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guī)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結(jié)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
嘉峪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歷時168年,于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nèi)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它由:內(nèi)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臺樓閣建筑和城壕、長城峰臺等組成。內(nèi)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nèi)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筑有羅城,羅城城墻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nèi)現(xiàn)有的建筑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臺和文昌閣。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gòu)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zhèn)?,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gòu)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文化遺產(chǎn)
長城文化遺產(chǎn)“萬里長城--嘉峪關”: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名錄》,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guī)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萬里長城--嘉峪關”初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nèi)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嘉峪關長城由西長城、東長城和北長城三部分組成,全長約60公里。長城內(nèi)外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共同構(gòu)成了嘉峪關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于明隆慶年間,是明清兩代鎮(zhèn)守嘉峪關的游擊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嘉峪關游擊將軍府陳列分為兩個部分。前院以議事廳為中心,著重展示古代游擊將軍及文武官員指揮御敵、簽發(fā)關文等情景。后院是游擊將軍及家眷生活的場所,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游擊將軍及其眷屬的生活場面。陳列形式既樸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
長城第一墩:古稱討賴河墩。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jiān)筑,它是明代萬里長城自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墩臺北距關城7.5公里,矗立于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邊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依托古墩臺興建的文物景區(qū),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景區(qū)包括討賴河墩、地下谷、觀景平臺、滑索、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功能區(qū)。景區(qū)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內(nèi)涵,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鶓冶陂L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jiān)筑,此段長城從關城東閘門邊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7.5公里。山腰長城約750米,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故有“西部八達嶺”之稱。
古代巖畫石關峽是嘉峪關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這里是中國古代絲綢古道興亡更替的見證。石關峽內(nèi)的黑山巖畫是中國西北地區(qū)的摩崖淺石刻畫,其時代為戰(zhàn)國,它是中國北方地區(qū)時代最早、距離城市最近的巖畫,是1989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嘉峪關的一處重要的文物古跡。巖畫主要分布在西北距嘉峪關市14公里處的黑山之中,共有巖畫150余幅。巖畫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動物、狩獵、舞蹈、操練、廟宇、古文字等,黑山巖畫對于研究西北地區(qū)遠古社會的民族、宗教、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是中國西部地區(qū)巖畫的代表之一。
古墓葬文化“果園--新城魏晉墓群”是2001年中國國務院公布的中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魏晉磚壁畫墓是“果園--新城魏晉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關市區(qū)東約18公里的新城鎮(zhèn),在這里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古墓葬出土的660余幅彩繪磚壁畫,真實描繪了中國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諸方面的狀況,其內(nèi)容包括牧畜、農(nóng)耕、兵屯、狩獵、營壘、出行、驛傳、宴樂、舞蹈等。這些磚壁畫是研究魏晉時期西北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族、民俗等的實物資料。繪畫筆法簡練,畫技高超,其繪畫內(nèi)容在美術(shù)領域填補了中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民間傳說
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時簡陋的建筑條件下,能建起如此雄偉的關城,是很不簡單的,但正因為如此,才演繹出一段段動人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經(jīng)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jié)省。監(jiān)督修關的監(jiān)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shù)量,易開占經(jīng)過詳細計算后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jiān)事管依言發(fā)磚,并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上。監(jiān)事管發(fā)覺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jiān)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冰道運石: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后,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伙兒邊鑿石條邊發(fā)愁,眼看隆冬季節(jié)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里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云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xiàn)有幾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后,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jié)成一條冰道,然后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jié)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jié)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并成為工匠出師后必須參拜的地方。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