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節(jié)制飲酒是個人美德和政治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紂王的滅亡據(jù)說跟好酒貪杯有很大關系,因此,那時候的人總要想方設法勸阻老大不要好酒貪杯。在長期的勸阻過程中,就產(chǎn)生了巧妙的方法,而巧妙之處就是藝術產(chǎn)生之處,文學誕生之初。例如《史記·滑稽列傳》里的“淳于髡傳”,關于他如何勸齊威王戒飲的段落,是很精彩的。
淳于髡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脫口秀演員,卻發(fā)揮了很好的外交作用,當楚國加兵齊國時,淳于髡憑借自己的外交智慧,從趙國借來精兵十萬,解除了外患。齊威王設宴慶祝,宴會上,齊威王問淳于髡:先生,你酒量多大?“先生能飲幾何而醉?”淳于髡給的是一個有彈性的答案:“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酒量居然還可以這樣伸縮自如,答案太違和了,請解釋。
淳于髡接下來描述了幾個場面,而隨著場面的變換,他的酒量也在變換。如果齊威王在場,執(zhí)法官員也自場,淳于髡戰(zhàn)戰(zhàn)兢兢,哪敢放開肚皮喝,喝個一斗就醉了。如果陪老爸的客人飲酒,也不敢放肆,恭恭敬敬陪著,吃點殘羹冷炙,經(jīng)常要端酒杯敬酒,喝個兩斗就醉了;如果遇上老友,聊聊天,敘敘舊,說說悄悄話,氣氛輕松,能喝個五六斗才醉,“飲可五六斗徑醉矣”.看來氣氛越隨和,酒量越大。如果是鄉(xiāng)里開派對,男男女女坐在一起沒壓力地慢慢喝,可以猜拳小賭,握了異性的手不會負道德法律責任,眼睛盯著美眉看也不會被批評,“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淳于髡肯定親歷其事,描述得極有現(xiàn)場感,什么前面有掉下來的耳環(huán),后面有丟失的簪子,其實就是表達在親密的氣氛當中,淳于髡說自己能喝個八斗才有三分醉。還有接下來的發(fā)展,天黑之后,大家更親密了,互相緊挨著,酒杯一片狼藉,鞋子嘛,你穿我的,我穿你的,或者說,我踩著你的腳,你踩著我的鞋,沒有了彼此,這時候,淳于髡最放得開,小宇宙大爆發(fā),能飲一石,“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此時的場面,真有點像《弟子規(guī)》里所說的“飲酒醉,最為丑”,《弟子規(guī)》的作者是不是也受了這篇文章的啟發(fā)呢?
說到這,淳于髡趁機對齊威王進行教育,這飲酒適可而止,否則“酒極則亂”,您瞧瞧我淳于髡喝醉了的場面有多難堪。齊威王是以善于納諫出名的,一聽淳于髡的話就明白了,于是說好,今天不飲了,從此也戒掉了通宵喝酒的習慣,“乃罷長夜之飲”,并且還請淳于髡監(jiān)督他飲酒。
這篇傳記的積極意義不只是停留在勸人節(jié)制飲酒上,更在于它在先秦文學當中,生動詳實地描繪了當時人們飲酒相歡的場面。據(jù)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