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wǎng)訊 從3月28日鸕鶿島上第一枚普通鸕鶿蛋產(chǎn)下,到4月26日,已經(jīng)有小鸕鶿出殼了。榮升為爸爸媽媽的大鸕鶿們,正在忙碌著捕食湟魚,防御天敵。從現(xiàn)在到6月,在青海湖可以看到雛鳥破殼、學步、試水的珍貴畫面。數(shù)萬只水鳥進入繁殖季節(jié),開始年復一年的新生命孕育季。
青海湖是普通鸕鶿、斑頭雁、漁鷗、棕頭鷗世界最大的繁殖地。近日,鳥類研究人員的巡湖監(jiān)測共記錄到水禽37種,數(shù)量達41700余只,其中已進入繁殖期的普通鸕鶿11840余只、漁鷗8800余只、斑頭雁6590余只、赤麻鴨460余只;還在繁殖前期的棕頭鷗1480余只、白骨頂830余只、黑頸鶴68只;仍在青海湖停留待北遷繁殖的鳳頭潛鴨8410余只、綠翅鴨1150余只、赤頸鴨550余只、赤嘴潛鴨290余只,另外記錄到大天鵝29只。
研究人員介紹,從4月監(jiān)測情況來看,今年普通鸕鶿主要在鸕鶿島、海心山、三塊石3個地點集中繁殖,漁鷗在三塊石集中繁殖,斑頭雁主要在蛋島和三塊石繁殖。以上情況表明,青海湖四大水鳥中除棕頭鷗在游蕩期外,普通鸕鶿、斑頭雁、漁鷗已進入了繁殖盛期。越冬的大天鵝幾乎都已遷徙。
經(jīng)多年觀測結果來看,青海湖是多種候鳥的集中繁殖地和棲息地。鳥類種類數(shù)量占全省鳥類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其中濕地鳥類資源最為豐富,以水禽為優(yōu)勢。主要有普通鸕鶿、漁鷗、斑頭雁、棕頭鷗,這4大水禽在這里繁殖,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也在保護區(qū)濕地草甸地帶繁殖。另外,青海湖更是候鳥南來北往的中繼站,有近20種水鳥遷徙途經(jīng)此地。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良好的生態(tài),為水鳥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場所。
相關新聞:
青海省啟動“愛鳥周”活動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盼母歸”,青海的鳥兒紛紛進入繁殖期,意味著未來有更多小鳥在青海出生,發(fā)出第一聲鳴叫,并從這里開始展翅飛向全球。候鳥紛紛歸來,在繁殖期的鳥兒最需要人類的呵護和不干擾。為弘揚生態(tài)保護意識,4月28日,青海省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啟動第35個“愛鳥周”,我省將用一周時間,在社會密集宣傳愛鳥、護鳥意識。
省林業(yè)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位于亞洲候鳥遷徙的中、西兩條主要通道上,是中國重要的鳥類棲息和繁殖地之一。目前,我省共有鳥類380種,具有青藏高原特有的種類多、資源蘊藏豐富的特點。近年來,隨著生態(tài)保護加強,環(huán)境改善,每年在我省越冬的候鳥數(shù)量越來越多,僅在青海湖遷徙停留的候鳥已超過10萬余只。當前,正值我省夏候鳥集中遷徙時期,“愛鳥周”活動就是為了通過各種主題宣傳、科普,讓保護意識潛移默化,深入人心。
另訊:4月28日,由西寧市林業(yè)局、西寧市科協(xié)聯(lián)合主辦的“愛鳥周”活動在西寧野生動物園啟動,來自西寧市的中小學生以及廣大愛鳥人士參與了當天的活動,此舉既宣傳了野生動物保護知識,開展野生動物科普宣傳,提高野生動物保護的社會影響力,也進一步提高了青海在全國生態(tài)保護方面的重要地位。(王雅琳楊?。?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