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3月31日訊 他叫孫旭冬,今年14歲,是西寧市第二十一中學初一的一名學生。出生沒多久,孫旭冬就被確診為缺血缺氧性腦病,俗稱“腦癱”,被鑒定為肢體殘疾二級,生活無法自理。對于普通的孩子來說,上學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而對于孫旭冬來說,上學既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因為患病,孫旭冬的童年總是奔波在家與醫(yī)院之間。當同齡的孩子開始奔跑時,孫旭冬只能用羨慕的目光追隨他們的腳步,只能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攙扶下,踮著腳尖艱難地挪動。后來,父母帶他到北京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他終于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轉眼,到了上學的年齡??粗』锇閭儽持鴷吒吲d興地上學去,孫旭冬眼里流露出強烈的渴望———“媽,我要上學!”母親狠了狠心,將他送到了學校,“要學,就得好好學。”
每天,當小伙伴們還沉浸在甜美的夢鄉(xiāng)里時,孫旭冬已經起床了。僅是穿衣服這個簡單的動作,他就得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和時間,倔強的他堅持要自己完成。父親準時為他按摩,做復健。之后,母親陪伴他按時去上課。孫旭冬上課,母親就坐在收發(fā)室里織毛衣,守護著他。
由于身體不協(xié)調,孫旭冬面臨著手握不住筆、發(fā)音不準確等一系列問題。握不住筆,他就時時刻刻地練習,直到手磨出厚厚的老繭;字寫不好,他就一筆一畫地寫,直到能準確無誤地把字寫進田字格里;發(fā)音不準確,他就一遍又一遍地朗讀,直到嗓子嘶??;身體不協(xié)調,哪怕一次次摔倒也要站起來……有一次,因為一篇作文沒寫好,孫旭冬較上了勁兒,寫不好就重寫,寫到了半夜。
課間,當同學們盡情玩耍時,孫旭冬還不能放松。母親來到他身邊,陪他練習走路。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大手牽著小手,從小學走到了初中。放學后,孫旭冬依舊不能輕松,為了完成家庭作業(yè),他把雙腿綁在一起,以便能支撐他站在書桌前寫完作業(yè)。個子長高了,他就在書桌上放上一張折疊小書桌,繼續(xù)站著寫。
然而,就算比常人多付出好幾倍的功夫,孫旭冬的學習仍受到了病情的影響。但他沒有放棄,而是更堅定了求學的夢想。
孫旭冬的努力,母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漸漸降低了對他的要求。因為她知道,兒子已經盡力了。她說,她不奢望孩子將來能出人頭地,只希望他生活能自理,明辨是非。
孫旭冬的班主任劉霞清楚地記得,開學第一天,教室里光線昏暗,她讓坐在門口的同學把燈打開,等了好半天燈也沒亮。她一抬頭,看見孫旭冬正扶著墻,試圖用手去觸碰開關。她才意識到這個孩子與其他孩子不一樣。劉霞說,七年來,孫旭冬一次都沒有遲到過,也沒有請過一次假,正常孩子感覺背誦吃力的英語課文,他卻能流利地背出來,身體支撐不了太久,他就趴在老師耳邊背。軍訓時,孫旭冬特別想與同學們站在一起,但身體不允許,他只能默默地坐在一旁,笑著看著大家。
“孫旭冬的堅韌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每一位同學,只要他坐在我們身邊,我們就很感動。”在同學李東睿眼里,孫旭冬很開朗,大家都喜歡和他一起玩,無論誰見了他,都會向他伸出雙手,一只手攙扶他,一只手向他豎起大拇指。
孫旭冬的故事感動了身邊的老師和同學,學校為他發(fā)起募捐活動,并為他設立專項助學金。他的故事也感動了其他學校的同齡人,西川中學、南川西路中學、回族中學也向他伸出了溫暖的手。他的故事還感動了“青海高原好少年”的評委們,他被評選為“2014年度青海高原好少年”。
3月23日,“2014年度青海高原好少年”表彰大會在第二十一中學召開。同學們把他扶上領獎臺,又把他背下領獎臺,還將他的故事改編成節(jié)目———《隱形的翅膀》,搬上了舞臺。
捧著獎杯和獎狀,孫旭冬一言不發(fā),他歪著頭看著一旁的母親,母親說眼里閃著淚光。她說,她忘不了大雪天里和孫旭冬重重地摔在地上,他沒喊一句疼,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咬著牙向學校走去,雪地上留下了一串深淺不一的腳??;她忘不了,孫旭冬哭著說“媽,我要上學”時的情景,老師告訴他:“別哭,你也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你和大家一樣!”
那一刻,她相信,盡管兒子身體有殘疾,但他一定擁有一雙隱形的翅膀。
http://www.qh.xinhuanet.com/2015-03/31/c_11148138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