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報收到西安交大81歲退休教授莊為其先生的一封掛號信,信中稱,他是西安地理版的忠實讀者,每期必讀,看了3月27日該版刊發(fā)的《探尋陜西鹽道》一文特別有感,引起了2005年他在本報記者的幫助下探尋藍田藍關古道的追憶,并撰寫了《唐代藍關今何在》一稿寄來,文中講述他和老同學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教授等人當年雪地探訪藍關遺址之事。本期西安地理予以刊發(fā)。
編者按
韓愈蒙難詩使藍關成名
韓愈的“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雖然讓“藍關”知名,但對韓愈來說,《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卻是苦難的產物。公元819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法門寺塔中將釋迦文佛的一節(jié)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論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宰相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接詔不能在長安久留,當天就收拾行李,辭別親友,找輛馬車,攜帶家眷及幾個仆人匆匆上路。史書記載,韓愈一出長安,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悄然降臨,即刻掩蓋了古道塵土,淹沒了藍田秦嶺古道的高塬與溝壑。進入秦嶺深山“藍關”時,車輪陷于大雪覆蓋的古道溝岔之中,任憑馭手怎樣揮鞭,幾匹老馬只是仰天長嘶,再也不能舉蹄前行。韓愈望著群山峻嶺的曠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據說就在他萬般無奈之時,看見遠處一匹快馬飄然而至,馬上坐著的竟是他的侄孫韓湘。韓愈百感交集,他看著韓湘,面對群山,吟出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千古名篇。韓愈受困 “藍關”,因受驚受寒一家都病倒了。他們在“藍關”停留了幾天,韓愈病稍愈就在韓湘護送下,歷盡千辛萬苦才抵達了潮州。
《西安晚報》報道引來北京院士
筆者的老同學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教授,是著名的藥理學家,也是一個“韓愈迷”。他十分敬佩韓愈的錚言鐵骨,也被他橫溢的才情所折服,凡是有韓愈紀念之地都要去尋訪拜謁。因我在西安,一直要我打聽“藍關”在何處?我多方尋覓幾年未果。2004年12月18日,我讀到了《西安晚報》的一篇《藍關再現(xiàn)古道石條》的報道,喜出望外,當天即與這條消息的報道者黃亞平記者取得了聯(lián)系。消息稱近日藍田藍橋鎮(zhèn)村民在河邊挖沙時,挖出了兩塊當年藍田古道上長約1米的柱形石條,重達千斤,深深地埋在河底里,石條上的石臼凹痕清晰可見。據發(fā)現(xiàn)石柱的兩位老人回憶,這就是他們在1958年炸山修路時炸掉的一個石門上的石柱,可能就是藍田古道上的“藍關”石門。我馬上把這一驚喜訊息電告了秦伯益院土。
2005年元月23日,已是陰歷臘月十四,西安四九嚴寒,深夜一場大雪紛飛古城,將古城銀裝素裹。我立即喜報秦伯益院土說時機已到,請他馬上來西安體會“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情景,共同去尋覓韓愈當年在大雪紛飛時走的秦嶺古道和藍關遺址。我事先向黃亞平記者轉達了請秦伯益院土來的意圖,得到了他十分熱情的支持,表示愿意親自陪同并幫助安排行程。他在當天就立即親赴“藍關”,去為我們打了前陣。元月25日8時,北京29次特快列車抵達西安,我和黃亞平等到火車站迎接了專程來尋訪 “藍關”的秦伯益院士。我們一出車站就立即驅車直奔藍田秦嶺深山。
雪中的藍田古道壯麗又危險
藍關,又稱藍田關,在西安藍田縣的南部秦嶺山脈之中。
我們從西安車站出發(fā),抵達藍田縣后往南進入秦嶺,踏上了雪訪藍田古道的艱辛歷程。因為當天是雪停天晴的第二天,陽光明媚,一進秦嶺,群山白雪銀裝,層層疊疊白莽莽一片,我是第一次近距離見到如此美不勝收壯麗又雄偉的秦嶺。
進山后的312國道有的路段已灑了融雪劑,有的還經過了清掃,但路面仍然很滑。我們看到路上行駛的大卡車,輪子上均綁上了鐵鏈。進山的路多是上坡,司機更加小心緩緩而行。312國道沿著原古道的山壑溝道筑路,路邊幾乎都是連綿的山峰和懸崖峭壁。但312國道也有許多路段繞過了古道,是開鑿了隧道穿山或筑橋而過。我們從古籍上知道當年韓愈是晚上在藍田古道上奔命,可想而知在大雪封山的晚上穿越秦嶺是何等艱難!我們的小車大約經過一個多小時,即將進入深山時,只見群山環(huán)抱,一山擋道,假如古時沿著秦嶺古道而行,必須轉過幾個山頭,越過幾個山溝,而現(xiàn)在的312國道在擋路的山上開鑿了一個隧道穿越而過。經過約10分鐘,一出隧道,頓覺豁然開朗,如進入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境界。有一些村落坐落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山溝之中流淌著一條靜靜的藍河。不久我們的汽車在藍橋河村停了下來,當?shù)氐睦相l(xiāng)們早已在迎接我們,因為昨天黃亞平已提前告訴他們北京有一位著名學者要來考察尋找消失了的“藍關”。
面對藍關遺址更對韓愈肅然起敬
在眾鄉(xiāng)黨的熱情接待下,我們稍事休息后,即由幾位發(fā)現(xiàn)“藍關”石門殘體的老同志和當?shù)馗刹科甙巳伺阃?,走向藍河的深溝河灘。在冰雪覆蓋的山坡,要下到溝底河床實在不容易,我是由3位老鄉(xiāng)扶攙著一步步踏著一尺多深的積雪邁向溝底去的。我們到了溝底的河床上,幾位老鄉(xiāng)用掃把掃去了河床的積雪,我們看見了半埋在沙里的“藍關”石門的多塊柱石與不少散落在河床里的石門殘塊。秦伯益院士用隨身攜帶的相機不停地對著石柱及殘塊拍照。其中一塊1米多長的石門門柱,柱上有明顯凹進去的鑿痕,看來就是石柱連接橫梁相嵌的槽痕,石體雖經幾十年的河水沖刷,仍保持著較好的原始面貌。
在這里,幾位老鄉(xiāng)指點我們抬頭向上觀望,說“藍關”就在遠處200米高的半山坡的轉角處,老人們現(xiàn)在仍很清楚地記得,早在1958年炸山修路的時候,這一段的秦嶺古道被毀,藍關石門的多個石柱也不知去向,直到現(xiàn)在這2塊石柱才重見天日。此時,我們想不到一位老鄉(xiāng)立即背誦了韓愈的“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詩句,并說這里確實是當年韓愈走過的“藍關”。他們還告訴我們,原來石門上還有鑿刻著“藍田關”三個字的石碑。當?shù)刂两襁€流傳著韓愈當年被困在“藍關”走投無路時的故事,是韓湘騎了白馬飛馳而來救了韓愈全家性命,當年的韓湘在此地的山洞中修煉,聞之急來救援。歷史上著名的八仙中有個韓湘子,至于老鄉(xiāng)們所說的韓愈侄孫韓湘就是韓湘子之說還待專家去考證。
繼而我們又在鄉(xiāng)親們扶攙下爬上了溝邊,經由一個村邊登山,在雪地里爬上200多米高的半山坡,那里就是藍田古道。古道沿著山坡的高低起伏上上下下,我們上山是踩著一尺多深的雪往上爬行的,無人走過的地方反而不滑,可是到了古道上,被人踏實又冰凍的路面反而光滑難行。大雪將山坡全部覆蓋,幾乎分不清哪里是山坡哪里是路面,此時我們頓感韓愈 “雪擁藍關”時的艱難,想到在一千多年之前,韓愈被困在“藍關”時驚呼“云橫秦嶺家何在”無可奈何的意境。我們在此古道上環(huán)顧左右,四面都是群山。老鄉(xiāng)手指著上方告訴我們,“藍田關”遺址就在前面上坡的髙處轉彎角上。我們是從北邊上坡的,坡度約有30度左右,我們走到“藍關”遺址跟前,才見到“藍關”是地處45度的山體拐角上,從關口處往下看是懸崖峭壁,好險要的一個“關”,當年“藍關”的石門就筑在轉角處。我們走到轉角山門處,往右是一個自然山體30~40度的大下坡,從藍田過來則是一個大上坡,雪天里在這個坡走是十分危險的,馬車走在這里就更有翻車的可能。在雪地里見到此情此景,讓我們不禁想到韓愈當年在大雪紛飛之中車陷坑凹的情景,據記載,“仼憑馭手怎樣揮鞭吆喝,幾匹老馬只是仰天長嘶,再也不能舉蹄前行,望著群山峻嶺的曠野,上叫天不應,下呼地不靈”。我們此時是在中午時刻,假如在傍晚或黑夜,那情境一定會給人一種絕望之感。我們站在“藍關”的遺址上,心底久久不能平靜,也對韓愈肅然起敬!
尋訪“藍關”之路,我們?yōu)檎业较Я说?ldquo;藍關”而高興!我們十分感謝西安晚報的記者,感謝當?shù)責崆橛謽銓嵉泥l(xiāng)親,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們兩個70多歲的老人,是不可能在冰天雪地的秦嶺深處去尋覓藍田古道和歷史名勝“藍關”的。此行不但了卻我們人生的心愿,也為后人對古“藍關”的探索提供一些依據。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