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紅城鎮(zhèn)現(xiàn)在以2個綜合市場和長約1.5公里的商貿一條街為依托,全力發(fā)展商貿經濟,目前全鎮(zhèn)共有商貿戶780多家,從業(yè)人員1800余人,年貿易額達15000萬元,商貿業(yè)是紅城鎮(zhèn)名副其實的主導產業(yè)。
*記者在寧朔村三組調查時了解到,出生于1983年的人還能分到0.2畝土地,而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甚至根本就沒有土地。在地少人多的現(xiàn)實面前,有人對土地難以割舍,也有人放棄了土地專職經商,還有人選擇了半商半農。而這里的年輕人也只有三條出路,考大學、開鋪子、去外地開牛肉面館。
*十年前,他趁自己年輕力壯,向山要地。他和妻子靠人力在荒山上愣是開出幾畝地來,還把別人不屑種的地也要過來,他因此成為所在村民小組土地最多的一戶,“半川”的名頭也從那時開始叫響。
采訪時間:2010年3月
采訪地點:永登縣紅城鎮(zhèn)
村鎮(zhèn)規(guī)模:紅城鎮(zhèn)總面積為4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860畝,其中水地16182畝,砂地14538畝,山旱地23140畝。全鎮(zhèn)轄寧朔、永安、徐家磨、華山、野泉、下河、進化、鳳山、玉山9個村,9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shù)6439戶,總人口27927人。其中永安與寧朔兩村村民、3所學校、38家行政單位和非公有制企業(yè)共10732人聚居在紅城鎮(zhèn)政府所在地。
在地少人多的現(xiàn)實面前,有人對土地難以割舍,也有人放棄了土地專職經商,還有人選擇了半商半農。以商帶農,是這個地方的一大特色。有人說,這與當?shù)?ldquo;地少人多”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也有人說,這應該是曾在當?shù)貜氖律虡I(yè)活動的晉商們的“遺風”。
城市化的車輪無法阻擋,在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過程中,這里的人們有著怎樣的生存現(xiàn)實與心態(tài)變遷?也許,這是當?shù)卦诎l(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
——永登縣紅城鎮(zhèn)寧朔村、永安村調查報告
出蘭州向西行79公里,有個地方叫“紅城子”。紅城始建于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為西漢允街縣城故址,迄今整整兩千零七十年。因城墻是紅土夯筑而成,故取名紅城。又因城臨麗水(莊浪河),也叫“麗水城”。西夏時,李元昊曾在這里設卓羅和南軍司,所以又稱“卓羅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為防止元代殘余勢力南侵,紅城遷至莊浪河河東,重筑城廓,沿用舊名至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紅城感恩寺”和蘭州最后的晉商會館“古晉會館”就坐落在這里。
紅城物華天寶、經濟繁榮。明清以來,即為永登南部商農并重的貿易中心。商鋪林立,客商紛至沓來。繁榮的市場經濟和旱碼頭地位,成就了紅城作為甘肅“四大名鎮(zhèn)”之一的美名。
記者此行采訪調查的“紅城子”,即為紅城鎮(zhèn)鎮(zhèn)政府所在地,是該鎮(zhèn)寧朔、永安兩村的統(tǒng)稱。永安與寧朔兩村村民、3所學校、38家行政單位和非公有制企業(yè)共10732人聚居在這里。
* 基本情況 *
紅城鎮(zhèn)總面積為4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860畝,其中水地16182畝,砂地14538畝,山旱地23140畝。全鎮(zhèn)轄寧朔、永安、徐家磨、華山、野泉、下河、進化、鳳山、玉山9個村,9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shù)6439戶,總人口27927人。平均海拔1836米,平均氣溫7.2 ℃,年降水量281.1毫米,無霜期146天。主要農作物為小麥,兼種胡麻、玉米、白菜、香菜、黃豆等。
紅城鎮(zhèn)小城鎮(zhèn)建設發(fā)展初具規(guī)模,近年來,在保護古鎮(zhèn)風貌的同時,也在大力建設新型小城鎮(zhèn),小城鎮(zhèn)規(guī)劃區(qū)域5.2平方公里,駐紅單位14個,農村中小學14所,縣屬永登二中、紅城中心衛(wèi)生院坐落境內。全鎮(zhèn)金融通訊、郵電網絡齊備,影劇院、文化站(省、市示范單位)等文體設施齊全。九個村均實現(xiàn)了道路硬化、綠化和亮化,自來水入戶率100%,電話普及率超過90%。
* 生存現(xiàn)實 *
“晉商遺風”與“年貿易額15000萬”
紅城子人愛做生意,這是外地人對這個小鎮(zhèn)的印象。有人說,這也許和紅城地少人多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也有人說,這應該是曾在紅城子從事商業(yè)活動的晉商們的“遺風”。
在紅城中街子,有一座清代建筑物,它就是蘭州最后的晉商會館——古晉會館。清代中葉,晉商大規(guī)模進入西北。他們在紅城子從事商業(yè)活動,要么販運西北的騾馬到晉中地區(qū),要么將湖南等地的茶葉運送到西北,但更多的晉商只是小本經營,大部分從事著雜貨鋪、當鋪、餐飲等行業(yè)。這座會館就是當時在紅城經商的山西商人朱伯通等人的倡議下修建的。
在當?shù)乩先藗兊幕貞洰斨校浽诩t城子響當當?shù)臅x商字號有“同聚成”、“雙和成”、“雙和昌”、“恒泰倫”、“天和全”、“同義和”、“福泰昌”等,由此,晉商當時在當?shù)氐幕钴S程度可見一斑。
在晉商的影響和引導下,紅城人把商鋪開向蘭州乃至京城,在蘭州有王氏“吳美園”飯莊,徐雙喜“懷德厚”、“雙馬牌”水煙,徐方恭洋行和與德國人合資的“三和昌”洋行,陳興儒“天意店”糧行等,還有馬車店、出租行、典當行等50多家,清末最著名的徐子英之父還在北京開辦了“復興西”商行。
歲月流逝,“晉商”已經成為了老人們的記憶,但“做生意、經商”卻成了這個地方的一大特色。多年來,紅城子一直是龍泉、苦水、東山、七山等周邊地區(qū)貨物、人流集散地。而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永安、寧朔兩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經商。經營門類涉及飲食、百貨、鋼材、家具、醫(yī)藥、煤炭、加工等各個行業(yè),可以說,紅城子是永登南部首屈一指的集收購、營銷為一體的商貿重鎮(zhèn)。每逢節(jié)假日,市場上人頭攢動,人聲鼎沸,生意十分火爆。
林立于紅城街市上的400多家商鋪,各種商品一應俱全,經濟一派繁榮,讓人有一種置身繁華都市的感覺。紅城鎮(zhèn)現(xiàn)在以2個綜合市場和長約1.5公里的商貿一條街為依托,全力發(fā)展商貿經濟,目前全鎮(zhèn)共有商貿戶780多家,從業(yè)人員1800余人,年貿易額達15000萬元,商貿業(yè)是紅城鎮(zhèn)名副其實的主導產業(yè)。
“在家開店”與“外出拉面”
紅城子人的經濟收入,主要有三大來源:種地、在家經商和去外地開牛肉面館。
記者在寧朔村三組調查時了解到,出生于1983年的人還能分到0.2畝土地,而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甚至根本就沒有土地。在地少人多的現(xiàn)實面前,有人對土地難以割舍,也有人放棄了土地專職經商,還有人選擇了半商半農。而這里的年輕人也只有三條出路,考大學、開鋪子、去外地開牛肉面館。
為數(shù)不多的大學生們,畢業(yè)后大多選擇在城市里打工,而那些初中畢業(yè)生和高中畢業(yè)生們除了有一部分選擇在家鄉(xiāng)開店外,有很多人則是學習了蘭州拉面的手藝后,走南闖北去外地開牛肉面館,其中以浙江和福建兩省居多。
調查中,記者發(fā)現(xiàn),“在家開店”與“外出拉面”幾乎成了這里年輕人的兩種生存方式。以寧朔村一組為例,全組70多戶中,除了有半數(shù)以上在紅城市場經商外,其余則全都在外地開拉面館。“有一部分人在南方買了房子和店面,也有人在哈爾濱落戶了,寧朔四組有個吳姓小伙資產都已經上百萬了。”說起誰家的孩子在外面開拉面館發(fā)財了,這里的人都很清楚。
永安村四組的華老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家里有2個兒子,念書的時候好好不念,初中畢業(yè)后去學蘭州拉面,現(xiàn)在都已經自己開店當老板了!”說起兒子們,華老漢笑的合不上嘴。“兒子們開拉面店很忙,平時也不回來,自己只好去南方看望兒子們。反正是他們出錢,現(xiàn)在是想去就去,想來就來,想坐飛機就坐飛機!”華老漢很自豪對記者說。
經過幾年的發(fā)展,紅城人的牛肉面館已經遍及了10多個省份。據統(tǒng)計,目前全鎮(zhèn)在外省市開牛肉面館的農戶達700多家,有10%的勞動力從事牛肉面生意。紅城商貿一條街上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一家專門經營牛肉面調料的專賣店——李家調料鋪子。由于家鄉(xiāng)人在外地開牛肉面館,而在當?shù)赜仲I不全制作牛肉面所需的各種調料,只好從家鄉(xiāng)郵購,這家蘭州拉面調料專賣店也就應運而生。據該店的經營者老李講:“從我家郵購的拉面調料發(fā)到了河南、新疆、陜西、山西、江蘇、浙江、福建、哈爾濱、四川等10多個省呢。”
寧朔村原文書華明星告訴記者:“人多地少,種的糧食不夠吃,這里的人不是在本地經商,就是外出經商。商業(yè)帶動農業(yè)是這里的一大特點。”
* 心態(tài)變遷 *
“棄地”與“從商” 的變奏
剛嫁到紅城子的時候,謝英心里很沒底。她是二婚,前夫去世后,她經人介紹帶著三個女兒來到現(xiàn)在的丈夫家里。一進門,她就后悔了,柜子里沒有面,家里也沒有多少存糧。一問才知道,丈夫家里只有1畝多地,一年的收成還不夠吃幾個月的。這點地夠干什么啊,她為今后的吃穿用度犯愁了。也難怪,這對于在前夫家種慣了十幾畝地的她來說的確是個大問題。
真正下了地,她又傻眼了,滿打滿算的一畝地竟然還不是一塊,而是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三小塊。這也能叫地嗎?在她的先前的記憶里,地就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麥浪??蛇@里,往左望三米是張家的,向右瞅三丈又是李家的。今后的日子該怎么過呢,她心里又在嘀咕。
眼瞅著麥子黃了,她又犯愁了,這個“鬼地方”家家戶戶墻挨著墻擠點也就算了,竟然連個收麥子打場的地方都沒有。
愁歸愁,莊稼總要收的。先看看其他人是怎么收的。張家的麥子用架子車拉到家里了,李家的也拉來了。謝英也照做了。家里怎么打場呢?她繼續(xù)學。來到李家,只見李家的70多歲的老人坐在院里的陰涼處,拆開了一個麥捆子,正一把一把的捋著,捋齊了一剪刀下去,麥穗子就被剪下來了。這是干什么呢?走了幾家才發(fā)現(xiàn),這里家家如此。而她在李家看到的這個怪事原來是有名堂的——“摘頭頭子”。當?shù)厝硕嗟厣?,家家都在自家院子里打場,而院子又很小。怪不得把收小麥弄的跟繡花一樣。
在丈夫的指導下,那些她原本很難想象的事情竟也被一一學會了。先把麥子一個個剪下來,然后曬干,然后拉著磙子碾下來。怪不得要把麥穗子剪下來,原來用手剪的穗兒不帶草,拉起磙子來輕松。想起在前夫家里用收割機收麥子的情景,謝英笑了,這么小的地塊,收割機根本就進不了地啊。她這才理解了這里的人為什么像繡花一樣的收獲了,“真是時事造英雄啊”她想。
地少的人家連收割到打場,8、9天就收獲了一年的莊稼,多一點的至多半個多月也就完事了??芍x英的一畝地就收了10天,一來這種“細活”她頭一回干不得要領,二來丈夫家院子太小,鋪了麥穗,秸稈又沒地方放,功夫全都耗在“周轉”上了。
這一畝多的莊稼收完,謝英覺得比在前夫家收十畝都費勁。
翻過年,丈夫說,我兄弟說生意忙顧不過來明年他家不種地了,我們也不種了吧,水費、化肥、人工費算下來,一年也沒多少收入,還把人累的。謝英不行,她知道丈夫心疼自己,可對她來說,土地就是一切。她沒從兄弟家不種地中受到啟發(fā),相反她卻對兄弟家土地的歸宿感了興趣。
作為一個農民,她喜歡土地。可丈夫不喜歡,丈夫是商人,他常常提起莊稼僅僅是因為那與他的生意有關——他在紅城市場上開了一家五金建材商店。
第二年開春,謝英不僅種上了兄弟家全部的地,還把鄰居家不種的地也要了過來,這一年,她總共種了3畝多地。她因此成了他們小組里地最多的一戶。這一年,她“頭頭子”摘得飛快,一天能摘二三十捆子,已經和周圍的“行家們”不相上下了。妻子如此吃苦,可丈夫卻不以為然,丈夫認為自家也應該向兄弟家那樣,過“居民”的日子,他喜歡安逸。不干什么活,守著店就成,反正店里的收入要比種地好幾倍。
可第三年的時候,謝英把地送給別人種了。娘家媽來看她,住了幾天就嚷嚷著要回去,說是家里連點存糧都沒有,怕住久了會把女婿家的面給吃完了。謝英拉過母親的手說:“面完了,打個電話賣面的就送過來了。你就安心住著吧,不用操心!”
“半川”開荒與土地的出路
在寧朔村三社,有個綽號“半川”的村民,和其他愛做買賣的紅城人不同的是,他喜歡土地。人們之所以叫他“半川”,是因為他家的地多,取“占了半個川”之意,這說法多少有些夸張,但他家地多卻是不爭的事實。
十年前,他趁自己年輕力壯,向山要地。他和妻子靠人力在荒山上愣是開出幾畝地來,還把別人不屑種的地也要過來,他因此成為所在村民小組土地最多的一戶,“半川”的名頭也從那時開始叫響。
開春種田,他種的最早。夏收時節(jié),他打的糧最多。他儼然成了一個小小的“農場主”。地多了,他便不再滿足于種糧了,他開始探索種植藥材,蔬菜,發(fā)展經濟作物。人們說,他是寧朔三隊最能吃苦的人,也是最能“疊辦”的人。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個女兒陸續(xù)出嫁,兒子也一直在外務工,可與此同時,隨著年齡增長,老兩口的體力也大不如前。五畝地的農活讓老兩口越來越力不從心,看著自己親手開墾出來的土地,他的心里打了“結”:自己老了,這些地該怎么辦?
于是,他從外面買來一些樹苗,遍載果樹。老兩口不忍目睹自己親手開墾出來的土地遭遇撂荒,就把它變成了果園。
如今,他家的果樹已經掛果。秋天果子成熟的時候,紅彤彤的一片,散發(fā)著誘人的光。
村里人很羨慕,可他卻有些發(fā)愁,兒子在外務工,一年回來一趟已經不錯,眼看著自己老了,這些地和地里的樹又該這么辦呢?
(責任編輯:鑫報)
*記者在寧朔村三組調查時了解到,出生于1983年的人還能分到0.2畝土地,而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甚至根本就沒有土地。在地少人多的現(xiàn)實面前,有人對土地難以割舍,也有人放棄了土地專職經商,還有人選擇了半商半農。而這里的年輕人也只有三條出路,考大學、開鋪子、去外地開牛肉面館。
*十年前,他趁自己年輕力壯,向山要地。他和妻子靠人力在荒山上愣是開出幾畝地來,還把別人不屑種的地也要過來,他因此成為所在村民小組土地最多的一戶,“半川”的名頭也從那時開始叫響。
采訪時間:2010年3月
采訪地點:永登縣紅城鎮(zhèn)
村鎮(zhèn)規(guī)模:紅城鎮(zhèn)總面積為4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860畝,其中水地16182畝,砂地14538畝,山旱地23140畝。全鎮(zhèn)轄寧朔、永安、徐家磨、華山、野泉、下河、進化、鳳山、玉山9個村,9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shù)6439戶,總人口27927人。其中永安與寧朔兩村村民、3所學校、38家行政單位和非公有制企業(yè)共10732人聚居在紅城鎮(zhèn)政府所在地。
在地少人多的現(xiàn)實面前,有人對土地難以割舍,也有人放棄了土地專職經商,還有人選擇了半商半農。以商帶農,是這個地方的一大特色。有人說,這與當?shù)?ldquo;地少人多”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也有人說,這應該是曾在當?shù)貜氖律虡I(yè)活動的晉商們的“遺風”。
城市化的車輪無法阻擋,在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過程中,這里的人們有著怎樣的生存現(xiàn)實與心態(tài)變遷?也許,這是當?shù)卦诎l(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
——永登縣紅城鎮(zhèn)寧朔村、永安村調查報告
出蘭州向西行79公里,有個地方叫“紅城子”。紅城始建于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為西漢允街縣城故址,迄今整整兩千零七十年。因城墻是紅土夯筑而成,故取名紅城。又因城臨麗水(莊浪河),也叫“麗水城”。西夏時,李元昊曾在這里設卓羅和南軍司,所以又稱“卓羅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為防止元代殘余勢力南侵,紅城遷至莊浪河河東,重筑城廓,沿用舊名至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紅城感恩寺”和蘭州最后的晉商會館“古晉會館”就坐落在這里。
紅城物華天寶、經濟繁榮。明清以來,即為永登南部商農并重的貿易中心。商鋪林立,客商紛至沓來。繁榮的市場經濟和旱碼頭地位,成就了紅城作為甘肅“四大名鎮(zhèn)”之一的美名。
記者此行采訪調查的“紅城子”,即為紅城鎮(zhèn)鎮(zhèn)政府所在地,是該鎮(zhèn)寧朔、永安兩村的統(tǒng)稱。永安與寧朔兩村村民、3所學校、38家行政單位和非公有制企業(yè)共10732人聚居在這里。
* 基本情況 *
紅城鎮(zhèn)總面積為4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860畝,其中水地16182畝,砂地14538畝,山旱地23140畝。全鎮(zhèn)轄寧朔、永安、徐家磨、華山、野泉、下河、進化、鳳山、玉山9個村,9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shù)6439戶,總人口27927人。平均海拔1836米,平均氣溫7.2 ℃,年降水量281.1毫米,無霜期146天。主要農作物為小麥,兼種胡麻、玉米、白菜、香菜、黃豆等。
紅城鎮(zhèn)小城鎮(zhèn)建設發(fā)展初具規(guī)模,近年來,在保護古鎮(zhèn)風貌的同時,也在大力建設新型小城鎮(zhèn),小城鎮(zhèn)規(guī)劃區(qū)域5.2平方公里,駐紅單位14個,農村中小學14所,縣屬永登二中、紅城中心衛(wèi)生院坐落境內。全鎮(zhèn)金融通訊、郵電網絡齊備,影劇院、文化站(省、市示范單位)等文體設施齊全。九個村均實現(xiàn)了道路硬化、綠化和亮化,自來水入戶率100%,電話普及率超過90%。
* 生存現(xiàn)實 *
“晉商遺風”與“年貿易額15000萬”
紅城子人愛做生意,這是外地人對這個小鎮(zhèn)的印象。有人說,這也許和紅城地少人多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也有人說,這應該是曾在紅城子從事商業(yè)活動的晉商們的“遺風”。
在紅城中街子,有一座清代建筑物,它就是蘭州最后的晉商會館——古晉會館。清代中葉,晉商大規(guī)模進入西北。他們在紅城子從事商業(yè)活動,要么販運西北的騾馬到晉中地區(qū),要么將湖南等地的茶葉運送到西北,但更多的晉商只是小本經營,大部分從事著雜貨鋪、當鋪、餐飲等行業(yè)。這座會館就是當時在紅城經商的山西商人朱伯通等人的倡議下修建的。
在當?shù)乩先藗兊幕貞洰斨校浽诩t城子響當當?shù)臅x商字號有“同聚成”、“雙和成”、“雙和昌”、“恒泰倫”、“天和全”、“同義和”、“福泰昌”等,由此,晉商當時在當?shù)氐幕钴S程度可見一斑。
在晉商的影響和引導下,紅城人把商鋪開向蘭州乃至京城,在蘭州有王氏“吳美園”飯莊,徐雙喜“懷德厚”、“雙馬牌”水煙,徐方恭洋行和與德國人合資的“三和昌”洋行,陳興儒“天意店”糧行等,還有馬車店、出租行、典當行等50多家,清末最著名的徐子英之父還在北京開辦了“復興西”商行。
歲月流逝,“晉商”已經成為了老人們的記憶,但“做生意、經商”卻成了這個地方的一大特色。多年來,紅城子一直是龍泉、苦水、東山、七山等周邊地區(qū)貨物、人流集散地。而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永安、寧朔兩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經商。經營門類涉及飲食、百貨、鋼材、家具、醫(yī)藥、煤炭、加工等各個行業(yè),可以說,紅城子是永登南部首屈一指的集收購、營銷為一體的商貿重鎮(zhèn)。每逢節(jié)假日,市場上人頭攢動,人聲鼎沸,生意十分火爆。
林立于紅城街市上的400多家商鋪,各種商品一應俱全,經濟一派繁榮,讓人有一種置身繁華都市的感覺。紅城鎮(zhèn)現(xiàn)在以2個綜合市場和長約1.5公里的商貿一條街為依托,全力發(fā)展商貿經濟,目前全鎮(zhèn)共有商貿戶780多家,從業(yè)人員1800余人,年貿易額達15000萬元,商貿業(yè)是紅城鎮(zhèn)名副其實的主導產業(yè)。
“在家開店”與“外出拉面”
紅城子人的經濟收入,主要有三大來源:種地、在家經商和去外地開牛肉面館。
記者在寧朔村三組調查時了解到,出生于1983年的人還能分到0.2畝土地,而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甚至根本就沒有土地。在地少人多的現(xiàn)實面前,有人對土地難以割舍,也有人放棄了土地專職經商,還有人選擇了半商半農。而這里的年輕人也只有三條出路,考大學、開鋪子、去外地開牛肉面館。
為數(shù)不多的大學生們,畢業(yè)后大多選擇在城市里打工,而那些初中畢業(yè)生和高中畢業(yè)生們除了有一部分選擇在家鄉(xiāng)開店外,有很多人則是學習了蘭州拉面的手藝后,走南闖北去外地開牛肉面館,其中以浙江和福建兩省居多。
調查中,記者發(fā)現(xiàn),“在家開店”與“外出拉面”幾乎成了這里年輕人的兩種生存方式。以寧朔村一組為例,全組70多戶中,除了有半數(shù)以上在紅城市場經商外,其余則全都在外地開拉面館。“有一部分人在南方買了房子和店面,也有人在哈爾濱落戶了,寧朔四組有個吳姓小伙資產都已經上百萬了。”說起誰家的孩子在外面開拉面館發(fā)財了,這里的人都很清楚。
永安村四組的華老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家里有2個兒子,念書的時候好好不念,初中畢業(yè)后去學蘭州拉面,現(xiàn)在都已經自己開店當老板了!”說起兒子們,華老漢笑的合不上嘴。“兒子們開拉面店很忙,平時也不回來,自己只好去南方看望兒子們。反正是他們出錢,現(xiàn)在是想去就去,想來就來,想坐飛機就坐飛機!”華老漢很自豪對記者說。
經過幾年的發(fā)展,紅城人的牛肉面館已經遍及了10多個省份。據統(tǒng)計,目前全鎮(zhèn)在外省市開牛肉面館的農戶達700多家,有10%的勞動力從事牛肉面生意。紅城商貿一條街上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一家專門經營牛肉面調料的專賣店——李家調料鋪子。由于家鄉(xiāng)人在外地開牛肉面館,而在當?shù)赜仲I不全制作牛肉面所需的各種調料,只好從家鄉(xiāng)郵購,這家蘭州拉面調料專賣店也就應運而生。據該店的經營者老李講:“從我家郵購的拉面調料發(fā)到了河南、新疆、陜西、山西、江蘇、浙江、福建、哈爾濱、四川等10多個省呢。”
寧朔村原文書華明星告訴記者:“人多地少,種的糧食不夠吃,這里的人不是在本地經商,就是外出經商。商業(yè)帶動農業(yè)是這里的一大特點。”
* 心態(tài)變遷 *
“棄地”與“從商” 的變奏
剛嫁到紅城子的時候,謝英心里很沒底。她是二婚,前夫去世后,她經人介紹帶著三個女兒來到現(xiàn)在的丈夫家里。一進門,她就后悔了,柜子里沒有面,家里也沒有多少存糧。一問才知道,丈夫家里只有1畝多地,一年的收成還不夠吃幾個月的。這點地夠干什么啊,她為今后的吃穿用度犯愁了。也難怪,這對于在前夫家種慣了十幾畝地的她來說的確是個大問題。
真正下了地,她又傻眼了,滿打滿算的一畝地竟然還不是一塊,而是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三小塊。這也能叫地嗎?在她的先前的記憶里,地就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麥浪??蛇@里,往左望三米是張家的,向右瞅三丈又是李家的。今后的日子該怎么過呢,她心里又在嘀咕。
眼瞅著麥子黃了,她又犯愁了,這個“鬼地方”家家戶戶墻挨著墻擠點也就算了,竟然連個收麥子打場的地方都沒有。
愁歸愁,莊稼總要收的。先看看其他人是怎么收的。張家的麥子用架子車拉到家里了,李家的也拉來了。謝英也照做了。家里怎么打場呢?她繼續(xù)學。來到李家,只見李家的70多歲的老人坐在院里的陰涼處,拆開了一個麥捆子,正一把一把的捋著,捋齊了一剪刀下去,麥穗子就被剪下來了。這是干什么呢?走了幾家才發(fā)現(xiàn),這里家家如此。而她在李家看到的這個怪事原來是有名堂的——“摘頭頭子”。當?shù)厝硕嗟厣?,家家都在自家院子里打場,而院子又很小。怪不得把收小麥弄的跟繡花一樣。
在丈夫的指導下,那些她原本很難想象的事情竟也被一一學會了。先把麥子一個個剪下來,然后曬干,然后拉著磙子碾下來。怪不得要把麥穗子剪下來,原來用手剪的穗兒不帶草,拉起磙子來輕松。想起在前夫家里用收割機收麥子的情景,謝英笑了,這么小的地塊,收割機根本就進不了地啊。她這才理解了這里的人為什么像繡花一樣的收獲了,“真是時事造英雄啊”她想。
地少的人家連收割到打場,8、9天就收獲了一年的莊稼,多一點的至多半個多月也就完事了??芍x英的一畝地就收了10天,一來這種“細活”她頭一回干不得要領,二來丈夫家院子太小,鋪了麥穗,秸稈又沒地方放,功夫全都耗在“周轉”上了。
這一畝多的莊稼收完,謝英覺得比在前夫家收十畝都費勁。
翻過年,丈夫說,我兄弟說生意忙顧不過來明年他家不種地了,我們也不種了吧,水費、化肥、人工費算下來,一年也沒多少收入,還把人累的。謝英不行,她知道丈夫心疼自己,可對她來說,土地就是一切。她沒從兄弟家不種地中受到啟發(fā),相反她卻對兄弟家土地的歸宿感了興趣。
作為一個農民,她喜歡土地。可丈夫不喜歡,丈夫是商人,他常常提起莊稼僅僅是因為那與他的生意有關——他在紅城市場上開了一家五金建材商店。
第二年開春,謝英不僅種上了兄弟家全部的地,還把鄰居家不種的地也要了過來,這一年,她總共種了3畝多地。她因此成了他們小組里地最多的一戶。這一年,她“頭頭子”摘得飛快,一天能摘二三十捆子,已經和周圍的“行家們”不相上下了。妻子如此吃苦,可丈夫卻不以為然,丈夫認為自家也應該向兄弟家那樣,過“居民”的日子,他喜歡安逸。不干什么活,守著店就成,反正店里的收入要比種地好幾倍。
可第三年的時候,謝英把地送給別人種了。娘家媽來看她,住了幾天就嚷嚷著要回去,說是家里連點存糧都沒有,怕住久了會把女婿家的面給吃完了。謝英拉過母親的手說:“面完了,打個電話賣面的就送過來了。你就安心住著吧,不用操心!”
“半川”開荒與土地的出路
在寧朔村三社,有個綽號“半川”的村民,和其他愛做買賣的紅城人不同的是,他喜歡土地。人們之所以叫他“半川”,是因為他家的地多,取“占了半個川”之意,這說法多少有些夸張,但他家地多卻是不爭的事實。
十年前,他趁自己年輕力壯,向山要地。他和妻子靠人力在荒山上愣是開出幾畝地來,還把別人不屑種的地也要過來,他因此成為所在村民小組土地最多的一戶,“半川”的名頭也從那時開始叫響。
開春種田,他種的最早。夏收時節(jié),他打的糧最多。他儼然成了一個小小的“農場主”。地多了,他便不再滿足于種糧了,他開始探索種植藥材,蔬菜,發(fā)展經濟作物。人們說,他是寧朔三隊最能吃苦的人,也是最能“疊辦”的人。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個女兒陸續(xù)出嫁,兒子也一直在外務工,可與此同時,隨著年齡增長,老兩口的體力也大不如前。五畝地的農活讓老兩口越來越力不從心,看著自己親手開墾出來的土地,他的心里打了“結”:自己老了,這些地該怎么辦?
于是,他從外面買來一些樹苗,遍載果樹。老兩口不忍目睹自己親手開墾出來的土地遭遇撂荒,就把它變成了果園。
如今,他家的果樹已經掛果。秋天果子成熟的時候,紅彤彤的一片,散發(fā)著誘人的光。
村里人很羨慕,可他卻有些發(fā)愁,兒子在外務工,一年回來一趟已經不錯,眼看著自己老了,這些地和地里的樹又該這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