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早在周代,就有疾疫的記載了。魯莊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天,"齊大災",這次"大災",按《公羊傳》的解釋,就是大疫。此后,關于疾疫的記載不斷增多。根據(jù)鄧拓在《中國救荒史》上的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古代發(fā)生疾疫的次數(shù)分別是:周代1次、秦漢13次、魏晉17次、隋唐17次、兩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從死亡的人數(shù)看,程度最為嚴重的一次是金朝開興元年(1232),汴京大疫,五十日間,"諸門出死者九十余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是數(shù)"(《金史·哀宗紀》)。古代疾疫對人類社會的破壞力可見一斑。
面對這么大的災難,古人是不是束手無策,一點措施也沒有呢?當然不是!盡管那時的生產(chǎn)力極為低下,但人們還是千方百計地采取各種各樣的辦法,進行治療和預防,杜絕疾疫的蔓延。
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在公共衛(wèi)生上下力氣,清除疾疫生長的溫床。如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職期間,鑒于泉州城內(nèi)水溝湮閼歲久,"淤泥惡水,停蓄弗流,春夏之交,蒸為癘疫",乃作《開溝告諸廟祝文》,興工清理溝渠?!吨煳墓募防镞€記載了吳芾于乾道二年(1166)知隆興府時,帶領民眾治理溝渠的情況。"舊有豫章溝,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溝洫不通,氣郁不泄,疫癘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塏以居".
一旦發(fā)現(xiàn)疫情,立即隔離?!稘h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yī)藥。"南北朝以后,這種隔離政策,一直是一個制度?!赌铣R會要·民政》上就說,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就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gòu)--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當然,由于那時人們對疫情的認識不深,對隔離制度有看法也是難免的。如晉時就有記載說當朝臣家染上時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時,即使沒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內(nèi)也不得入宮。這種有效的隔離方法卻被那時的人譏諷為"不仁".
財政上,政府也會撥入專項資金用于購買防疫藥物。比如宋真宗景德三年,朝廷就撥付各州五十貫錢用于購買防疫藥物;宋仁宗時又把各州防疫的藥錢增加到二百貫,以后這也成為一種制度一直延續(xù)。針對軍隊中人數(shù)眾多等容易發(fā)生瘟疫的地方,宋朝政府還派專使和醫(yī)博士在群眾中宣傳防疫知識,并要求按時服用防疫藥物。京師和地方藥局,都要配置防疾疫的藥物,以方便人們購買服用。
對已經(jīng)患上疾疫的病人,政府也采取多種渠道加以救治。還以宋朝為例,宋太宗時,京城發(fā)生瘟疫,太宗就命選派良醫(yī)十人去診視病人;高宗時,臨安發(fā)生瘟疫,高宗拿出柴胡制藥,"救活者甚眾";孝宗淳熙十四年,臨安又一次發(fā)生瘟疫,和劑局就制成防疫湯藥,免費發(fā)放,救治百姓。在資金的運用上,除了政府撥款外,宋政府還提倡商人捐資救助和動員民間力量,勸諭富有人家施醫(yī)舍藥,多頭齊下,消滅疾疫。
據(jù)《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