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市街獨具特色的小吃一條街

時間:2011-12-27 19:13來源:西安晚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西大街西段北側,有一條算不得寬闊的街道——大麥市街,這里曾經是西安市著名的回族小吃一條街。大麥市街并不長,它南起西大街,北止廟后街西口,總共只有391米長,不過,正如古城許多歷史悠久的街道一樣,大麥市街也有許多故事和傳說。

  曾先后被稱為鐵爐街、北橋梓口、大麥口

  歷史上,大麥市街曾先后被稱為鐵爐街、北橋梓口、大麥口。

  隋唐時期,大麥市街屬于長安城皇城內含光門街的一段,唐末之后,這里逐漸變成了居民坊巷。據說,到了宋元時期大麥市街北的古槐下,有一個祭祀用的大鐵香爐,因此,這里一度被稱為鐵爐街。明代成化年間,開鑿通濟渠,向西安城供水,渠水由西門口流入城內,通過西大街,其中的一支分支從西大街西段向北流入了大麥市。有水有渠,就要有橋,當時的西大街和大麥市的交會處也許就曾有過橋,所以,這里逐漸被稱為橋梓口。最初時,橋梓口僅指西大街以北的地區(qū),后來,以西大街為界,分為南、北橋梓口。再后來,北橋梓口改名為大麥市街,而南橋梓口則逐漸簡稱為橋梓口,不過這些都是清末以后的事了。在清代,大麥市街名為大麥口,位于當時西安府城西大街西段北路。不過,在一段時間里,北橋梓口與大麥口的稱謂同時存在,北橋梓口靠南,而大麥口偏北。清末時,大麥口改名為大麥市。民國時,北至廟后街,南至西大街的一段街道,統(tǒng)一都被稱為大麥市街。到了1966年,大麥市街還曾改名為前衛(wèi)路,1972年恢復大麥市街舊稱。后來,這里成為清真風味小吃集中的地方。

  大麥市的名字是怎么來的?

  大麥市街歷史悠久,名稱也是一變再變,而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大麥市”這個叫法,是怎么來的呢?陜師大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史紅帥告訴記者,大麥市街名字的來歷,目前還沒有定論。不過,現(xiàn)在流傳的有關“大麥市”來歷的兩種說法都很有意思。第一種說法,是在清代時,在現(xiàn)廟后街的北邊,有一處糧倉,叫做永豐倉,是當時省內最大的公糧倉,儲存著從省內各地征收上來的糧食。史紅帥說,清代,政府在豐年時收糧食,遇到災年,便低價將糧食賣出,由此平穩(wěn)糧價。由于當時全省各地的糧食都要匯集到永豐倉,所以,大麥市街就成為運糧進出永豐倉的必經之路。并且,從清代前期開始,由于臨近糧倉,大麥市街道兩旁逐漸開設起許多私人經營的糧鋪,所以,史紅帥認為,以糧食“大麥”來命名這條街道并不是沒有可能。不過,史紅帥說:“關中等地區(qū)普遍種植的都是小麥,大麥的種植則很少。作為一個省內重要的糧倉,永豐倉里儲存的,以及周圍商鋪經營的糧食中,應以小麥為主,大麥應該不多,那么,以‘大麥’來命名街道,就顯得有些奇怪。”

  有關“大麥市街”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即此名有可能是由“轉音”而來。史紅帥說,西安老地名的來歷很復雜,其中,有不少都是因為人們讀錯了音,比如,“習武園”,就曾被稱為“西湖園”,那里就是過去校場的所在地,而與“西湖”則沒有什么關系。大麥市街這個名稱的來歷,也很有可能與轉音有關。清代時,在大麥市街的東側有一座營里寺,是專為方便當時軍隊中的回族將士做禮拜而建的,故名“營里”。相傳那時的營里寺修得很氣派,有一扇很大的大門,所以又俗稱大門寺,年長日久,“門”字便逐漸被讀成了“麥”。

  曾經的西安小吃第一街

  幾百年前,大麥市街的糧鋪曾經興旺一時,不過,這條街道給老西安們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要數(shù)其中的小吃了。走進今天的大麥市街,立刻會被街道兩邊各種各樣的小吃攤點、店鋪所吸引,牛羊肉泡饃、■■饃、八寶粥、糊辣湯,等等,各種小吃店鋪一個挨一個,讓人目不暇接。一間間店鋪外,架起燒得火熱的灶爐,燒旺的爐火上要么煮著一鍋滾熱的湯,要么烤著香噴噴的馕,正逢過年,那些賣臘牛羊肉的店鋪更是紅火,幾乎家家門前都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要說大麥市街的飲食傳統(tǒng),還得從清末的“天錫樓”說起。天錫樓位于大麥市街與西大街交會處的西口,原名天錫永,清代時由回族馬氏兄弟創(chuàng)建。據說當年的天錫永是最早經營牛羊肉泡饃的餐館,除了牛羊肉泡饃,天錫永還經營各種炒菜,是清代直到民國時西安市內數(shù)一數(shù)二的高檔餐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占領了北京城,慈禧逃來西安,曾在天錫永品嘗過清真菜肴,甚為滿意,于是親題匾額,將“天錫永”改名為“天錫樓”。民國時期,這里曾接待過楊虎城、張鳳翙、馬鴻逵等要人。

  據大麥市街的老住戶,今年63歲的丁旭老人回憶,解放以后,大麥市街中,圍繞著“天錫樓”餐館,陸續(xù)開設了一些經營面食、牛羊肉泡饃等小吃的店鋪,逐漸形成了大麥市街的“飲食”風格。

  改革開放后,大麥市街出現(xiàn)了許多經營小吃的個體戶,逐漸形成了這里的回族飲食一條街的特色。后來,在政府的推動下,大麥市街建起了“大麥市回民飲食一條街”,大麥市街的特色小吃迎來了黃金時期。許多老西安還記得,十幾年前,在北院門、北廣濟街的回族小吃店還沒有火起來的時候,大麥市街就已經是西安地區(qū)著名的小吃一條街。

  在西安長大的80后高菲說:她現(xiàn)在還記得,小時候經常在大麥市街吃小吃,不僅平時常去吃小吃,逢年過節(jié),也一定要在那里買些臘牛羊肉。那時,西安鼓樓和北廣濟街的小吃街還沒有現(xiàn)在這么火,所以大麥市那時很紅火,也很有名氣。高菲說:“現(xiàn)在我們西安人常常提起的北院門‘回坊風情街’,作為回民飲食街興起的時間也不長,對于老西安而言,昔日的大麥市街才是西安的回民小吃第一街。”曾經,西安的美食在西大街,西大街的美食在大麥市街,老吃家們回憶起來,都說那時的大麥市街小吃種類特別多,水盆羊肉、棗泥甑糕、羊肉疙瘩、熱炒涼粉、小籠湯包、麻醬涼皮、臘牛羊肉、酸菜炒米、牛羊肉泡饃、鹵汁涼粉、糊辣湯、花生酥、綠豆糕、油茶、鍋貼、肉餅、黃桂柿子餅、江米豆沙涼糕、蜂蜜涼粽子……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街上還有很多老店,如西京食品店,輦止坡牛羊肉,鐵志明肉鋪,伊闌手抓飯,新華甜食店,老安家炒貨等。住在灑金橋的老住戶馬旭先生說:“以前的大麥市小吃,不僅在西安有名氣,在全國,甚至全世界的穆斯林中都是很有名的。”

  解放初這里遍布客棧、貨棧和車馬店

  對于大部分老西安來說,對大麥市街印象最深刻的是這里的小吃,而對于世代居住于大麥市街的老住戶來說,大麥市街則承載著他們的生活和美好時光。

  大麥市街的住戶主要以回族為主。從清末到民國,街上有丁、蘭、谷、趙“四大家族”最為顯赫。記者在大麥市街找到了丁家的后人丁旭老人,他告訴記者,丁家曾經有連三院的房子,丁家祖輩多為清朝的武官,后來又成為著名的中醫(yī)世家。其余三家則主要以做生意發(fā)家,其中趙家以做皮坊生意而聞名,蘭家則開辦有私塾。另外,清末時,又有外來的楊家在此開辦了車馬行,做著長途運輸?shù)纳?,后來,楊家的生意逐漸發(fā)展壯大,慢慢地擁有了自己的車馬隊,車隊的足跡遍布甘陜地區(qū)。

  而大麥市街的車馬鋪,也不止楊家一家,丁旭老人回憶說,直到解放初時,大麥市街還有許多客棧、貨棧和車馬店,專供外來的貨運隊休息、住宿。丁旭說:“小時候,我們小孩兒只要一聽到街上傳來的駝鈴聲,就會興奮地跑出去看駱駝。那時大麥市街常常會有從西北地區(qū)來的駱駝隊,從西藏來的牦牛隊,還有騾馬隊。那時候交通不發(fā)達,在一些偏遠的地區(qū),貨運主要還是依靠牲口,而來到西安的貨運隊,很多都是在大麥市街休息的。我還記得以前有一個‘協(xié)和貨棧’,還有一家店叫做‘秦隴棧’。”丁旭告訴記者,除了客貨棧、車馬店外,解放初時,“五一劇團”也在大麥市街駐過一段時間,此外,這里還曾有幾家國營工廠。

  最讓丁旭記憶猶新的是,兒時大麥市街的那種安靜和愜意,街面由碎石子鋪成,而人行道的道沿則是由青石砌成(現(xiàn)在,大麥市仍保留著青石道沿),站在街上,南眺可以看見遠處黛青色的終南山。丁旭說:“小時候,我們總是在街道上玩耍,而我最喜歡的游戲就是打尜了,街上沒有汽車,大人也很放心。那時的大麥市街就是這里的孩子們的樂園。”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重慶民國風情街帶你“穿越”回民國
  • 街亭溫泉度假村
  •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八廓街
  • 蘭州街景
  • 西固河口街尋蹤明朝肅王后裔
  • 漢族商人:二十年巨變,八廓街變美了也變貴了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