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是鄱陽湖大戰(zhàn)。其時,陳友諒的軍事實力超過朱元璋,如果朱元璋此役失敗,就會失去問鼎皇位的機會。在這場關(guān)乎生死存亡的慘烈大戰(zhàn)中,劉伯溫始終與朱元璋同坐一條船上,須臾不離左右。戰(zhàn)斗打到第三天,朱元璋正坐在旗艦的胡床上督戰(zhàn),坐在他身旁的劉伯溫突然一躍而起,拽著朱元璋說:“走,快走!”朱元璋不知就里,也不及細問,只得跟著劉伯溫迅速撤到另一艘戰(zhàn)船上。還沒坐定,只見一發(fā)炮彈“嗖”地落在先前的旗艦上,將之炸成碎片。朱元璋大驚,心中非常感激劉伯溫的救命之恩。
日暮之時,劉伯溫建議移師湖口扼住鄱陽湖入江通道,等到金木相犯日再與陳友諒決戰(zhàn)。按五行學(xué)說,朱元璋為金命,陳友諒為木命。金木相犯即金克木之日,選擇這一天決戰(zhàn),陳友諒必敗。
朱元璋毫無保留地采納劉伯溫的計謀,鄱陽湖大戰(zhàn)最終以陳友諒的慘敗告終。此后,朱元璋順風(fēng)順水,3年而得天下。用“一戰(zhàn)定乾坤”形容是役,一點也不為過。一人而抵百萬師,劉伯溫運籌帷幄的才能,于此發(fā)揮到極致。
第二件事是劉伯溫幫朱元璋選宰相。明朝第一位宰相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開國后,他被封為韓國公,列為文臣第一。李善長當(dāng)宰相時,劉伯溫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這種安排表明朱元璋對劉伯溫生了戒心。劉伯溫學(xué)識與執(zhí)政能力均在李善長之上。朱元璋離不開劉伯溫的學(xué)問,但又害怕劉伯溫用自己的學(xué)問來對付他。因此,他給劉伯溫的定位是:只允許議政,不允許執(zhí)政。
當(dāng)了皇帝后,朱元璋猜忌心日重,老害怕手握重權(quán)的開國功臣謀反。有一天,他把劉伯溫找來密談,就撤銷李善長宰相職務(wù)之事征詢意見。劉伯溫當(dāng)即表示反對。他說:“李善長資歷老,又練達,能調(diào)和諸位大將及勛舊的矛盾,適合當(dāng)宰相。”朱元璋大惑不解道:“李善長多次構(gòu)害于你,欲致你于死地,你怎么還為他說話?”
劉伯溫頓首答道:“朝廷換宰相,就好比大房子換立柱。立柱必須是一根又直又粗又長的大木頭,方可支撐房梁的重量。皇上首先得找一根新的大木頭,方可把舊的立柱換掉。如果用一堆小木頭捆起來充當(dāng)大木頭去換立柱,那么,這座房子最終會倒塌。”
后來,李善長終究還是被殺掉了,朱元璋找了3個在他看來可以當(dāng)作“立柱”的人,再次向劉伯溫征詢意見。劉伯溫仍是搖頭。他一一分析說:“楊憲有相才,無相器。”
朱元璋問:“何為相才,何為相器?”
劉伯溫答:“相才指才能,相器指氣度。楊憲有宰相之才,卻無宰相的氣度。他好與人計較,不能做到心靜如水。”
朱元璋問:“那汪廣洋呢?”
劉伯溫答:“心胸偏淺,盛于楊憲。”
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
劉伯溫打了個比方說:“猶如用腐木做了個車轅,誰還敢駕這樣的車呢?”
朱元璋有點不高興,說:“我選的宰相,沒有哪個比得上你老先生。干脆,這個宰相你來當(dāng)好了。”
劉伯溫小心回答:“臣疾惡太盛,又耐不得細繁。若強當(dāng)宰相,必然會辜負陛下的大恩。天下這么大,何患無才,惟愿明主悉心訪求。只不過,方才說到的這三個人,的確都不能當(dāng)宰相。”
劉伯溫的這次議政,肯定有違圣意。因為此次談話之后,楊憲、汪廣洋及胡惟庸都先后拜相,但不久又相繼被朱元璋誅除。事后檢點,朱元璋承認劉伯溫識人更高一籌,卻對劉增大了戒心:一個人把什么都看得這么透徹,對猜忌成性的朱元璋來說,絕不是一件讓他愉快的事。
胡惟庸構(gòu)陷劉伯溫
洪武四年(1371)年,劉伯溫在追隨朱元璋11年之后,終于如愿以償退休歸田。退休之前,在京城最后一個春節(jié),劉伯溫寫了一首《元夜》,內(nèi)有“君王注意防驕佚”這樣的句子。他可能是看到朱元璋當(dāng)上皇帝后,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的一面正在消失,而驕橫之氣正日益滋長。
61歲的劉伯溫回到老家后,既為避禍,也為娛心,便徹底做了一名田舍翁。他每日只做兩件事:飲酒和弈棋。當(dāng)?shù)毓賳T慕名求見,他一概謝絕。盡管如此謹慎,還是惹來了大禍,差點讓朱元璋砍了腦袋。
南田有個地方叫淡洋,一直是個鹽販聚齊、盜賊出沒的地方。劉伯溫還鄉(xiāng)后,淡洋的治安狀況并沒有改善。為家鄉(xiāng)計,亦為朝廷計,劉伯溫委托兒子劉璉給皇帝上書,建議在淡洋設(shè)立巡檢司,調(diào)派軍隊駐守,使奸民無法作亂。
這封信沒有通過中書省,而是直接送給了朱元璋,爾后朱元璋將信批到中書省處理。時任左丞相胡惟庸看到奏書,心里頭很不是滋味。當(dāng)初,劉伯溫在朱元璋面前說自己既無宰相之才,亦無宰相之德,胡惟庸早恨得牙癢癢的,拿到劉璉的信后,他便找來心腹密謀報復(fù)之計。
不久,被胡惟庸派往青田調(diào)查的兵部官員回來,向朱元璋上奏了調(diào)查結(jié)果。說是劉伯溫夜察天象,看到淡洋有“王氣”,便想在這里建造自己的墓地,以利后代。但淡洋居民極力反對不肯遷出,劉伯溫想借朝廷之力,設(shè)巡檢司以驅(qū)民。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胡惟庸的構(gòu)陷。這位奸相太了解朱元璋了,皇帝最忌某地出了“王氣”。朱元璋頓時暴跳如雷,即行下旨褫奪劉伯溫的俸祿。
圣旨到達南田之日,劉伯溫誠惶誠恐,即刻前往南京向朱元璋當(dāng)面謝罪。朱元璋在氣頭上,也不召見。劉伯溫便以待罪之身客居京城三年有余。這期間,胡惟庸深得朱元璋信任,取代汪廣洋當(dāng)上宰相。劉伯溫得知消息后,對兒子說:“我早就看出胡惟庸不是好人,如果我的話不靈驗,那便是蒼生的福氣。”
風(fēng)燭殘年的劉伯溫,面對一個忌恨于他的皇帝,一個欲置他于死地的宰相,可謂凄風(fēng)苦雨度日如年,不久病倒于客邸。胡惟庸假傳圣旨,指派御醫(yī)前來問診。據(jù)說吃了御醫(yī)的湯藥后,劉伯溫腹中便長了一個拳頭大的石頭。
劉伯溫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在洪武八年三月(1375)上書乞求返還故里,朱元璋批準。劉伯溫回家不到一個月,便撒手塵寰。
(責(zé)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