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個話題之前,諸位看官不妨先問自己兩個問題:一天能看幾頁書?一天又上幾次微信?
國人大多喜歡聽段子,更喜歡編段子,還熱衷于傳段子。小故事、小笑話,小感悟,都可以編成段子,大肆傳播。近的有“且行且珍惜”的“伊琍體”,遠(yuǎn)的有“咆哮體”,都是些知名的段子,每個段子背后都有一個能讓讀者會心一笑的典故。
這些段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diǎn):字兒不多,易傳易記。在網(wǎng)絡(luò)時代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微博、微信大行其道之后,既符合現(xiàn)代人在等車、排隊等生活縫隙之中的閱讀習(xí)慣,還能抓住眼球,所以閱讀者日益增多,甚至于人們越來越喜歡這種碎片化的閱讀,使得本就少得可憐的讀書時間一少再少。
經(jīng)常寫文字的人大抵有這樣的感受:要說清一件事兒,用1000字和用100字的難度,簡直就是天壤之別。要條理清晰地講好一個故事已經(jīng)不易,而用短短的百十來個字將事兒說清楚就更難了。故而能寫好段子的人,大多深諳“厚積薄發(fā)”之理,世事洞明,人情練達(dá),于是信手拈來,飛花摘葉,皆成妙筆文章。
但問題在于,人家能寫,我們未必就能寫,沒有扎實(shí)的文學(xué)功底、縝密的邏輯思維,要編一個好段子,談何容易?借助段子這種不是自己的智慧來當(dāng)成談資容易,但修煉屬于自己的智慧和學(xué)問很難,而后者絕非碎片化的閱讀就能撐得起來。如果一個人的閱讀量都靠這些碎片化的段子來支撐,長此以往,有談資,沒學(xué)問,如何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