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加林山巖畫被認為是西藏巖畫中年代最早的一類巖畫,同時它還是羌塘草原上為數(shù)并不多見的地表大石巖畫類型。這里的巖畫都被畫在地表的大石上,每個石塊上圖像數(shù)量不等,有人做過一次性統(tǒng)計,有巖畫的石頭至少在60塊以上。然而,迄今為止加林山巖畫的整體數(shù)量似乎還是缺乏一個準確的統(tǒng)計,牧民們稱加林山上巖畫為“神畫”,他們說巖石上的圖畫是神的杰作,它們時有時無,有時每塊石頭上都顯現(xiàn)出畫面,有的時候卻完全不知去向,很神秘。
加林山巖畫畫幅小,每幅畫面只表現(xiàn)一個簡單的情節(jié),但表現(xiàn)手法異常簡練,所表現(xiàn)的內容十分豐富,狩獵、套索、陷阱、追逐、放牧、舞蹈、格斗等等,除了表現(xiàn)日常生活的畫面之外,加林山巖畫中最重要的便是那些代表著游牧民古代部落宗教信仰的那些符號組合圖案,最早的形制并不規(guī)范的雍仲符號也出現(xiàn)于這里,可以說,加林山巖畫為我們提供了一部早期藏北游牧社會的百科全書。
其多山巖畫點——表現(xiàn)了藏北獵牧人的勇敢與自信
其多山巖畫點位于藏北著名的圣湖納木措湖的西岸,也是D型赭色涂繪風格巖畫中最重要的巖畫點之一。它有不少經典圖像,其中一幅狩獵野牦牛圖,以十分巧妙的方式,表現(xiàn)了藏北獵牧人的勇敢與自信。
畫的是一幅徒步獵取野牦牛的場面。兩頭相向的牦牛體魄巨大,與其上方正在觀望的三位獵人在身量上形成極大的反差。兩頭牦牛均已中箭,但姿勢不同,左牦牛俯首,右牦牛昂頭,疼痛讓它們或雙角豎立呈掙扎狀,或尾巴高翹四肢僵直。牦牛碩大的身軀因受傷而拼命向前拉直的姿勢甚至讓人能感受到其身體語言所傳達出來的咆哮與呻吟,準確的軀體輪廓,特有的肢體語言,將牦牛臨死前的痛苦掙扎表現(xiàn)得十分到位。為了表現(xiàn)利箭剌穿牦牛厚厚的皮膚,作者巧妙地將牦牛身軀畫成皮肉兩層。與受傷牦牛的痛苦與恐慌相比,上方的幾位獵手雖然體型很小,卻顯得自信而有張力?! ?/p>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