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在武威市西郊林場發(fā)現(xiàn)兩座西夏墓,一南一北,相距約10米。墓室都用磚砌筑,略呈長方形,面積分別是1.3x1.2、1.6x1.3平方米,高分別是1.2、1.7米。兩墓均在后壁下部砌出二層臺,長度與墓室寬度相等,寬0.6米,高0.14米,臺面上抹白灰。顯然,這是埋葬骨灰的火葬墓。墓門朝東開,用單層磚砌成拱形券頂,鵝卵石封門。墓頂土堆呈圓錐形。除西夏帝陵外,這是全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西夏官吏墓葬。
從墓中出土的木緣塔墨書題記可知,一號墓主是西經略司兼安排官口兩處都案劉仲達及妻子順嬌。二號墓主是西經略司都案劉德仁。他們都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前后葬于西夏天慶七、八年(公元1200、1201難),據西夏亡國只有20多年的時間,屬于西夏晚期漢族官吏的墓葬。
這兩座墓出土的文物雖然只有50多件,但卻多是珍惜文物,其中有彩色木版畫29幅,木質用具22件,在國內極為罕見。大多數是人物畫,下面就木版畫的內容作一介紹。
墓主人肖像畫
正面像,頭戴尖峨冠,橢圓形臉,留有細長胡須,身穿交領寬袖長衫,腰束長帶,右手拄著長手杖,畫板側面墨書"蒿里老人"四字。對于這幅人物畫,學術界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是,墓主人的肖像畫;有人則認為是土地爺的形象。我們之所以定為墓主人,是因為:人們認為人是有靈魂的,"蒿里"是人死后靈魂的歸宿處;人物的畫法完全是寫實的,毫無神鬼虛幻神秘的色彩;人物的面相與死者68歲的年齡相符合;此外,這幅畫的面積是28x10.5平方厘米,是29塊木版畫中最大的,畫工也相當精細,如頦下地胡須比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胡須還要細,但卻根根可數,與墓主人身份相當。
五侍男
面積21.5x12平方厘米,臉部全都朝向右前方的墓主人,但發(fā)式有所區(qū)別。身上都穿著圓領窄袖長衫,腰部束帶,但衣服色彩各不相同。手里拿的、身上背的東西也各不相同,分別是:拱手佩劍,拱手背包袱,雙手捧盆,雙手捧唾壺,拱手、肩披長巾。
五侍女
面積21.5x12平方厘米,臉部一致朝左前方的墓主人,與五侍男左右對稱。其中,前四人頭梳高髻,穿不同色彩、有梅花點紋交領窄袖長衫。她們分別雙手捧奩盒、盤、持拂塵或背包袱、肩上披巾。
二童子
放在主人肖像的兩側。"童子"臉側向左邊,頭梳單鬟髻,穿高領長衫,腰束帶,雙手捧唾壺,下墊長巾,畫板側面墨書"童子"二字。二童子臉側向右邊,頭梳雙鬟髻,穿高領長衫,雙手捧盤,盤中有圓狀物,外用織物包裹,"二童子"三字。
隨侍
面積約10x6平方厘米,共四幅。其中兩幅為正面像;應放在主人肖像的下面;另兩幅為側面像,一左一右,應放在主人肖像的兩側。他們的服飾完全相同,都是頭戴幞頭,身穿高領寬袖長衫,作拱手狀。
武士
面積約17x9平方厘米,共有六幅,分列墓主人肖像的左右兩側,臉向左三幅,向右三幅。這些武士,都是頭戴氈盔,盔頂飾紅結綬,穿寬袖戰(zhàn)袍,肩披掩膊,臂、胸、腹都裝護甲。其中三人為漢族臉型;另外三人為少數民族形象--大鼻子、大胡須。所持武器各不相同,其中三人分別執(zhí)劍、月牙鏟和三股叉;另外三人拱手,未持武器。其中一幅側面墨書:"南陌人乎北陌人"七個字。其他五幅因殘缺,是否有墨書題記,不得而知。
老年婢仆
面積約14x7平方厘米。男仆、女婢各一人,分列主人肖像兩側,老仆臉向右,老婢臉向左。老仆頭上著巾,穿圓領衫,拱手侍奉主人。老婢披發(fā),因畫面剝蝕,服飾看不清楚。
屈腰人
面積16x6.5平方厘米,頭著方巾,穿交領寬袖長衫,兩腿并立,彎腰90度,頭上仰,臉向右側,笑容可掬,拱手緊靠下頦,表現(xiàn)對墓主人的恭敬。
龍
面積9.5x4.5平方厘米,龍身兩端各有一個龍頭,全身盤曲成長方形,身在下,頭在上,而龍頭之間有些空隙。
金雞
面積8.5x6平方厘米,金雞羽毛黃色,作行走狀,雞頭側向右邊,畫板兩側墨書"金雞"二字。
豬
面積12.2x7.3平方厘米,豬臥于地上,嘴巴尖長,頭上和頸背長著稀疏的黑色鬃毛。
狗
面積10.5x5.5平方厘米,狗伏臥張嘴吐舌,全身涂淺白色,眼睛和舌頭用朱紅色點染。
馭馬圖
馭馬圖,面積14x8平方厘米,圖中右側四分之一部分一個青年馭者,頭披短發(fā),兩側下端上翹,穿交領補襦,腰束帶,左手勒緊馬韁,右手執(zhí)鞭,面向馬首,作馭馬狀。其他四分之三部分,畫一匹備好鞍韉、正欲奮蹄飛奔的乘馬,隨時準備好讓主人騎乘出行。畫板背面墨書"大六"二字。
太陽
面積15x7平方厘米。圖畫一大圓圈,中間站立一只三足烏,圓圈下畫卷云紋,畫板側面墨書"太陽"二字。我國古代把三足烏視為太陽之精,稱為"陽烏"、"金烏",唐代詩人韓愈《李花贈張署》詩就詠嘆過:"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
這些木版畫是西夏統(tǒng)治者侍從奴婢成群,生活富裕和權勢威風的真實寫照,也是西夏社會等級差別懸殊的縮影。而服飾、器物、武器等又為我們提供了各方面難得的形象資料。
當時,武威是漢、黨項、吐蕃、回鶻等多民族的聚居區(qū),各民族之間是否能和睦相處呢?木板畫做出了肯定、明確的答復。雖然墓主人是漢人,但畫中的人物形象和服飾都有漢族和少數民族。如幞頭、方巾、鬟髻、長衫是漢族的服飾;而飛鳥式發(fā)飾,高髻、披發(fā)等則是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發(fā)型。
藝術上木板畫采用唐宋以來的寫實畫風和以線描勾勒為主加上彩色平涂的畫法,有些畫富有藝術想象力,因而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例如,用屈腰人彎腰90度,笑容可掬地抬頭仰望墓主人的形象,來反襯、烘托墓主人社會地位的高貴和德高望重,受人敬仰,實在是高明手法。又如馭馬圖,馬已備好鞍,昂首揚尾,四蹄騰起作欲飛奔狀,而馭馬者面向馬首,光著腳,一手勒馬,一手揚鞭,全神貫注馭馬,竟無驚慌神色,形成一幅生動而熟練的馭馬圖。
這兩座西夏墓出土的木質用具有:桌子2張,衣架2件,木緣塔4座(僅1座完整),小木塔8座,筆架1個,碗1個,筷子1雙,茶盞1個,唾盂1個。這些木器雖然都是只用于墓葬的明器,但在全國極為罕見,其中最有特色的是:
木緣塔 由塔座、塔身和塔剎四部分組成。塔座四級八角形,上涂紅色。塔身八邊形,底施藍色,上書梵文和漢文咒名。塔身上端繪斗拱圖案。塔頂圓錐形,分成八格,每格繪云氣紋并書寫紅色梵文字母。塔剎、底座周圍繪卷草紋,這是西夏上層人物所用的骨灰盒。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