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五泉(2)馳名;水不在深,日月取影。千載香火,三教(3)景行(4);古木參天,四季分明。去?。?)早逝,勇冠群英;太公(6)晚遇,文治武興。爾炘(7)雖遠(yuǎn),聯(lián)妙詩精;龍翔不才,但賦其情:
吾愛五泉山也,頗愛其泉。
縱觀五泉,坐南面北;一山遠(yuǎn)眺,恰關(guān)帝(8)之夜讀;眾峰橫陳,猶太白(9)之醉臥。惠(10)蒙(11)如足,佇立兩廂;朝迎旭日,泉聲朗朗;夕送晚霞,靄霧茫茫。慢坡東行,石棧凌空飛蕩;拾階西上,平湖美人盛妝(12)。青山抱玉,含惠泉若鈴鐺;懸崖吐液,披蒙泉似霓裳。三泉星聚,豁然開朗:掬月(13)居首,隕石屏障;右臂摸子(14),洞幽水涼;左肩甘露(15),云淡天蒼?;ê迷聢A,對酒當(dāng)歌,誰盼玉兔東臨,蝶影成雙?黃葉遍地,哀鴻孤飛,誰摸瓦礫碎石,兒女自妄?天降甘霖,遠(yuǎn)客邂逅,誰烹清茶佳茗,手留余香?新詞舊韻,琴瑟悠揚,誰奏高山流水(16),以待紅裝?善哉!生北國之佳境,凝天地之精華;歷滄桑之巨變,匯古今之萬邦。童山披翠,其功浩蕩;良田千畝,其情泱泱;雨潤暮鼓,五泉相攜;煙迷晨鐘,清流激蕩。源源不斷,雖粉身亦無懼;生生不息,縱百折而不回。此五泉也?實五仙也!
吾愛五泉山也,誠愛其景。
駐足園中,神清氣爽。隴海(17)西望,拓絲路之故道;黃河?xùn)|翹,驚兩岸之徜徉。舉目北瞰,借白塔(18)以擎天;回眸南睇,仰三臺(19)以摘星。山環(huán)水抱,借江南之靈秀;依山起勢,成北國之雄壯;鬧中取靜,群佛當(dāng)仁不讓;遠(yuǎn)離喧囂,眾生正道慈航。煙巒古寺,錯落有致;歌臺水榭;碧波蕩漾;丘壑起伏,盤桓跌宕;八卦臺(20)低,飛泉流瀑,左探靈山殿(21)之新筑;太昊宮(22)暖,翠幽新圃,右入嘛呢寺(23)之舊院。嘛呢寺為藏傳,堪民族融合之典范(24)。全寺依山而建,前置小院,有巧巧齋、曲曲亭,有仄仄門、依依徑,有重重院、疊疊園(25);更有數(shù)十經(jīng)輪,金光燦燦。兩側(cè)懸樓,環(huán)繞大殿,妙趣盈盈,風(fēng)格別樣;禪意盎然,相得益彰。東西長廊,蜿蜒成雙;風(fēng)雨無阻,上下通暢。游樂東向,海盜船滿載尖叫;提心吊膽,人工湖激流勇進(jìn)(26)。獵奇西行,熊貓館指點國寶;閑庭信步,動物園(27)且尋童心。此東西二龍口及左右景點之大觀也。主景區(qū)則端坐中麓,春夏萬木蔥蘢,百鳥爭鳴,鮮花怒放;秋冬落葉蕭疏,粉妝玉砌,冰瑩雪香。山門(28)為軸,松柏兩行;一柳獨大,正對牌坊(29);雙龍壁(30)前,蝴蝶亭凌空展翅,鶴舞龍翔;九曲橋(31)畔,大雄殿(32)莊嚴(yán)肅穆,鐘鳴鼎唱。萬源閣(33)拔地而起,傲然獨立;青云梯(34)扶搖直上,直通天堂。地藏寺(35)盡收東廊,臥佛(36)在望;文昌宮(37)北接魁星,寸管流芳。千佛閣(38)危巖橫陳,下臨絕壁;三教洞(39)一覽金城,蒸蒸日上。果然是:佛地本無邊,看排闥層層,紫塞千峰平檻立;清泉不能濁,笑出山滾滾,黃河九曲抱城來(40)。
吾愛五泉山也,實愛其人。
一山育化,三教呈祥,群賢畢至,但述端詳:文有孔夫子(41)、武有霍去病,前有孫中山(42)、后有劉爾炘,神有文昌君(43)、人有諸葛相(44),進(jìn)有三世佛(45)、立金剛(46),退有觀世音(47)、地藏王(48)!克己復(fù)禮(49),仁者孔圣;天下為公(50),勇者孫文;修齊治平(51),焉輸文昌;鞠躬盡瘁(52),堪比孔明;博聞廣志,吾友吾師;至德至愛,我效我仿!山窮水盡,觀世音慈悲救苦難,何妨變性(53)?千鈞一發(fā),地藏王大義入地獄,舍我其誰?接引佛洪武初成,六百年輾轉(zhuǎn),幾遭劫難,雖文革傷其左手,依然慈容不改!銅臥佛曲肘而眠,徹悟乎“一心事佛,勤修爾大德大善;三界無我,休究吾是睡是醒。”泰然于“香客三叩八萬里,老夫一覺九千年!”四大皆空,物我兩忘,庶幾無怨無悔(54)!其難得糊涂乎?但得大自在耳!
悲夫!念去病家奴之后,十七從戎,志在八方;胡奴未滅,一心只為社稷;何以家為(55),焉有兒女情長?馬鞭所向,四方蠻夷惶恐;五泉奔涌,成就千古絕唱!然多少膏粱子弟,養(yǎng)尊處優(yōu),厭倦鐘鳴鼎食;不學(xué)無術(shù),卻欲封侯點將;如此好高騖遠(yuǎn),豈非一枕黃粱!吾九歲初識五泉,三十年來,上下四百余回,蒙庇佑于孩提,競前茅于群雄;慰慈母于華發(fā),啟稚子于懵懂。雖故地重游,然常訪常新,足見諸圣賢之博大,而吾輩之淺陋也!
嗚呼!吾愛五泉也,明月前身(56);吾賦五泉也,和而不爭。即弱冠而常思,至不惑而初成,嘆流水之今日,感轉(zhuǎn)瞬與永恒。今捉刀賦漢月(57),含笑弄吳鉤(58),常懷君子心,不度小人腹,始知菩提無樹般般樹,明鏡非臺處處臺;本來無物即有物,何必塵埃惹塵埃(5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獨吾之座右銘耶?豈非五泉山之墓志乎!
己丑年(2009年)臘八于金城嗜龍齋
注釋:(1)、五泉山位于蘭州市區(qū)南側(cè)的皋蘭山北麓,是一處“林木蔥郁花草香,雕梁飛閣泉瀑鳴”,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遐邇聞名的隴上勝地。公園景點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為主,海拔1,600多米,占地267,000平方米,有明清以來的建筑群10余處,1,000余間,建筑面積一萬多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現(xiàn)存最早的一所建筑“崇慶寺”內(nèi)的“金剛殿”,系明代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所建,距今已有600余年。1955年五泉山被辟為公園,原有的亭臺樓閣都已修葺一新,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山上舉辦廟會,除浴佛和法事活動外,還設(shè)有花卉展覽和各種民俗文化活動,每年春節(jié)期間還舉辦燈飾展覽,五泉山現(xiàn)已成為人們休閑旅游的首選去處。(2)、五泉山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清澈甘美的泉水而得名。相傳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20年)霍去病征西,曾駐兵于此,士卒疲渴,霍去病手著馬鞭,連擊五下,鞭響泉涌,遂成五泉。這雖屬神話,但五泉山“五泉”的神奇絕妙確為世人矚目。(3)、三教,儒、釋、道。儒指的是孔子開創(chuàng)的學(xué)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tài)存在,居于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qū)。釋是印度凈飯王兒子喬達(dá)摩悉達(dá)多創(chuàng)立的佛教,因悉達(dá)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jù)《道德經(jīng)》(即《老子》)《南華經(jīng)》(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chuàng)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在中國境內(nèi)廣泛傳播,影響巨大。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4)、景行,猶景仰。南朝 宋顏延之《直東宮答鄭尚書》詩:“惜無丘園秀,景行彼高松。”唐玄宗《序》:“朕嘗三復(fù)斯言,景行先哲。” 清 昭連 《嘯亭雜錄·信勇公》:“公生長窮荒,乃知忠義若爾,實為中原士大夫之所宜景行者也。”
(5)、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漢族,河?xùn)|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封冠軍侯。
(6)、太公即姜尚,字子牙,呂氏,一名望,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世稱“姜太公”.
(7)、劉爾炘(1865-1931),近代著名學(xué)者。字又寬,號果齋、五泉山人。甘肅蘭州人。光緒乙丑科進(jìn)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應(yīng)聘為五泉書院講席,教學(xué)上嚴(yán)于督導(dǎo),循循善誘,深受生徒的尊敬。他造福鄉(xiāng)梓,為發(fā)展甘肅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辛亥革命后任甘肅省臨時議會副議長,曾經(jīng)管文教慈善福利社團,后潛心撰寫學(xué)術(shù)專著。1928年11月起分別派為豫陜甘及行政院賑災(zāi)委員會委員。著述甚多。
(8)、關(guān)羽(?-220年),字云長,河?xùn)|解良(今山西運城)人,三國時蜀漢名將,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關(guān)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guān)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guān)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 孔子齊名?!度龂萘x》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9)、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其詩歌總體風(fēng)格豪放俊逸,清新飄逸,氣勢磅礴,大氣十足。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反抗傳統(tǒng)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并具有浪漫主義精神。
(10)、惠泉,在西龍口下的企橋南端谷底,泉圓形,水凈沙明,清澈見底,味甘美,宜于烹菜,且有灌溉之利,有惠于民,故而得名。
(11)、蒙泉,在東龍口下。這里懸崖凌空,有瀑布瀉下,如掛練,如揚絲,墜入亂石叢中,濺起無數(shù)明珠,流到草坡間,積成一片明鏡。“蒙”為卦名,寓意東谷山下有險之意。
(12)、五泉山可分西、中、東三路游覽,三路均有樓臺亭閣、長棧虹橋、清泉飛瀑,但布局各異,自成體系,各有獨到之處。古建筑群多集中于中峰。從山門沿中間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剛殿、大雄寶殿、萬源閣、文昌宮、地藏寺、千佛閣等古廟宇依山就勢排列,層層相疊,以石階亭廊相連,甚為壯觀。中峰兩側(cè)為東西龍口,幽谷之中清泉吐翠,林蔭如蓋,廊榭亭閣環(huán)繞。東龍口利用山泉之水,新建了碧波蕩漾的蓮池和逶迤池上的九曲橋,池邊佇立二龍戲珠釉壁。240多級,97盈的長廊盤旋而上,將東龍口與中峰連通。西龍口依山就勢,建成高閣橫秀,飛泉掛碧的“小蓬萊”和碧水,亭臺,綠樹相映成趣的“翠山新圃”.
(13)、掬月泉,在文昌宮東面,泉寬約尺許,深約五尺,形如井狀,中秋之夜,月出東山,這里得月最早,月影投泉心,如掬月盤中。
(14)、摸子泉,在曠觀樓下的摸子洞中。過去善男信女,用手在泉水中摸索,說摸著石子的生男孩,摸著瓦片的生女孩。清末學(xué)者劉爾欣曾在洞口書寫一聯(lián),嘲諷這種迷信行為是“糊糊涂涂,將佛腳抱來,求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頭拿去,說是兒孫。”
(15)、甘露泉,在文昌宮西邊,孤亭掩蔽,清泉涓涓,久雨不淫,大旱不干,飲之如甘露。
(16)、《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足復(fù)為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知己或樂曲高妙。
(17)、隴海鐵路是中國甘肅蘭州(隴)通往江蘇連云港(海)的鐵路干線,于1905年起動工,經(jīng)過四十余年的分段建設(shè),至1952年全線建成,1953年7月全線通車,目前全長1759公里,為I級雙線電氣化線路。隴海鐵路是貫穿中國東、中、西部即華東、華中、西北最主要及最重要的鐵路干線,也是從太平洋邊的中國連云港至大西洋邊的荷蘭鹿特丹的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隴海鐵路沿線主要城市有連云港、徐州、商丘、鄭州、洛陽、西安、寶雞、蘭州。
(18)、白塔山,位于中國甘肅省蘭州市北,瀕臨黃河北岸,海拔1700多米,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jié)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為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山下有金城 、玉迭二關(guān) ,為古代軍事要沖 .白塔始建于元,后圮,現(xiàn)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為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 1715 )巡撫綽奇補舊增新。塔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筑圓基,高約17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山上一、二、三臺建筑群,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亭榭回廊連屬,四通八達(dá)。三臺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山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筑有風(fēng)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shù)墓沤ㄖ镉腥堑?、迎旭客閣。高超的建筑技藝和不朽的藝術(shù)價值,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19)、三臺閣,傳統(tǒng)建筑常見名稱。三臺是漢代對尚書、御史、謁者的總稱,即尚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合稱“三臺”.在我國各地均有名為“三臺閣”的建筑,例如安徽馬鞍山、蘭州蘭山等地。蘭山三臺閣位于蘭州中心城區(qū)的皋蘭山上,面城而立,金城風(fēng)光一覽無余,海拔2250米,距城市相對高度約600米,占地面積3000余畝。三臺閣始建于明初,為明肅王朱瑛(朱元璋之子)為了金城文運昌盛所建,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
(20)、八卦臺,五泉山的一處古建,上臨東龍口,下瀕蒙泉。仰視可觀東龍口飛瀉而下的瀑布,俯瞰則可飽覽五泉之冠的“蒙泉”.
(21)、靈山殿,五泉山殿名,在五泉山東側(cè)。
(22)、太昊宮,位于五泉山公園西澗景區(qū)與中麓景區(qū)的過渡帶,是劉爾忻為表彰上古以來甘肅籍圣賢,以鼓勵后人見賢思齊,在已毀的燃燈寺、慈母宮遺址修建的。朝東的大門上是劉爾忻題額的“太昊宮”和撰寫的楹聯(lián):“都來游圣人之門上觀千古: 從此發(fā)名山間氣后有萬年。” 進(jìn)門后,可見自北朝南的4臺建筑:第一臺建有3座大門,中門額題“高山仰止”,西門是“奮上興下”,東門是“繼往開來”,門北廊壁間原嵌劉爾忻書《太昊宮記》。第二臺為秦子祠5間,主祀孔子弟子秦祖,配祀景清等13人。第三臺為壤駟子祠5間、石作子祠5間,主祀孔子弟子壤駟赤,石作蜀,配祀趙充國等11人及張軌等11人。第四臺為伏羲殿5間,題額“文明鼻祖”,主祀伏羲,配祀女媧、軒轅。
(23)、嘛呢寺,五泉山上惟一的一座藏傳佛教寺,因從惠泉中流出的溪水匯流處有嘛呢轉(zhuǎn)輪而得名,始建于明代,清代和民國時都重修過。占地面積4637.75平方米,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文化大革命期間寺院停止活動,五泉山被占用。一九八二年落實了宗教政策,歸還宗教界并批準(zhǔn)開放為藏傳佛教寺院,嘛呢寺現(xiàn)有大小殿堂共二座,主要供奉觀音、文殊、地藏菩薩等;有僧舍二十間,寺僧十人。主要宗教活動為每月初一日、十五日的法會等。
(24)、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又稱為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稱佛教三大體系。藏傳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與顯教傳承。雖然藏傳佛教中并沒有小乘佛教傳承,但是說一切有部及經(jīng)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遠(yuǎn)的影響。主要流行于藏族居住區(qū),蒙古、土、羌、裕固等民族也都信奉。
(25)、嘛呢寺山門兩側(cè)為懸樓,東邊的是“曲曲亭”,西邊的叫“巧巧齋”.拾階而上,是一方進(jìn)深10米的小院--東有依依徑、仄仄門通曲曲亭;西有疊疊園,園內(nèi)巧布山石,石中架石拱小橋。重重院,院分兩進(jìn),題額“巧巧齋”.小院正中筑24級臺階,形成過廳,東為瞰月樓,西為延月樓,均為懸樓。自小院過廳入殿,正南為3間觀音殿:西部北側(cè)有敞廊5間,南側(cè)3間廂房題額“笑笑齋”.東邊懸崖邊筑花墻環(huán)護(hù)。院西一株古槐,葉影婆娑,是蘭州市重點保護(hù)的古樹名木。觀音殿南小院,題額“聽泉簃”,院內(nèi)小屋3間,題額“潛齋”、“綠海”,連接?xùn)|月亮門敞廊。
(26)、游樂園,五泉山東側(cè)的一處現(xiàn)代游樂設(shè)施,有激流勇進(jìn)、海盜船、東方飛毯等現(xiàn)代游樂設(shè)施。
(27)、動物園,地處五泉山公園西側(cè),占地面積100畝,依山而建,辟有熊貓館、猩猩館、熊池、鹿苑和獅、虎、豹籠舍。展出有被譽為“三珍”的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以及西北特有動物野驢、野馬、野牦牛、馬鹿、白唇鹿、巖羊、猞猁、兔猻、蘭馬雞及甘肅省省鳥--紅腹錦雞等動物。還有長頸鹿、亞洲象、東北虎、非洲獅、金錢豹、雪豹、斑馬、丹頂鶴、黑豹、小熊貓等國內(nèi)外珍稀野生動物110余種1000多頭只。
(28)、現(xiàn)在的山門是1959年把原來顯得低矮、壓抑的山門拆除后,將其南面的“賽樓”移過來作為山門,并在北面砌臺階9級,以提升山門的高度,并將明肅王府門前的一對石獅移置兩側(cè),在東西側(cè)建兩廊,以襯托山門,使其顯得高大軒敞,雄偉壯觀。山門正中為舒同所書“樂到名山”巨匾。
(29)、五泉山牌坊位于正南處五泉山中麓建筑群的中軸線上,朝北正對東方紅廣場西放射線,紅柱青瓦,飛檐翹角,正面是劉爾忻書“五泉山”,背面為甘肅當(dāng)代書畫家陳伯希書“仁靜智流”.人們利用坡地高差,筑30級臺階,每10步設(shè)一個休息臺,在臺階兩邊十余株圓柏襯托下,古色古香的牌坊更加顯得高聳。
(30)、雙龍壁:五泉山人工湖東南的一面雙龍造像壁。
(31)、九曲橋:五泉山人工湖中間的一座石橋。
(32)、大雄殿,占地781平方米,-斗拱飛檐,巍峨莊嚴(yán),是五泉山建筑群中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殿宇。殿內(nèi)小為釋迦牟尼佛,東為藥師佛,西為阿彌陀佛。五泉山諸佛在“文革”十全部被砸爛,只有銅接引佛因毛主席語錄的保護(hù)才幸免于難。這里的三尊人佛是1989年山著名雕塑家何鄂、汪興中、羅代奎重塑,拉不楞寺為三佛貼金。大殿前檐正中的“大雄寶殿”叫個大字為趙樸初的手筆。
(33)、萬源閣在大雄殿南。1919年,劉爾炘將萃英門甘肅舉院的明遠(yuǎn)樓搬遷到這里,屹立于全山建筑群的中央,更名為萬源閣。大概也是劉爾炘“必歸于儒”的具體實踐吧。劉爾炘為萬源閣題額“崇德廣業(yè)”,最令現(xiàn)代人不解先生高古胸臆的是先生從學(xué)術(shù)傳承的角度對未來工業(yè)社會展望后的憂慮:“向五大洲中靜觀日后群倫那個能逃機器劫;在數(shù)千載上便憂天下來世而公枉費圣人心。”
(34)、青云梯位于萬源閣南,為雙排三開間八楹牌坊,自萬源閣登72級臺階到青云梯,卻見劉爾炘所撰楹聯(lián): 高處何如低處好,下來還比上來難! 兩聯(lián)的形式也很奇特,即以額為聯(lián)。
(35)、地藏寺,始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位于五泉山景區(qū)山腰處,海拔1610.2米,西接文昌閣,與掬月泉毗鄰,西南方上部為三教洞;其上為睡佛殿,東接百米長廊,其下為摸子泉,西配殿殿內(nèi)有一方洞,直通下部的摸子泉。寺內(nèi)建筑群由正殿、東、西配殿、曠觀樓和北廂房組成,建筑面積約734平方米。
(36)、 臥佛寺位于地藏宮南,依山而建的三座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涅粱塑像,俗稱臥佛,臥佛長8.7米,兩旁塑十八羅漢。臥佛據(jù)說表現(xiàn)的是釋迦牟尼涅盤前向弟子囑咐后事的情景。西殿供觀世音,東殿供關(guān)圣帝君。北有9間懸樓,登樓遠(yuǎn)眺,遠(yuǎn)處白塔層巒,若隱若現(xiàn),九曲黃河出沒在青山白云之間,蘭州市仿佛一張巨大的城市畫圖在帶狀盆地上徐徐展開。
(37)、文昌宮,在全山建筑群中軸線最上層,從青云梯登93級臺階即到達(dá)。文昌宮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同治間兩次被焚,光緒十二年(1886)重建,1955年重修。20世紀(jì)二十年代,這里是五泉書院。宮院南磚石砌峭壁兩側(cè)可直上大殿,大殿供文昌帝君。 在古代民間神話中魁星為主宰文運的天神,又叫奎星,在二十八宿中位列西方七星之首。在漢代就有“奎星主宰文章”之說。后世奉祀奎星時,為其塑造的形象介于鬼神之間。顧炎武在其著作《日知錄·魁》中解釋說:“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西北盛行供奉魁星,自明清至民國,僅西寧、樂都、大通、化隆等縣(廳)所在地就有魁星閣五座,祭祀之盛和文昌帝君相提并論。文昌帝君為道教中主軍功名、祿位的神,即俗稱的文曲星,是古代對北斗七星中魁星之外六星的總稱。后來,又與古蜀國奉祀的梓潼神、東晉末年反抗苻堅與鄧羌作戰(zhàn)戰(zhàn)死在綿陽的蜀人張育,混淆糅合在一起,元朝時仁宗延祜三年(1316)年封其為“輔仁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38)、千佛閣,位于臥佛殿東南的山巖上。出臥佛殿東門南上,看見一木牌坊題額“干佛閣”,進(jìn)牌坊后西轉(zhuǎn),沿臺階向上經(jīng)過建于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的先登橋,東行就到了千佛閣長廊,為依山而建的7間敞廊,廊中石窟內(nèi)存有明代遺碑3塊。長廊東頭木梯題額“更上一層樓”.二層長廊共10間,西端有送子菩薩殿,東端亦為菩薩殿。千佛閣建于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嘉靖十四年(1535)重修,毀于清同治六年的兵燹,現(xiàn)存建筑為光緒元年(1875)重修。閣南3孔石窟,均深約3米,供三世佛,兩側(cè)是十八羅漢,洞窟壁間塑有千余尊彩佛,故稱千佛閣。登臨千佛閣,全山景色盡收眼底,視野比在臥佛寺懸樓更加開闊,遠(yuǎn)處山影縹緲,城里樓影重重,黃河如帶,繞城東流。
(39)、三教洞三教洞位于五泉山西巖上,為全山最高處,海拔1 650米。三教洞又叫老君洞,大殿依山而建,殿內(nèi)是石砌洞窟,明代供儒道釋三尊孔子、老子、釋迦牟尼,同治年間被毀,光緒年間重修,其北崖前,東西各建房3間,東為住持住處,西為散福廳,1955年全部改為敞廳,圍上圍欄,成為觀景處,可遠(yuǎn)眺。
(40)、梁章鉅題甘肅蘭州五泉山清泉寺。
(4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出生于魯國陬邑。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鬃娱_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xué)的風(fēng)氣,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帶領(lǐng)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經(jīng)( 分別為:《詩經(jīng)》、《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jīng)典《論語》??鬃釉诠糯蛔鸱顬?ldquo;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dāng)時社會上的最博學(xué)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yuǎn)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學(xué)說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yuǎn)的影響。
(42)、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dǎo)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二千年帝制”.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jù)其生前遺愿,將陵墓永久遷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
(43)、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斗魁前,一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
(44)、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fā)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quán)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nèi))逝世。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45)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敬對象,俗稱“三寶佛”.根據(jù)印度哲學(xué),時間和空間是混淆的,因此三世佛分為以空間計算的“橫三世佛”與以時間計算的“縱三世佛”.橫三世佛(又名三方佛):指中央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另一說是東方阿閦佛,又稱“不動佛”),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主管東方凈琉璃世界,他有兩位脅侍,日光普照菩薩和月光普照菩薩,號稱東方三圣。一般祈禱于藥師佛,主要目的在于祈求現(xiàn)世安樂。藥師佛可以保佑世人消災(zāi)、延壽、去病,許多老者、病人都會禮拜藥師佛,以求健康長壽。中央釋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智”文殊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號稱華嚴(yán)三圣;他是這個世界的教化者,是佛教教主。他的法身是藏傳佛教崇敬的大日如來。西方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勇”大勢至菩薩和“大悲”觀世音菩薩,號稱西方三圣。一般祈禱於阿彌陀佛,主要目的在於祈求死後的解脫。漢傳佛教認(rèn)為,阿彌陀佛主要是以其愿力,引渡眾生到極樂世界,脫離苦難的輪回,故亦號“接引佛”,也因為此佛有無量壽命與光明,亦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在藏傳佛教,他被稱為月巴墨佛,也是長壽的象徵。
佛教界有說法認(rèn)為橫三世佛為同一佛,只是為了救渡眾生,而化現(xiàn)為不同化身?!度鐏頊Y源考》:“何謂彌陀曰無量壽,施藥則無量壽,即藥師如來之延壽。何謂彌陀曰無量光,毗盧遮那佛則無量光也。故知諸佛同體異名,皆為眾生善巧化現(xiàn)也。”縱三世佛(又名三世佛):指過去佛燃燈佛,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燃燈佛(又名“定光佛”、“錠光佛”等)在已過去的莊嚴(yán)劫為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曾在過去世預(yù)言釋迦牟尼未來將成佛,是授記釋迦牟尼佛之師。許多佛、菩薩都曾是燃燈佛弟子。釋迦牟尼佛,在佛賢劫為第四佛,與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以佛法濟度娑婆世界所有眾生。彌勒菩薩未來佛是賢劫中的第五佛,彌勒時代尚未來臨以前,還在兜率內(nèi)院為菩薩。據(jù)大乘佛教的說法,人人可以成佛,諸佛將濟度眾生,超越輪回而成佛。
(46)、金剛四大金剛即東方持國天,南方增長天,西方廣目天,北方多聞天。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咜,身白色,穿盔甲,手持琵琶,主樂神;南方增廣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盔甲,手握寶劍,護(hù)法神;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另一說法是紅色),穿盔甲,手持蜃(據(jù)明·楊慎《藝林伐山》云:“蜃行似蛇而大音順。”有人曰蛇或龍,皆誤)傳法神;北方多聞天王晚,名毗沙門,身綠色(另一說法是金色),穿盔甲,右手持寶傘,左手握銀鼠,降魔施財之神。根據(jù)印度佛教傳說,在須彌山中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峰,四大天王便各居一峰,護(hù)一方天下,故稱四大天王。在中國古代,四大天王還有“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含義--持劍者風(fēng)(鋒)也;持琵琶者調(diào)也;持傘者雨也;持蜃者順也。這也反映了農(nóng)業(yè)社會人們對豐收之年的渴望。
(47)、觀世音菩薩,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dǎo)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jīng)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xiàn)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guān)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愿,當(dāng)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hù)。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yīng)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xiàn)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國的江、浙、閩、廣、臺灣,以及南洋華僑間,觀音信仰極為普及,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島,自古以來也一直被視為觀世音菩薩應(yīng)化的道場。
(48)、地藏王即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jīng)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并在久遠(yuǎn)劫以來就不斷發(fā)愿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愿”的德業(yè)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愿地藏王菩薩”,并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rèn)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yīng)化道場,并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49)、克己復(fù)禮,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xì)w于“禮”, “禮”為西周之禮。“克己復(fù)禮”是達(dá)到仁的境界的修養(yǎng)方法。出自《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復(fù)周禮為己任,并把克己復(fù)禮稱之為仁。顏淵向孔子詢問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這種解釋。因此,可以把克己復(fù)禮視為孔子早年對仁的定義。
(50)、驅(qū)逐韃虜,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確定“驅(qū)除韃虜”為綱領(lǐng)之一。韃虜是歷史上漢人對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的蔑稱。清朝末期,由于封建制度的落后性和儒家等傳統(tǒng)文化文化的封閉性,清政府沿襲明朝的海禁政策,閉關(guān)自守,不思進(jìn)取。因此,在列強紛爭的年代中,不斷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從而使得中國一步步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同時,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hù)統(tǒng)治,在中國開始了變革,洋務(wù)運動,維新變法,清末立憲,但是這些立憲改革都失敗了,中國漢人終于認(rèn)識到了,封建統(tǒng)治是中國落后原因。中國要富強,必須推翻滿清王朝愚昧落后的封建統(tǒng)治。因此孫中山等人提出了驅(qū)除韃虜,興復(fù)中華的口號。
(51)、修齊治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xué)》:“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的譯文為為通過降低自己的欲望,減少自己的貪念,來讓自己頭腦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處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誠二字,努力斷惡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養(yǎng)就起來了,有智慧了。這時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經(jīng)營好了。家庭是國家的縮影,把自己家庭的經(jīng)營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一個能把自己國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讓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52)、鞠躬盡瘁,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為革命,為人民奮斗終生。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53)、觀世音菩薩。
(54)、接引佛,供奉于五泉山金剛殿內(nèi),高5.33米,神情悲憫,左手托蓮花,右手下垂,衣褶有臨風(fēng)飛動的感覺。右手下垂,表示能滿足眾生成佛的愿望;左手當(dāng)胸托蓮臺,表示接引眾生往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坐蓮臺。佛教凈土宗宣揚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眾生只要念他的名號,死時阿彌陀佛就來接引。阿彌陀佛和他的左右脅侍觀世音、大勢至合稱“西方三圣”.此尊銅接引佛原供奉在東關(guān)接引寺中,1952移置到這里。1966年6月,紅衛(wèi)兵砸掉其左手,因銅佛太硬,無法砸爛,便回去找鐵錘,準(zhǔn)備第二天再來砸。園林工人們便連夜用三合板將銅佛圍起來,用油漆涂成紅海洋,然后用金黃油漆寫上:“領(lǐng)導(dǎo)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chǎn)黨;指導(dǎo)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chǔ)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翌日,持錘而來的紅衛(wèi)兵一見毛主席語錄,不敢動手,銅佛才保存了下來。
(55)、霍去病生為奴子,長于綺羅,卻從來不曾沉溺于富貴豪華,他將國家安危和建功立業(yè)放在一切之前。漢武帝曾經(jīng)為霍去病修建過一座豪華的府第,霍去病卻斷然拒絕,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56)、明月前身,出自《二十四詩品》的“洗練”一品。“如礦出金,如鉛出銀。超心煉冶,絕愛緇磷??仗稙a春,古鏡照神。體素儲潔,乘月返真。載瞻星辰,載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二十四詩品》,囊括了諸多漢族詩歌藝術(shù)風(fēng)格和美學(xué)意境,將漢族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風(fēng)格、境界細(xì)分為二十四種,即: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dá)、流動。每種都以十二句四言詩加以說明,形式整飭。它不僅形象地概括和描繪出各種詩歌風(fēng)格的特點,而且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各種藝術(shù)風(fēng)格的形成,對詩歌創(chuàng)作、評論與欣賞等方面有相當(dāng)大的貢獻(xiàn)。這就使它既為當(dāng)時的詩壇所重視,也對后來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上的經(jīng)典名篇。“洗煉”一品看來是講的一種藝術(shù)技巧,但實際上也是說的一種詩歌的境界。此言詩境務(wù)必達(dá)到一種自然純凈、返歸本體的狀態(tài),而絕無世俗塵垢之摻合?,F(xiàn)在“明月前身”被題寫在五泉山山門的右門額上。
(57)、漢月,指漢家或漢朝時的明月。南朝 陳 張正見 《明君詞》:“寒樹暗胡塵,霜棲明漢月。” 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也借指祖國或故鄉(xiāng)。唐 杜甫 《前出塞》詩之七:“已去漢月遠(yuǎn),何時筑城還?” 唐范攄 《云溪友議》卷九:“萬里隔關(guān)山,一心思漢月。”
(58)、吳鉤是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彎刀,它以青銅鑄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滿傳奇色彩,后又被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征。在眾多文學(xué)作品中,吳國的利器已經(jīng)超越刀劍本身,上升成為一種驍勇善戰(zhàn)、剛毅頑強的精神符號。
(59)、菩提無樹般般樹,明鏡非臺處處臺;本來無物即有物,何必塵埃惹塵埃。這是龍翔自己的感悟,源于禪宗的一些故事。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