈鐵馬、商隊駝鈴已經(jīng)成為遙遠的記憶。嘉峪關已從一關孤懸、春風不度的邊塞關隘,在歷史的變遷中經(jīng)歷了落后與現(xiàn)代、蠻荒與文明兩種迥然不同的景象之后,成為河西走廊上最富活力,最具發(fā)展的區(qū)域中心城市,成為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