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都",當即"自虎"之義。西北的"關東西"所祀者本為白虎。
四、"李耳"與"李父"等稱呼相對,即至今土家族所稱雌虎、圖騰黑虎的"李尼卡" ("尼""耳"音轉,"卡"為語助)。
由此還可以繼續(xù)推出一一
五、楚人黑虎白虎皆帶"李"稱,"李" 應是"騶虞"的合音("騶",莊母侯部,"虞",疑母魚部;"李",來母之部。莊、來齒舌鄰紐,魚、之旁轉),而不應是"虎"之對等音轉("虎",曉母魚部。"虎"與 "李",雖然韻部為魚、之旁轉,但聲紐關系較遠)。
六、"李"的圖騰學本義,是指神圣而又具象的"白虎黑文""黑文白虎"的騶虞,而非一般意義的抽象之虎。
"李"作為族群圖騰的一大專有名號,同時又是我國"四大姓氏"之一。然則其與虎圖騰是否有內在的聯系呢?
《廣韻》引漢《風俗通義》供文有"李氏:李伯陽之后"(按,據《史記》,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宋代鄭樵的《通志·氏族略》則認為:"李氏,贏姓。高陽氏生大業(yè), 大業(yè)生女華,女華生泉陶,字庭堅,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夏商之季有理徽……以直道不容,得罪於紂。其妻契和氏攜子利真逃於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為‘李’氏。"根據后一條來看,姓氏的"李"、"理"同源;而現代的《新編千家姓》收有"老"姓,那么,根據前一條及《史記·老子傳》,既然老子姓李名耳,則"李"、"老"二姓亦為同源。據筆者考察,姓氏之"李 《通志》的利真母子"食術子而得全,"飛,\,還 是《史記正義》引神仙家言說"李母懷胎 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老 子)",顯然皆是望文生義之談。后一條之荒 唐不足據自不待言,而前條以大理之子偏 食李(木子),也未免太為巧合,令人難以據 信。倒是李、理之姓悉出于大理之宮,其說 近是,而其源、亦更古,但尚未溯及其本也。
李、理、老等同源姓氏,都應出之于騶虞虎圖騰。
《潛夫論·志氏姓》和《風俗通義》都將姓氏來源分為九種,其九為"三烏、五鹿、青牛、白馬,所謂志也。"志,當即標志,從所舉之例來看,極似圖騰之類名號,蓋圖騰多取動物以為標識。
在李氏姓源的舊說中,以泉陶為大理之說為較早,但泉陶之名、泉陶之誕生傳說,乃至其職司等,悉皆與虎圖騰有關。
據《藝文類聚》卷九十九《祥瑞部下·騶虞》引《春秋元命包》:"堯為天子,季秋下旬,夢白虎遺吾馬啄子。其母日扶始,升高丘,睹白虎,上有云,感己。生皋陶。索扶始問之,如堯言。明于刑法,罪次終始,故立泉陶為大理。"今按"吾馬啄子"《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七引作"吾馬朦子",其物不可考,然而,於泉陶之生、之官,先有其母扶始的"睹白虎",后又有帝堯的"夢白 虎",則強調泉陶為白虎圖騰之感生,卻是再明白不過的。
再從"皋陶"一名的"皋"字來看, "皋"義為虎,其證頗多:
虎皮,古代也叫皋比。
菊科植物的中藥澤蘭,即皋蘭,又名虎蘭。
井上桔槔,美稱玉泉,或稱玉虎。
諸侯之門,外門曰澤門或皋門,也稱虎門。
蘇州西門外之山為虎丘,西門內之橋名皋橋。
河南滎陽為古之成皋,有虎牢關;虎牢亦謂之皋落。
精銳之師謂之虎貔,亦稱皋貔。
唬,虎聲也,"或作‘皋號'"。 "皋"為什么就是虎呢? 以音考之,皋,見母幽部字;虎,曉母魚部宇。見曉旁紐,幽魚旁轉,聲韻都相接近。以形考之,皋,字或作泉,悉應是白額虎(或白虎)之象形:上之"白"示大頭白額之狀,下之"本"或" "為四肢并軀臀尾之形,其中最突出的是頭額之"白"與尾之"十" (篆書略似"巾"形,突出尾稍)形。而強調其尾之長,"尾長于身"、"尾倍其身",乃至 "尾參(叁)于身"的,正是虎騶虞的特征,與此字形適合⑥。
皋陶為大理,大理之官司刑獄。獄的標志是狴犴,而狴犴"形似虎,故立于獄門"⑦。又漢代之地下囚室亦有"虎穴"之名。蓋上古掌管馬獸苑囿之官也稱為"騶虞"或"虞人",如虎之司百獸,司刑獄之大理亦與之相似,故其名之義皆不離虎。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