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至右依次是:鄧超英、大衛(wèi)·林迪、張偉平、格倫·貝斯納、理查·貝克。
《金陵十三釵》中文海報。
《金陵十三釵》英文海報。
新畫面以《十三釵》海外試水,開啟了請好萊塢巨星“走進來”、借助海外發(fā)行商“走出去”的新模式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陳雪蓮 實習記者柴麗紅發(fā)自北京 正在國內熱映的張藝謀新片《金陵十三釵》(以下簡稱《十三釵》),12月23日將在北美主流影院圣誕檔與外國觀眾見面。電影的梗概已經廣為人知: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一群秦淮河岸的妓女、中國軍人和一個美國人拯救圍困在一座天主教堂內的女學生的故事。
與張藝謀以往作品不同的是,該片在故事題材、演員、制作和發(fā)行團隊,都頗具國際化風范。此外,英文對白占50%的表現方式,亦令這部斥資6億的國產電影看上去似乎“國際化”十足。同樣,出品方的目標也甚為遠大:國內票房目標是10億,而包括北美票房在內的海外收入,也為該片出品人、新畫面影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偉平最為看重。
毫無疑問,《十三釵》的電影敘事語言中充斥著西方視角,而在制作和發(fā)行環(huán)節(jié)上,它所經歷的東西方觀念的碰撞和團隊磨合,也是一部電影如何處心積慮走向海外市場的鮮明樣本。
下注好萊塢“蝙蝠俠”
這一次,《十三釵》在國際上最大賣點可謂男主演、新科奧斯卡和金球獎得主克里斯蒂安·貝爾。“貝爾拿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后首部主演電影”這一噱頭,對《十三釵》的宣傳作用不小。為請來貝爾,新畫面不惜血本,更是耐心等待了兩年以適應他的拍戲檔期,而且電影拍攝進程也是以他的時間優(yōu)先。
2011年2月2日,除夕。貝爾來到《金陵十三釵》劇組。他蓄著濃密的絡腮胡子,穿一件帶有白色豎條的深色夾克,右手拉著一個行李箱,左肩背一個雙肩背包。他身邊除了一位劇組派去接機的翻譯之外,別無他人。制片主任黃新明第一次看到貝爾時,都不敢相信這個人就是好萊塢大名鼎鼎的“蝙蝠俠”,這個時候他才明白貝爾在郵件中講的希望能和劇組住在一起的話不只是客氣。
貝爾生活簡單,每天只用給他送一次飯,中午吃剩下的飯,晚上他自己會在微波爐熱一下再吃。他也不要保鏢,第一天就給保鏢放假。這也許是最意外的——貝爾的到來給這個團隊提供了另一種體驗:誰都不會否認中國演員正在經歷最好的時代,但貝爾展示的卻是一個好的演員如何對得起這個時代。
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請好萊塢當紅影星擔任主角,其沖刺海外市場的雄心昭昭。在張偉平看來,中國電影跟好萊塢電影公司合作拍片不難,而請來奧斯卡獎得主拍中國電影比較難,“貝爾是正當紅的今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明星,能請來他是我運氣好。因為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全世界的演員和導演都喜歡去好萊塢拍電影,但是好萊塢導演和演員就不愿意來中國拍電影。”
電影背后的“多國部隊”
演員貝爾也許是《十三釵》“國際化”的最直接體現,但絕不是全部體現——事實上,從演員到劇本到臺詞再到每一幀鏡頭語言,張藝謀的目的都是:讓《十三釵》更接近一部“世界電影”。張藝謀常跟劇組說,我們拍電影要考慮中國和海外觀眾能否看懂電影,如果有些表演行為是中國獨特的,那么必須要解釋清楚這個行為的背景和動機,這樣海外的觀眾才能看得懂,拍有臺詞的演員的近景時,要在畫面下面留空間,以便上字幕。而后期張藝謀力主小說原著作者嚴歌苓加入編劇團隊的理由也同樣出于此,“她在國外生活過,在很多語言習慣包括邏輯細節(jié)方面能把把關,如何符合西方語境。”
《十三釵》不僅故事主題具有國際性,而且制作班底頗為國際化,分別來自24個國家。技術部分是美國人,特效部分是英國人,視覺部分是日本人,服裝是中國香港人,演員是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還有英國有名的喬思·威廉姆斯爆破特效團隊拍戰(zhàn)爭戲。“這是中國電影史上難得一見的‘多國部隊’,而且我們的影片50%是外語對白,我們一開始就走純粹的國際范兒路線。” 張偉平頗為自豪地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為了“做好一個好電影”,《十三釵》重金邀請全世界最頂尖的英國喬思·威廉姆斯戰(zhàn)爭特效團隊(代表作《拯救大兵瑞恩》《太平洋戰(zhàn)爭》《007》等),他們的技術安全專業(yè)而且先進環(huán)保,現場產生的煙霧都是用食用油或咖啡豆制作的。雖然張藝謀曾形容他們“又貴又慢”,但也認為很值得。
“這次參與合作的國際團隊都很看重張藝謀導演的號召力,包括大部分演反面角色的日本演員,他們都非常認可張藝謀,認為能跟他合作是不可多得的機會。目前張藝謀是在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導演,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張偉平說,“雖然張藝謀之前也有口碑不好的片子,作為藝術家,發(fā)揮水準不能一直走高線,肯定有起伏。他很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我相信大家也能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金陵十三釵》也是日本演員最多的一部中國電影。包括主要演員、次要演員和群眾演員,雖然大多數日本人演的是反面角色,但是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日本演員小林成男非常敬業(yè),他說,“既然要飾演這個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官,就一定要讓13億中國人都討厭我。”這些日本藝人大多頂著日本國內的壓力來拍戲,“他們作為藝術家的犧牲、奉獻精神和勇氣,真的值得我和張藝謀尊重。我們拍這部電影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對日本人的仇恨,而是為了中國人和日本人珍惜今天的和平,增進中日友好,反思歷史。”張偉平說。
對于該片是否在日本上映,張偉平表示“有難度,但正在運作中”。
海外發(fā)行首吃“螃蟹”
提名金球獎,沖刺奧斯卡,海外院線公映……與過去幾十年來中國電影的東方姿態(tài)相比,《十三釵》最特別的便是它毫不加掩飾的國際野心。而在此之前,只有少量中國電影可以被外國人看到。一般而言,藝術類電影節(jié)、國外中小院線仍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主要渠道,而中國電影對國外大院線的吸引力仍然不足。從《十三釵》開始,新畫面做了一次大膽嘗試——張偉平主動要求發(fā)行商將《金陵十三釵》排在北美圣誕檔主流商業(yè)院線放映,其放映將持續(xù)到2012年。
今年夏天的法國戛納電影節(jié)上,《金陵十三釵》除北美、中國以外的全球發(fā)行權預售完畢。11月7日,美國電影市場公布,位于洛杉磯的電影和制作發(fā)行公司Wrekin Hill Entertainment及Row 1 Prods已獲得了《金陵十三釵》的北美發(fā)行權。
張偉平告訴本報,美國電影商習慣先看貨后談判,而《十三釵》北美點映的反響非常好,之后,雙方的談判也很順暢。“外國的發(fā)行商不用我去說服,他們都是電影行家,一看片子就知道能不能賣得好。”
北美著名電影行業(yè)媒體也援引Wrekin Hill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的話稱:“《金陵十三釵》這部影片讓我難以置信。它不僅具有極強的沖擊力,而且其藝術效果也極為出色。我們真的非常興奮能夠將這部出色的影片帶給北美觀眾。在過去十年里,我們公司獲得了許多經典影片的發(fā)行權,這部影片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
之所以選擇這家規(guī)模并不大的公司負責北美發(fā)行,張偉平說緣于他們對《金陵十三釵》的專一,這部電影也是該公司今年發(fā)行的唯一一部角逐奧斯卡外語片的電影。影片在紐約、洛杉磯及舊金山的主流商業(yè)院線放映,而不是在以往大多數中國電影上映的“China town”,“這樣放映的輻射面和關注度就提高了,而且這三地主流院線有排他性,即在這里上片時不能同時在其他影院上映。其實,好萊塢其他八大電影公司都看過我們的片子,也都表示出了濃厚興趣,但他們提出的發(fā)行時間是明年6月份,電影需要時令,必須趁熱打鐵,如果一放,就很容易像當年的《英雄》那樣被放涼了,也錯過了今年奧斯卡單項獎角逐的機會。而且八大電影公司手中都有幾十部片子,大部分是美國影片,不像Wrekin公司那樣全心全意為《金陵十三釵》搞發(fā)行。”當然,Wrekin積極創(chuàng)新的發(fā)行策略也是獲得新畫面認可的主要原因,目前,北美市場的營銷活動全權由Wrekin負責。
“走進來”和“走出去”
近年來,雖有越來越多的華語影片登陸北美市場,但大都票房慘淡。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吳宇森執(zhí)導的《赤壁》:僅在北美42家影院上映,票房為62.7萬美元。業(yè)內人士指出,中國電影類型和市場定位不清、海外營銷能力弱、缺少對海外市場深入調研、電影技術相對落后都制約了中國電影在海外的發(fā)展。
也因此,大多數中國電影制作公司選擇與外國電影公司合作拍片,以規(guī)避中國電影在題材和全球化表述方面的短缺以及面臨的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而此次新畫面借《十三釵》的海外初探,開啟了請好萊塢巨星“走進來”、借助海外發(fā)行商“走出去”的征程。
2010年,中國電影邁過100億元門檻,而2011年,以《十三釵》為代表的一批急欲尋求國際認同的中國電影,則開始嘗試真正邁過“國界門檻”??梢源_定的是,在中國電影走向海外的漫漫征途中,《十三釵》所拉開的僅僅是一個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