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溝大峽谷濃縮了火焰山景觀的精華,是我國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這里有開鑿于西晉、十六國時代的千佛洞,有保存完好的被稱為“民俗活化石”的古老村落。壯美的峪谷,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蘊涵與古老的民俗村落融為一體,構(gòu)成了神秘、獨特、奇異的迷人風景。
寂靜山村
越野車沿著火焰山赤紅的山體向東而去,進入一個叫吐峪溝的大峽谷。我們所走的道路被稱為“連心路”,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這里正如吐峪溝的名稱一樣,是“走不通的小山溝”。l992年,當?shù)卣腿嗣窠夥跑娫谶@里修了一條盤山公路,結(jié)束了“此路不通”的歷史。
火焰山寸草不生,其間卻有六條山溝,傳說是因為當年一條惡龍被英雄喀喇和卓連砍了數(shù)刀,身體里流出六股鮮血而形成的。這每一條溝的名字幾乎都與綠色有關(guān):葡萄溝、柏樹溝、榆樹溝、木頭溝等,吐峪溝是六條溝中的其中一條。大峽谷兩邊山崖陡峭突兀,時而呈斧削狀垂直矗立,時而似火龍盤旋,時而又如龍爪踏云,其險其美無與倫比。山色基調(diào)為黃色,間或也會有紅色、青色、綠色和黑色,五彩斑斕,美麗異常。難怪有人煞有介事地說,當年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地方就在這大峽谷內(nèi)。
這里的山崖素有“天然火墻”之稱,溫度最高時達到60℃。中間是一條自北向南蜿蜒流淌的小河,河水呈黃濁色,是因為裹挾了山中的黃土而使水變得不再清澈。據(jù)說,這里是我國惟一一座被河流完整切割的山脈。一般的河流是從分水嶺向兩側(cè)流下,而吐峪溝則是被來自天山的一條小溪完整地切成兩半,從蘇巴什到吐峪溝,長達八公里,切割深度上百米,形成險峻的大峽谷地貌。
吐峪溝大峽谷濃縮了火焰山景觀的精華,被稱為“火焰山中最壯美的峽谷”,是我國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這里有開鑿于西晉、十六國時代的千佛洞,有保存完好的“民俗活化石”之稱的古老村落。壯美的峪谷,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蘊涵與古老的民俗村落融為一體,構(gòu)成了神秘、獨特、奇異的迷人風景。
突然,吐峪溝出現(xiàn)在紅褐色的峽谷深處。
沿石階而下,一個小小的村落藏在溝底,放眼望去,綠色掩映之中,一律是干凈的泥土黃色,和兩側(cè)的大山渾然一體。農(nóng)舍依山而建,隨山就勢,擠擠挨挨地隨著谷地、溪流的走向,安排自己的形狀,深藏不露,安靜而謙卑。初夏的正午時分,吐魯番的溫度可以達到攝氏三十五六度,這里的氣溫并不比溝外低,可是一踏進這個小村落,一路風塵,滿身燥熱便頃刻消退。
寂靜的山村里只聽見自己腳步在路上的聲響,一不小心怕驚醒了一個中古時代的夢境。溪水淙淙流過村莊,一只高大的雄雞立于村頭的矮墻上,一群鴿子在空中盤旋。峪谷之中,遠離喧囂的塵世,超凡脫俗,恬淡優(yōu)雅,任何人來到這里,都會尋找到那份源自內(nèi)心的寧靜。
遠古民居
吐峪溝民居極有特色,被稱為保存最完好的、年代最久遠的生土建筑。當?shù)赝临|(zhì)含鈣高,有水便結(jié)膠。據(jù)史料記載,這里的先民大約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就根據(jù)自然條件,就地取材,結(jié)合地形、土質(zhì)發(fā)明了一種用黃黏土建房的方法。建起的房屋冬暖夏涼,對于吐魯番盆地氣候干旱、炎熱缺水、冬季干冷的居民來說,是一種絕好的居住環(huán)境。在當?shù)?,過去有“種墻”的說法,即建房時,先用水把土地澆濕,再用坎土曼將黏土一塊塊地挖出來,壘成整齊厚實的墻壁,建成房屋。
吐峪溝民諺說:“土房土房,土坯砌房,不用木材,不用磚墻,冬暖夏涼,干凈舒爽。”黃黏土房的土坯是當?shù)氐狞S土,不需本錢。土坯有大有小,長短厚薄不一,蓋起的房屋造型簡單而又別具一格。有的是里外套間,有的是兩層小樓,有的有拱形走廊,有的室內(nèi)墻上有壁鏤。有的墻壁上、木門上、木椽上雕有各種花紋圖案,繪有色彩夸張的圖畫,看上去古樸典雅,剛勁秀美。
這種民居是吐魯番地區(qū)坎兒井、甜葡萄、黃黏房“三寶之一”。在溪流穿行、水花四濺、兩岸赤峰對峙的谷口,這些拱形黃色黏土房自然連成一片,長達數(shù)公里。院落套院落,巷路接巷路,曲折蜿蜒,稍不留神,便會誤入“岐途”,進入廢棄的死胡同。徜徉其間,你可以隨意走進一戶人家,與心態(tài)怡然的維吾爾族老者聊聊天,探訪一種遠古的情趣。即使現(xiàn)在,這種黃黏土房還被這里的居民鐘情。雖然許多老屋已經(jīng)破損,但他們?nèi)杂眯麓u加固,再抹上黃黏土泥巴,使其保留著原始古樸的風貌。
探訪吐峪溝民居,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奇特現(xiàn)象,這里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有中原建筑中才有的“戶對”。“門當戶對”是中原古民居建筑中的大門建筑裝飾,如今在內(nèi)地也已經(jīng)存留不多了。 “門當”是指宅門前的一對石鼓;“戶對”是指置于門楣上或門楣雙側(cè)的磚雕和木雕。由于它位于門戶之上,且取雙數(shù),有的一對,有的兩對,故名“戶對”。在吐峪溝,幾乎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有一對木雕,與門楣垂直,與地面平行。圖案有的是花朵,有的是果實,如哈密瓜、葡萄、棗,還有的是幾何圖案,如圓形、菱形、星形等等。在一些古舊民居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木窗上分明雕著中原人家才有的“回文壽字紋”。
以往,有不少人類學家在這個小山村居住過,他們把這里視作保留最完好的人類學標本。生活在這邊遠封閉山村的人們,雖說世代過著與世隔絕的田園生活,卻也見識過來自許多國家的不速之客。最早驚擾吐峪溝這個世外桃園的是俄國植物學家雷格爾,之后便是所謂的日本探險家來偷盜掠奪。而對吐峪溝侵擾次數(shù)最多、劫掠后果最嚴重的,要數(shù)一個名叫勒柯克的德國人了,他把這里佛寺石窟所獲物,裝滿一箱又一箱,偷偷運往德國。隨后而至的是英國考古學者斯坦因,他對勒柯克的掠奪性發(fā)掘很是不滿,在給朋友的信中他憤憤地說:“德國人常常像狼群一樣出去獵奇。”他在著作中說到吐峪溝“景物如畫,石窟像蜂房一樣點綴在風蝕了的小山崖壁之上”。
神秘石窟
村莊后面的深谷里,是吐峪溝石窟,它開鑿于公元三世紀,早于敦煌莫高窟。沿棧道而行,沙棗花濃郁的清香撲鼻而來,星星點點的黃色花朵在綠枝山崖間閃閃爍爍。順著這香氣的指引,我們走近石窟。沿途不時可看到倒塌殘損的石窟,殘留的內(nèi)壁上依稀可見色澤鮮艷的佛像,有的盡管被摳去了眼睛,臉上被石塊刮劃,依然能感受到佛威不滅。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