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封建社會最大的官,是皇帝的助手,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宰相的設立大約始于東周,以后的朝代都有宰相。但是到了明朝初年,因宰相胡惟庸權力過大,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一怒之下,朱元璋殺了胡惟庸,從此不再設宰相,將宰相的權力收歸皇帝。
清入關后承明制,也不再設宰相,而以內(nèi)閣大學士代行宰相之職。內(nèi)閣由三殿三閣組成,位置從高到低的排列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每個殿閣設一個大學士為最高長官。既然清朝連宰相都沒有,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劉墉當宰相的事了。劉墉官至東閣大學士,在內(nèi)閣中是最小的,從來沒有實權。這人政績也并不明顯,突出的是小楷,他的書法,用墨厚重,貌豐骨勁,別具一格。
古代科舉,不光有筆試,還有一樣就是目測。凡身有殘疾、相貌惡劣的,全不錄取,為的是維護官員的形象。劉墉名“羅鍋”出自傳說。說的是,一天上樓,皇上看著劉墉弓身爬樓梯的樣子很可笑,就出了個謎:“后輩(背)更比前輩(背)高。”這難不住劉墉,他隨口就說“羅鍋”.皇上大笑,說:“你就是羅鍋!”劉墉馬上說:“謝主隆恩!”因為皇上的金口玉言,從此劉墉不羅鍋也得稱羅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