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大農村,它的味道是要慢慢品味的。剛到堪培拉的時候,總有人對我說:“你要在這里住上半年,才能體會到這里的氣質與味道。”
堪培拉的人口只有30多萬,地廣人稀。我剛到的第一天晚上,偌大的馬路上杳無人煙,大半天也沒有一輛汽車路過,感覺可以在馬路上鋪上鋪蓋,省去住宿的費用了。在那些懶散的日子里,我常常在傍晚時分揣著一團面包,坐在格里芬湖邊,一邊喂一只孤單的黑天鵝,一邊看著夕陽西下。直至回到北京,才發(fā)現日子能過得這般清淡寂寥,其實是一種幸福。
時間長了,身邊多了些朋友,過得熱鬧了一些,但日子依然簡單??芭嗬木用穸酁橹R分子,在大學、研究所或者政府機構里供職,有著一份事業(yè),卻沒有太大的事業(yè)心;沒有多少物質欲望,但熱愛生活,心思單純。在這里,大家的穿著就像他們的心思一般樸素。我生日那天,我的房東送來一本《生存法則》,其中一條就是“never dress up”(永遠不要盛裝出場)。在我就職的大學里,除了那位永遠衣冠楚楚的系主任之外(因為他是歐洲人),大家都是怎么舒服怎么來,大熱天的時候就光著個腳,互相在辦公室間走來走去地串門。
這里幾乎每個人都熱愛大自然,所以幾乎每個人的業(yè)余愛好都是徒步旅行。堪培拉周圍到處是灌木叢林,周末的時候,人們喜歡結伴到郊區(qū)的納麥基國家公園等地遠足。在那里,袋鼠、野鳥成群,如果足夠幸運,還會看到考拉,懶洋洋地躲在桉樹上睡大覺。
事實上,澳大利亞的政客們多數住在悉尼,只有在開會的時候才會飛到堪培拉,在那個耗資11億澳元、號稱澳大利亞史上最昂貴建筑的國會大廈里指點江山。澳大利亞人多是些蔑視權威、厭煩政治的性情中人,因而政治家并不是一個熱門的職業(yè)。我一位朋友的父親,是一個近80歲的堪培拉老頭,他隨身帶著一本日記,首頁是一份叫做“我不喜歡的東西”的清單。并列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藍奶酪”和“政客”。
有一次,堪培拉著了大火,澳大利亞總理為了表現親民、愛民,不辭勞苦去拜訪受災的民眾。不料,一戶人家的男主人把守在門口的園子里,手中拿著澆園用的水龍頭,總理大人一露面,就遭到水龍頭的噴射,以致落荒而逃。事后記者采訪,這位男主人說:“這是我的家,我的家只接待我喜歡的人。這個人我不喜歡,我就不讓他來!”
有人說:“在民主社會里,一流人才做學者、科學家,二流人才去經商,三流人才從政。”這句話放在澳大利亞再貼切不過。循著這一邏輯,堪培拉不是一個依著“一流首都”的標準而建的城市,既不富麗堂皇,也沒有政治之都那種咄咄逼人的權勢味道。街上看不到拉著刺耳警笛呼嘯而過的警車。即使冠以首都之名,它也還是簡單淳樸、清新自然,是一個真正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