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遼陽12月6日電(孫林張曼)明代東北地區(qū)最大的城池——遼陽城“重見天日”。記者6日從遼寧省遼陽市文物保護部門得到證實,當地發(fā)現的三處呈圓弧狀分布的古墻殘基,為明代遼陽城東門“平夷門”的甕城和敵樓遺址。
明代遼陽城是東北最大的城池,城池平面呈“曰”字形,分南北二城,南城為主城,城高約10米,周長約8000米,設城門6座,其中東門名為“平夷”。
此次發(fā)現的遼陽城東門甕城和敵樓遺址位于遼陽市一處建筑工地,當地施工單位在建造地下停車場時挖出了大段殘缺的城墻和泛白的青磚塊。由于出土的墻體磚塊間用石灰黏合,考古學者據此推斷該遺址為明代遼陽城城墻。
甕城是為了加強城池或關隘的防守,在城門外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設施之一。明朝重視對城市的防御,城池多設有甕城。
遼陽市考古研究所文博專家孫志奇介紹說,此次發(fā)現的甕城和敵樓面積約2700平方米。從城墻遺跡可以看出,城墻的墻體為磚包夯土砌筑,寬度約7米,城墻頂部足夠多人并排行走,印證了史料中遼陽城墻“高厚壯固”的說法。
孫志奇說,根據出土的遺址判斷,明代遼陽甕城城墻堅固,城內有完善的排水設施,可駐軍、屯糧,這些都是明代戍邊以及軍屯制的重要證據。
據了解,遼陽雖是遼寧省一個普通的地級市,但其卻擁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3世紀到17世紀曾是中國東北地區(qū)的中心城市,也是軍事重鎮(zhèn),歷史上有多個地方割據政權在此定都。(完)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