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朝
東吳黃武四年(225年)扶南國王范旃遣使來吳國,歷時四年來到東吳,獻琉璃。孫權(quán)派遣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國。
黃武5年(226年)大秦商人到交趾、吳國首都建業(yè)(今南京)。 法顯陸上西行,海上歸國,由印度多摩利底經(jīng)獅子國、耶婆提、到山東牢山。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波斯、天竺、獅子國、扶南、婆利。
隋.唐.五代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赤土、丹丹(今馬來西亞吉蘭丹)、盤盤、真臘、婆利。
中唐之后,西北絲綢之路阻塞,華北地區(qū)經(jīng)濟衰弱,華南地區(qū)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海上交通開始興盛[3]。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拂菻、大食、波斯、天竺、獅子國、丹丹、盤盤、三佛齊。
航路:由泉州或廣州啟航,經(jīng)海南島、環(huán)王國(今越南境內(nèi))、門毒國、古笪國、龍牙門、羅越國、室利佛逝、訶陵國、固羅國、哥谷羅國、勝鄧國、婆露國、獅子國、南天竺、婆羅門國、新度河、提羅盧和國、烏拉國、大食國、末羅國、三蘭國。
唐人移民海外。
唐人杜佑對歷代南海交通作了個總結(jié):“元鼎(前116-前111年)中遣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諸國自武帝以來皆獻見。后漢桓帝時,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貢獻。及吳孫權(quán),遣宣化從事朱應(yīng)、中郎康泰奉使諸國,其所經(jīng)及傳聞,則有百數(shù)十國,因立記傳。晉代通中國者蓋鮮。及宋、齊,至者有十余國。自梁武、隋煬,諸國使至逾于前代。大唐貞觀以后,聲教遠被,自古未通者重譯而至,又多于梁、隋焉。”
宋代
宋朝先後在廣州、臨安府(杭州)、慶元府(明州,今寧波)、泉州、密州板橋鎮(zhèn)(今膠州營海鎮(zhèn))、嘉興府(秀州)華亭縣(今松江)、鎮(zhèn)江府、平江府(蘇州)、溫州、江陰軍(今江陰)、嘉興府(秀州)澉浦鎮(zhèn)(今海鹽)和嘉興府(秀州)上海鎮(zhèn)(今上海市區(qū))等地設(shè)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mào)易。[5]其中以廣州、泉州和明州最大。泉州在南宋后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占城、真臘、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里、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理、蒲哩魯、遏根陀國、斯伽里野、木蘭皮等總計五十八個國。 出現(xiàn)了《嶺外代答》、《諸蕃志》,記載與中國通商國家情況的專著。
元代
與蒙元通商的國家:三島、民多郎、真臘、無枝拔、丹馬令、日麗、麻里魯、彭亨、吉蘭丹、丁家盧、八都馬、尖山、蘇祿、班卒兒、文老古、靈山、花面國、下里、麻那里、沙里八丹、土塔、忽廝離、假里馬打、古里佛、放拜、萬年港、天堂、忽魯模斯等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中國商人汪大淵,航海遠至埃及,著有《島夷志略》一書。
明代
位于馬六甲的鄭和像
位于馬六甲的鄭和像鄭和下西洋, 到過:占城、爪哇、舊港、滿拉加、啞魯、蘇門答臘、那孤兒、勃
泥、小葛蘭、彭亨、錫蘭山、三島、蘇祿、呂宋、溜山、打歪、八都馬、柯枝、南巫里、古里、坎八葉、木克郎、甘巴里、阿撥巴丹、阿丁、天方、米息、麻林地、忽魯模斯、祖法兒、木魯旰、木骨都束、抹兒干別、不剌哇、慢八撒、木蘭皮等國。
《明會典》記錄了130個朝貢國,其中海上東南夷有62國,包括:安南,蘇祿國,錫蘭,朝鮮,日本,琉球,爪哇等。
(責(zé)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