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泉草原上,石人、巖畫、墓葬地形成了草原的3大奇觀。溫泉地區(qū)的古墓群,是所有草原上數(shù)量最多的,這些大大小小的古墓集中起來,足有幾百座之多。它們中間有漢代的古墓,隋唐時期的突厥墓、塞種人墓等、這些古墓群從外形上又可以分成石圍墓、石堆墓、石人石堆墓等幾種,每座墓葬前,既有石人,又有巖畫,其中奇特的要數(shù)位于溫泉縣城沿博爾塔拉河往北岸西行約45公里,后北折約兩公里處的阿敦喬龍古墓群。
阿敦喬龍在蒙古語中,是像馬群一樣大的石頭的意思。在阿敦喬龍草原上,古代巖畫群的面積大約有4平方公里,畫面多刻畫著矩形黑沙石的朝陽面,或其頂端,痕跡不深,但十分清晰。畫面內(nèi)容十分豐富,既有狩獵的場面,又有放牧的描摹,畫面有盤羊、北山羊、狗、鹿等,巖畫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社會生活面貌,據(jù)考證,巖畫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游牧于溫泉草原上的塞種人文化遺跡。
阿敦喬龍古墓群西靠阿拉套山的查干烏蘇河,向南注入博爾塔拉河,北部是阿拉套山山脈。東面為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原,這里水源充足,牧草豐茂,是一處天然優(yōu)良牧場。在阿敦喬龍古墓群前山腳下的坡地上,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石頭,這些石頭大的有幾百噸,小的只有幾公斤,形狀奇特,樣式古怪,遠遠看過去,有的像羊群,有的像馬群,有的像氈房,有的像狗,有的像馬車,它們靜靜地散落在阿敦喬龍綠色的草地中,組成一個巨大的村落,俯臥在大山腳下。
它們大的像一座氈房,小的像一只無意中停留在這里的飛鳥,還有一個坐落在大石頭前的小石頭,在夏日的黃昏中,遠遠地看上去,就像一個把手放在額頭上,向遠處張望著的老額吉,她似乎已經(jīng)燒好了奶茶站在氈房前,耐心地等待著外出放牧的家人歸來。在氈房前的另一邊,是一個大約四五公斤的黑石頭,它曲曲折折地盤踞在那里,像一條趴在地上睡覺的獵狗,你如果不小心猛一回頭會嚇一跳。
在許多石頭中間,有塊巨石非常引人矚目,它高4米、寬3米,無論是顏色,還是比例以及外形,都像極了女性的生殖器官。生活在草原上的察哈爾蒙古人,尊敬地把它稱為母親石或者生命之門。母親石不但造型奇特,而且傳說極有靈氣。據(jù)當?shù)厝私榻B,凡是從母親石下的洞中轉(zhuǎn)過的人,就會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如果沒有孩子的人家來到母親石前祭拜以后,來年就可以擁有一個孩子。
牧民漢白幾代人都居住在阿敦喬龍草原上,他從16歲開始就知道了母親石,并把自己的冬窩子蓋在母親石后面的山坡上,長年守候著母親石。他說,母親石是溫泉草原上蒙古人的偶像,是他們的神。
史學(xué)家說,這是草原游牧民族母性崇拜的延續(xù)。早在幾百年前,生活在阿敦喬龍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因為生存條件的惡劣,女人懷孕生了孩子以后,成活率很低。為了保住部落人丁的延續(xù),部落的人們每年都會選一個日子,向天上的神靈祈禱。這種習(xí)俗逐漸流傳下來,就演變成了一種對母性的崇拜?,F(xiàn)在,雖然草原上這方面的條件改變多了,可人們依然遵從著這個傳統(tǒng)。每年來母親石祭拜的人很多,可他們中間,祈求生孩子的人似乎不多了。
漢白說,他每年搬家的時候,都會趕著牛羊圍著母親石轉(zhuǎn)一圈,然后自己再轉(zhuǎn)一圈。過年過節(jié),他還要帶著家人、酒和哈達,點上爬松去祭拜母親石。他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讓神靈保佑他家中的牛羊長年不生病,家人年年有好生活。孩子成家另過了之后,漢白的生活自由多了,他置辦了4處房子了。溫泉一套、冬窩子一套、夏牧場一套、草場一套。每年開春,他就跟著季節(jié)的變化,帶著老伴和孫子們,改變著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
這些遠離故鄉(xiāng)的生靈,擔(dān)心自己被大雪埋沒的事情,沒有人告訴遠在異地的親人。于是,他們就化作石頭,常年屹立在阿敦喬龍草原上,希望生活在遠方的親人能過來看到。可這里太遙遠了,他們遠方的親人即使騎著馬走許多年,也找不到這地方。他們沒有辦法,只好讓自己的靈魂變成一朵朵小小的勿忘我,成年累月地盛開在自己的腳下,用花瓣的深情,傳達他們無法言語的心情。只是我們這些人太愚鈍了,無法弄清楚它們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