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中學都學習過文學家、思想家魯迅的《吶喊?自序》和《藤野先生》,里面記載了魯迅在日本學醫(yī),但是最后由于看到日軍屠殺中國人,而附近卻有許多中國人麻木圍觀的圖片,就決心棄醫(yī)從文,走上救國救民的文學道路。這張甚至改變魯迅命運,乃至改變中國文學史、中國歷史的照片是什么樣的,許多人并沒有見過。
據(jù)悉,魯迅13歲那年,父親因長期患病死亡,家境敗落了下來。他經(jīng)常拿著醫(yī)生為父親開的藥方到藥店去取藥,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自他家變窮了,周圍人的態(tài)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說話了,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tài)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對于他幼小的心靈的打擊很大,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
1898年,18歲的魯迅,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后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成績優(yōu)異,使他在畢業(yè)后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魯迅于1904年到1906年在日本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現(xiàn)日本東北大學醫(yī)學部)學習,而這也正好是發(fā)生日俄戰(zhàn)爭的時期(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他選擇學醫(y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y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1906年,留學日本的魯迅觀看幻燈片:一個中國人給俄軍做偵探被日軍捕獲,正被砍頭,一群雖強壯但麻木不仁的中國人正津津有味地圍觀。日本學生拍手歡呼萬歲,聲震屋瓦,深深刺痛了魯迅,他于是憤然離開。在《吶喊?自序》里,魯迅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魯迅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所有中國人的精神和國民性,而善于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于是魯迅棄醫(yī)從文,離開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fā)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他用“砸”文把中國人的劣根性砸個稀里嘩啦,也稀巴爛。
據(jù)悉目前,在魯迅當年就讀的日本東北大學醫(yī)學部,當時放映的那組幻燈片已經(jīng)找到,奇怪的是,卻失落了魯迅所描述的那一張。盡管有日本學者考證魯迅所說的那張幻燈片根本不存在,甚至被當做“第一大神話”。但是,魯迅并不會撒謊。許多學者考證出當時魯迅看到過的幻燈片的圖片就是反映日俄戰(zhàn)爭期間在現(xiàn)今遼寧開原拍攝的圖片。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