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土大約2700年前古代游牧人群祭祀所用的盾形石板

時間:2013-08-16 15:48來源:大西北網(wǎng) 作者:新華社 點擊: 載入中...

  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16日電(記者王文、江文耀)近日,考古學家在新疆北部的青河縣三海子遺址群發(fā)掘出大約2700年前古代游牧人群祭祀所用的盾形石板。


  三海子石構遺址群位于新疆阿爾泰山水草豐美的花海子湖畔,海拔約2700米,西與蒙古國接壤。這里有被考古學家稱作“歐亞草原上最大太陽神殿”的花海子十字輪輻狀石圍石堆遺址以及散布其間的各類精美鹿石。


  由于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這里的部分遺址正面臨湖水的侵蝕,因此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阿勒泰地區(qū)文物局和新疆青河縣文物局組成的考古隊正在此處進行保護性發(fā)掘,以搶救這處珍貴的遺址。


  在此次發(fā)掘中,考古隊員在位于花海子北部湖邊的一個遺址發(fā)現(xiàn)了許多疊放的五邊形盾形石板,其中發(fā)現(xiàn)一塊表面刻出圖案,上部中間為圓形,圓形周圍有排列整齊的人字紋。


  “這種五邊形的圖案以及上面的紋飾,與很多鹿石上所刻的盾牌圖案非常相似,比如蒙古庫蘇古爾省烏什金·烏布爾14號鹿石上所刻的盾牌。”參加考古發(fā)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呂恩國研究員說,“這種帶刻紋的盾形石板是首次發(fā)現(xiàn),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因此考古隊初步判斷這是一種石質的盾牌。


  同時,負責這次考古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物認為,戰(zhàn)斗中使用的盾在這里已被神圣化和禮儀化,在高等級的祭祀過程中,應當作為一種特殊的祭祀用品使用,同時具備“驅邪、避兇、防害”的多重作用。


  有意思的是,現(xiàn)代薩滿的身上也掛飾小型的盾牌作為法器,說明這種習俗和傳統(tǒng)源遠流長,其淵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一千紀早期的阿爾泰地區(qū)。


  三海子地區(qū)同時也是世界上三大鹿石文化圈的交匯處,歐亞草原古代流行的鹿石以及混合型的鹿石在這里都能發(fā)現(xiàn),此次考古隊還從湖水中打撈出一通保存完好的頭冠狀鹿石,正面頂部面部位置有三道斜杠,脖子位置有一圈項鏈紋,身體正面刻有一柄短劍,左側刻畫箭箙(弓箭囊),右側刻畫一把戰(zhàn)斧,展現(xiàn)了極為精湛的雕刻水平。


  郭物說,三海子石構遺址群是當?shù)卦缙谟文辽鐣e行祭祀禮儀活動留下的遺存,是今天了解古代游牧人群社會統(tǒng)治意識以及薩滿為主的精神世界的重要資料。


  根據(jù)近年來的研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的林梅村教授等學者們認為,三海子遺址群可能是大約公元前8世紀左右開始稱霸薩彥——阿爾泰草原地區(qū)的獨目人留下的遺存。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就有許多有關獨目人的描寫,比如《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一目國在其東,一目中其面而居。”《海內(nèi)北經(jīng)》云:“鬼國在貳負之尸北,為物人面而一目。”在西方,同樣也有眾多關于獨目人的記載。


  從青銅時代末期到早期鐵器時代早期,正好是草原社會從畜牧經(jīng)濟為主的社會向游牧經(jīng)濟為主的社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時期游牧文化在這個地區(qū)非常繁盛。三海子遺存是研究歐亞草原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演化的重要材料,對于認識匈奴興起之前的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完)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科學家在新疆哈密找到“翼龍伊甸園”首次發(fā)現(xiàn)三維保存的翼龍
  • “秦皇漢武”時代國家祭天臺重見天日
  • 遼寧鞍山發(fā)現(xiàn)103處古代巖畫 或與祭祀有關
  • 吉林寶馬城考古發(fā)現(xiàn)金代祭祀長白山神廟新證據(jù)
  • 統(tǒng)萬城遺址現(xiàn)兩處夯土臺遺跡 或為匈奴人祭祀場所
  • 山西虒祁遺址發(fā)掘822座祭祀坑 用無人機超低空拍攝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