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黑溝溝口放眼遠眺,著名的巴里坤湖,恰似一面閃光的明鏡,鑲嵌在大草原的腹部,確是東天山北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古稱莆類海的巴里坤湖,湖面海拔1581米,東西寬12公里,南北長約20公里,湖水面積112.15平方公里。據(jù)說古代的巴里坤湖要大于現(xiàn)在的四到五倍。
遠看,巴里坤湖水煙波浩森如鑒鏡天光。每到盛夏,碧波蕩漾的湖面嵐影沉浮,霞光掩映,宛如凸顯在大草原上的一顆明鏡,顯露著大自然山色風光獨具"迷離蜃市罩山巒"的奇觀,被嘉慶進士李鑾宣描寫為"雪嶺三峰矗,天光一鏡函。日高澄海市,波凈豁云嵐".后來,清道光年間詩人史善長到此又寫下了這樣的詩文:"滟滟溶溶波一片,寸葦纖鱗都不見,圍三百里磨青銅,歷千萬年澄匹練".
巴里坤湖顯然在人們視野中都很美,但大自然為巴里坤湖造就的卻不是淡水湖,湖水既不能供人們食用,也不能供戰(zhàn)馬啜飲和人類沐浴,而是含有鹽堿成分較高的咸水湖。所以千百年來,在這里生活的各族人民食用水還是靠大草原上的幾百個山泉水溪,這些泉水不但甘甜爽口,且有不少動人的傳說故事,象"仙女泉"、"漢姑泉"、"淚泉"、"鏡兒泉"等等,鏡泉宿月的故事就來自鏡兒泉的傳說。
所謂鏡泉宿月,這個典故是指鏡兒泉泉水自涌,泉清如鏡,每到夜晚皓月當空時,狀若銀盤的泉水中便映出月亮的身影,所以過往游人到此都要飲水賞月。傳說古代有一對青年男女,相親相愛,在皓月當空的夜晚都要來到泉邊對鏡盟誓,永遠相愛,永不分離,讓他們的愛情像清泉一樣明凈,像明鏡一樣純潔。在哈薩克族民間,對鏡泉宿月還另有一說,相傳過去巴里坤湖比現(xiàn)在大,水也很甜,哈薩克人和漢族人共同在這里生活,和睦相處。但惡魔嫉妒人間的幸福,搬來大山要填湖,有個漢族姑娘勇敢的挺身而出,同惡魔進行了搏斗,但終因勢單力薄,不幸被壓在山下,從此湖變小了,水也苦了,人們逼迫離開了荒蕪的草原,可山下的姑娘并不屈服,用眼淚穿透了巖層,化作清泉流淌,使草原又恢復了生機,人們感謝姑娘,才把這泉叫"漢姑泉".
童話般的故事,為鏡兒泉也好,漢姑泉也好,都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表達了各族人民需要甜水泉的一種美好愿望,誰到這里,誰能不駐足掬一捧甘美的泉水,品嘗一下它特有的甘露呢?
據(jù)有關資料介紹,巴里坤湖畔的清泉,都來自東天山融化的雪水,有不少泉水通過地下礦物質的化合作用,含有礦泉水的成分。所以鏡泉宿月的故事,自然不僅僅是草原上一個美麗的傳說,這里的清泉水也是富有開發(fā)價值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