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旗幟鮮明捍衛(wèi)民國 起草討伐張勛復辟通電

時間:2014-04-11 08:33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陳建強整理 點擊: 載入中...

梁啟超

 

  梁啟超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雖然逝世時只有五十多歲,但對今天的中國依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我們還能看到周恩來抄寫的梁啟超的詩--“世界無窮愿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可見梁啟超在當時的影響力。


  梁啟超生于1873年,卒于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別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他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著述1400多萬字,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之一。


  他學問淵博,貫通新舊中西。他的文章極其動人。嚴復稱“任公妙才,下筆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報章文字,成績?yōu)槎?,一紙風行海內,觀聽為之一聳。”梁啟超評說自己的文章“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


  胡適對梁啟超崇敬之至,他曾講:“使無梁氏之筆,雖有百十孫中山、黃克強,豈能成功如此之速耶?。ㄖ感梁ジ锩?rdquo;.那個時代的年青一代知識分子,幾乎無一不受梁啟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禮。毛澤東每當在《新民叢報》上看到梁啟超的文章,都要反復地閱讀。郭沫若認為梁任公在當時不失為一個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興氣銳的言論之前,差不多所有的舊思想、舊風氣都好像狂風中的敗葉,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正是因為梁啟超在當時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在他逝世后,天津、上海都舉行了公祭,各界名流紛紛著文悼念。楊杏佛的挽聯是“文開白話先河,自有勛勞垂學史;政似青苗一派,終憐憑藉誤英雄。”胡適的挽聯是“文字收功,神州革命;平生自許,中國新民。”


  雖然大儒梁漱溟因門戶之見,學派對立,稱:“梁啟超學術上的成就量勝于質,其參與政治失敗多于成功。”他的老師康有為也因政見不和,罵他是“梁賊”.然而這都無損于梁啟超的歷史地位。


 

國難危重 主張變法

 


  清末,中華民族危難深重,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列強競相瓜分中國。滿清政府猶如一個病入膏肓的老者,已無一絲生氣。就像魯迅所講:“新派搖頭,舊派也嘆氣。”


  此時在廣東出現了兩種主張變革社會的力量:一是由孫中山領導,主張從下層社會著手;一是由康有為、梁啟超領導,主張從上層社會著手。


  梁啟超《三十自述》記述了自己成長的歷史,特別講到拜康有為為師對自己的影響。他說,自己自幼好讀書,祖父讓他讀《史記》、《綱鑒易知錄》。其父慈而嚴,督課之外,使之勞作,常訓之曰:“汝自視乃如常兒乎?”他發(fā)憤讀書,考取了秀才、舉人。但他并不以此自滿,得知康有為在廣東省城長興里之萬木草堂講學,便去聽講求教。而當時康有為還只是一名秀才。舉人向秀才學習,這在當時成為一段佳話。梁啟超這樣記述自己當時的心情:“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時流所推重之訓詁詞章學頗有所知,輒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取其所挾持之數百年無用舊學,更端駁詰,悉舉而摧陷廓清之。”


  康有為對于舊學的批判,仿佛當頭棒喝,使他深刻地審視、剖析自己的弱點,在經世致用的路徑上有了新的追求和方向。他積極參加康有為組織的“公車上書”變法請愿活動,是康有為所設立的“強學會”中的積極分子。應該說,這一時期梁是康弟子中最有力的人物,也最為康有為所器重。


  其時,黃遵憲、汪康年、麥孟華、徐勤等在上海創(chuàng)建《時務報》,梁啟超擔任主筆?!稌r務報》每期刊印兩千至四千份,以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為主旨,刊登京城及外省新聞以及英、日、法報紙、雜志的譯文,特別側重選譯有關中國局勢的文章,吸引讀者警惕列強瓜分中國的威脅。該刊也刊登康有為、梁啟超、麥孟華、汪康年等人呼吁實行變法的文章,介紹君主立憲政體的原則,呼吁在清帝國的國家機構中實行民主化改革,吸收民族資產階級、地主等代表人士參加管理。更有許多文章提出:在十年之內恢復已喪失的主權和領土,取消領事裁判權,使中國成為獨立的國家等。雖然康、梁所鼓吹的維新變法目的是實行君主立憲,但其言論則遠遠超出了君主立憲的范圍。


  梁啟超聲名鵲起??怠⒘翰⒎Q,起于此時。


  梁啟超思想內涵的進一步豐富,除了康有為的影響,還有兩個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嚴復翻譯的赫胥黎《天演論》的影響;一是他曾任西方傳教士李提摩太的秘書,進而對西方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其時,維新變法已成時尚。湖南因譚嗣同、唐才常等人的倡導,得到巡撫陳寶箴父子及署理臬司黃遵憲、學使徐仁鑄的同心協力,倡立了南學會、時務學堂和《湘學報》。根據《東華續(xù)錄》記載,時務學堂“延聘學兼中西品端識卓之舉人梁啟超、候選州判李維格為中學、西學總教習”.他們譯書、撰文,激勵士民愛國之心,培育許多實用之才。自立軍領袖唐才常、林圭等庚子六君子及著名愛國將領蔡鍔等都是梁啟超的學生。譚嗣同在自己的文章里經常稱贊湖南人,說他們不依賴外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現代化學校,組織各種學會、社團、開礦,維新運動生氣勃勃。


 

虎口余生 流亡日本

 


  1898年4月,康有為同梁啟超在北京發(fā)起成立了由維新人士和帝黨官員組成保國會,在他們的積極推動下,光緒皇帝于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詔書,宣布變法。康、梁為之奮斗的事業(yè),總算有了成果。


  然而,由于陸續(xù)頒布的一系列諭令新政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為封建頑固勢力所不容,慈禧太后在光緒皇帝宣布變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緒連下三諭,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qū)的軍政大權,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囚,六君子遇難??涤袨樘拥接桂^,梁啟超逃到日本。


  為什么日本會接納梁啟超呢?當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正在鼓吹東洋擴張論,而中國內亂正是日本擴張勢力的好時機,所以當時日本駐華公使林權助同意梁啟超到使館避難。為了設法幫助他離開中國,林權助組織了以日本人為主的獵人小分隊,梁啟超夾在其中,并在日本駐天津領事館領事鄭永昌的協助下,一行人從北京的正陽門火車站,坐火車來到天津。他們的行蹤在天津火車站臺被發(fā)現后,梁啟超和鄭永昌馬上轉移到海河上的一艘日本帆船駛向塘沽,登上日本大島號軍艦。26日后,日軍艦起航東去。


  此時梁啟超作詩一首,名為《去國行》:“嗚呼濟艱乏才兮,儒冠容容。佞頭不斬兮,俠劍無功。君恩友仇兩未報,死于賊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淚出國門,掉頭不顧吾其東……”在其中講到恨自己在困難時沒有能力,既不能報君恩,也不能報友仇。雖然他自己很想報仇,但是徒然死于賊手并非大丈夫作為,所以“掉頭”去了日本。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梁啟超九個子女皆成大才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