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揚州市紅樓學者朱善文先生興奮地向記者證實,他經(jīng)過長時間的實物調(diào)查和清史檔案查閱后發(fā)現(xiàn),高旻寺所在的地理位置即為分水之處,該寺的始建者曾負責祭祀運河之神,在這里還發(fā)現(xiàn)了“分水龍”碑,高旻寺的前身或為祭祀運河之神的分水龍王廟,這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國大運河新添重要歷史資料,也揭開了揚州名剎高旻寺與運河的珍貴歷史。
水從這里分三處 高旻寺所在的地理位置為三汊河
高旻寺,在揚州城南15里,佛教禪宗四大叢林之一,不僅在國內(nèi)享有盛名,而且影響遠及東南亞各國。特別是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曹雪芹的爺爺曹寅為了接駕而修建高旻寺塔灣行宮,更讓高旻寺與《紅樓夢》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登上高旻寺天中塔遠眺,就會發(fā)現(xiàn)高旻寺所在的位置就是一個巨大的分水:一條河向東通向揚州,一條河向西經(jīng)儀征入江,一條河向南經(jīng)瓜洲入江,高旻寺就位于三條河交匯的三汊河口,就像都江堰的寶瓶口,既分了水的流向,又分了水的流量,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我市著名水利專家徐炳順表示,分水問題在大運河開挖過程中尤為重要,大運河南北全長1700余公里,連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而這五大水系不在同一個平面上,所以大運河如何與這五大水系交匯就成了皇帝、漕運大臣和水利專家們最關心的問題,水分多了就會泛濫,水分少了船無法航行,同時水流不能太急,落差也不能太大,如揚州城南著名的三灣,就是用來減緩長江與運河之間水流的。
廷庥顯應分水龍王 始建者吳惟華曾負責祭祀運河之神
高旻寺之名,為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燁所賜。
朱善文先生告訴記者,高旻寺相傳始建于隋代,屢興屢廢,然未見史書記載,直到清順治八年,漕運總督(河道總督)吳惟華,在被人們稱為“九龍寶地”的三汊河建塔修廟,用以鎮(zhèn)水觀風。而吳惟華建塔之前高旻寺地塊無任何寺廟,其在《天中塔記》中寫道:“于辛卯之春,在維揚之境,特購地畝,欲建浮圖。”
吳惟華所建的塔叫天中塔,所修的廟叫什么名字呢?有人說叫“塔廟”,但天下有名的寺廟大都有塔,不能都叫“塔廟”吧。據(jù)《清朝通志》記載:順治三年,皇帝加封運河之神為“廷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而此時的河道總督即為吳惟華,其于順治八年在揚州建塔修廟可以算是響應皇帝的號召祭祀運河之神,所以高旻寺最初可能就是分水龍王廟。
首現(xiàn)“分水龍”碑 分水龍王廟應就在三汊河附近
無獨有偶,去年,朱善文先生在高旻寺附近一農(nóng)戶家中發(fā)現(xiàn)了祭祀運河之神的“分水龍”碑,該碑長73厘米、寬35厘米、厚11厘米、重約90公斤,上書“分水龍”兩個半字,“龍”字殘缺,僅剩右半邊。
朱善文就一直在探索該碑的來歷,通過調(diào)查走訪,種種跡象表明祭祀運河之神的分水龍王廟就在三汊河附近,而高旻寺最有可能,因為佛家認為高旻寺的所在地三汊河為九龍之地,而天中塔為一寺之主,稱為九龍之神珠,同時,高旻寺的地宮中藏有九條石質(zhì)的龍,高旻寺東邊的河堤駁岸下也有幾條石刻的龍,這些石龍都是用來祭祀運河之神(分水龍)的。
朱善文說,之所以稱三汊河為九龍之地,是因為長江和運河之間水位落差很大,造成了三汊河一帶水流湍急,加上河水在此分汊,形成橫流,易造成翻船事故,所以,認為三汊河水中有龍,是為九龍之地。
或為順治后而立 斷碑應該與當年三汊河分水有關
據(jù)著名水利專家徐炳順介紹,這是揚州境內(nèi)首次發(fā)現(xiàn)“分水龍”石碑,雖石碑上的信息并不完全,但是根據(jù)它發(fā)現(xiàn)的地點和史書中的相關記載,這塊斷碑應該與當年三汊河分水有關。在這里,浩浩蕩蕩的運河水一路向南奔瓜洲,一路向西去儀征,還有一路向揚州,它的發(fā)現(xiàn)對于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國大運河有著重要意義,是揚州大運河上重要實物見證。
清順治八年,漕運總督吳惟華在被人們稱為“九龍寶地”的三汊河建塔修廟。而高旻寺修建的初衷之一,可能就是響應順治皇帝號召,祭祀運河龍神,福佑天下百姓。如今,運河水位較低時,在高旻寺東邊的河堤駁岸下還能看見幾條石刻的龍,這些石龍應就是祭祀運河龍神(分水龍)的。
徐炳順介紹,古人認為河流平安通暢是需要神靈保佑的,因此設立“分水龍”石碑以護佑。根據(jù)史籍相關記載推算,此碑很可能是順治以后而立的。
“這塊珍貴的石碑極具文物價值,運河每過一個水系都需要一個這樣的分水體系,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的智慧。非常值得鏡頭記錄。”央視大型人文紀錄片《大運河》編導李維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