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九一三”事件考證》,張聿溫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林彪的出逃和256號專機的墜毀,是地地道道的突發(fā)事件,無論對于中國還是對于蒙古方面來說,都是出乎意料的。
當林彪的座機起飛后,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都不知道他的真實意圖和最終去向。周恩來只知道情況有異,問題嚴重,于是下令打開雷達,嚴密監(jiān)視。飛機自北戴河起飛后,開始是向著北京方向飛的,但當14分鐘后飛機緩緩轉(zhuǎn)彎,然后向西再向北,情況愈發(fā)顯得不妙之后,周恩來果斷地向空軍司令部調(diào)度室發(fā)出命令:“請你們向256號飛機呼叫,希望他們飛回來。就說不論在哪個機場降落,我周恩來都到機場去接。”(邵一海:《“聯(lián)合艦隊”的覆滅》,春秋出版社1985年版,第291頁)然而256號飛機雖然開著無線電,聽到了地面的呼叫,但就是不肯作任何回答。
林彪的座機一越出國境,原本已有某種預感的周恩來所最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他氣憤地罵了聲“叛徒”,立即從人民大會堂驅(qū)車前往中南海,當面報告了毛澤東。隨后,兩人決定,向全國發(fā)布禁空令:關閉所有機場,所有飛機一律停飛。
根據(jù)毛澤東的指示,周恩來連夜召集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開會,宣布林彪叛逃事件,主持研究應付各種情況的應急措施。
徹夜未眠的周恩來,親自給全國11個大軍區(qū)和29個省、市、自治區(qū)主要負責人打電話,通報林彪外逃的情況,要求各地堅決聽從黨中央、毛主席的指揮。出于保密的考慮,周恩來使用的是經(jīng)過斟酌的語言:“廬山會議第一次全會上第一個講話的那個人,帶著老婆、兒子,坐飛機逃往蒙古人民共和國方向去了!你們要聽從黨中央、毛主席的指揮,從現(xiàn)在起,立即進入緊急備戰(zhàn)。”當有的受話人一時反應不過來,還要進一步詢問時,周恩來馬上打斷其話語,著急地反問道:“怎么,你還不明白嗎?”(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1頁)
9月13日上午,周恩來召集軍委和總參有關領導開會,分析林彪外逃可能出現(xiàn)的軍事動向,研究內(nèi)防政變、外防侵略的兵力部署。決定集中3個機械化師、2個坦克師、1個炮兵師、4個警衛(wèi)師,共10個師的精銳部隊,由北京衛(wèi)戍區(qū)統(tǒng)一指揮。京北南口,京東首都機場,京南保定以北,是重點防御地區(qū);防空降、防機降、防機械化部隊突襲,是主要作戰(zhàn)方式。當晚,各部隊進入了預定作戰(zhàn)區(qū)域。
中南海內(nèi)加強了警戒,增加了警衛(wèi)兵力,修筑了掩體,架設了機槍和防空武器。毛澤東悄悄搬出了中南海原來的住房,來到人民大會堂118廳暫住。
9月14日上午,外交部專門研究了外交對策。當時作了四種估計:(一)由林彪出面公開發(fā)表叛國聲明;(二)由林彪或其他人通過外國廣播或報紙發(fā)表談話;(三)林彪及其追隨者暫不露面,也不直接發(fā)表談話,由外國通訊社客觀報道林彪已到達某國某地;(四)暫不發(fā)表消息,以觀國內(nèi)動態(tài)。會議分別討論了在上述情況下的對外交涉和如何表態(tài)問題。據(jù)說,針對第一種可能,還起草了《政府聲明》的稿子,以備急需。(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171頁)
這一切都說明,毛澤東和周恩來都對林彪的出逃頗感意外,都不知道林彪出逃后會采取什么樣的舉動,中國所面臨的會是什么樣的局面,他們作了最壞的打算。
最先得知256號三叉戟飛機墜毀消息的,是蒙古方面。不過,他們也不知道這是林彪的座機,他們根據(jù)飛機失事的殘骸判斷,這是一架中國的軍用飛機。
頭一周雙方外交部門的交涉,事后看來是戲劇性的。
9月14日上午8時30分,蒙古外交部副部長額爾敦比列格緊急約見新上任的中國駐蒙古大使許文益,通報說13日凌晨2時左右,在蒙古肯特省貝爾赫礦區(qū)以南10公里處,有一架中國的噴氣式飛機失事。飛機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飛機,乘員9人,包括1名婦女,不幸全部遇難。他就中國軍用飛機深入蒙古領土提出口頭抗議,希望中國政府就此事作出正式解釋。
許大使聞訊大吃一驚,他不敢怠慢,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國內(nèi),請示如何處理。中午12時50分,駐蒙古使館的特急電報便送到了中國外交部代部長姬鵬飛手上。正在主持外交部核心領導小組會議的姬鵬飛看罷大喜,那顆原本極度緊懸的心隨即放了下來,向與會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機毀人亡,絕妙的下場!”并立即派人把電報送到人民大會堂,報告正在那里的毛澤東和周恩來。大約14時左右,已連續(xù)工作50多個小時沒有合眼、剛剛?cè)胨闹芏鱽肀痪o急叫醒,首先看到了電報。他頓時異常興奮,連聲說:“啊,摔死了!摔死了!”顧不上換下睡衣,親自拿著電報快步前往118廳報告毛澤東。
這樣,毛澤東和周恩來在林彪出逃大約36個小時之后,知道了林彪機毀人亡的結局。他們舒了一口氣,因為人一死,此前許多迫在眉睫的擔心也就稍微可以放緩了。但他們依然決定,在沒有拿到林彪摔死的確鑿證據(jù),沒有完全弄清事實真相之前,對內(nèi)對外都要嚴格保密。于是,外交部指示駐蒙古使館繼續(xù)就飛機失事原因進行調(diào)查和交涉,并把進展情況隨時報告國內(nèi)。
9月18日,在林彪出逃5天之后,中共中央發(fā)出了第一份通報林彪叛逃的文件。在這份著名的編號為57的文件中,劈頭一段就是:“中共中央正式通知: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倉皇出逃,狼狽投敵,叛黨叛國,自取滅亡。”
自此,對“九一三”事件的傳達按照由上而下、先黨內(nèi)后黨外的順序陸續(xù)展開,林彪出逃事件向世人公開了。大約到國慶節(jié)前后,國內(nèi)外就都知道中國發(fā)生了驚天動地的事變,林彪和毛澤東決裂,因發(fā)動政變不成,出逃中摔死了!
此后,國內(nèi)外圍繞林彪座機的墜毀,出現(xiàn)了種種猜測和說法,概括起來有:
(一)西山遇害說
此說出自一本1983年在美國出版的英文新書,書名為《TheConspiracyandDeathofLinBiao》,作者Yaomingle。1983年6月,由臺灣時事文化出版事業(yè)有限公司譯成中文,書名譯為《林彪的陰謀與死亡》,作者譯為姚明理。1983年8月,香港遠東評論出版社也將此書翻譯出版,書名譯為《林彪之死——流產(chǎn)政變幕后秘辛》,作者則譯為姚明樂,并指出按中文諧音“要鳴了”的意思。
在這本書中,說林彪、葉群是在西山參加了毛澤東精心安排的晚宴后被火箭打死的,在溫都爾汗墜毀的三叉戟飛機是林立果乘坐的,中央文件所公布的墜機現(xiàn)場的照片出于偽造。
書中是這樣描繪的:
林立果當上空司作戰(zhàn)部副部長之后,就刻意發(fā)展“上海小組”等秘密組織。有一天,他對周宇馳說,要準備暗殺并推翻毛澤東,要周起草武裝政變計劃,并強調(diào)這是他爸爸的意思。事隔不久,林彪叫吳法憲去,向吳交了底:“現(xiàn)在主席是決心要我在他之前死,他也要你們?nèi)颗阄业桨藢毶饺?rdquo;,因此必須“使用特別手段”,“迅速行動,控制情勢”,“毛澤東的旗子不必摘下,但他的權力要除掉”。之后,吳法憲獲知林彪已經(jīng)同黃永勝做過類似的談話,很快也要同李作鵬、邱會作談。
林彪自己構想的“特別手段”,是與林立果的陰謀并行的另一套“宮廷政變計劃”,葉群和黃、吳、李、邱“一致贊許計劃精妙”。計劃的核心是制造中蘇沖突,同時借機殺掉毛澤東。實施辦法一個是對蘇聯(lián)發(fā)動突然襲擊,另一個是事先同蘇聯(lián)秘密接觸,請?zhí)K聯(lián)合作制造戰(zhàn)爭;戰(zhàn)爭爆發(fā),就請毛澤東躲到“玉泉山的工事”自保,然后用毒氣彈把毛殺死,尸體燒成灰燼;達到目的以后,就同蘇聯(lián)“從戰(zhàn)爭轉(zhuǎn)為休戰(zhàn),敵對轉(zhuǎn)為結盟”。計劃既定,林彪一伙就讓總參謀部的蘇軍情報處物色了一個兩面間諜吳宗漢,讓吳向蘇聯(lián)轉(zhuǎn)達他們的意圖。但是蘇方不相信,認為純屬開玩笑。
林彪和林立果的暗殺計劃,被周恩來從幾條途徑獲悉,周馬上通報給毛澤東和汪東興,建議即刻結束南方巡視之行,而且在抵達北京之前,要作出如何對付林彪行動的確切的決定。在毛澤東抵達天津的時候,周恩來通知毛,林彪意外地從北戴河回到了北京。
9月12日晚8時10分,林彪、葉群帶了海鮮和人參等禮物,抵達毛澤東在“玉泉山”的別墅。席間,毛澤東專門打開一瓶明朝的老陳酒招待林彪夫婦。毛先談到南方巡視的經(jīng)過,以及旅途的愉快,后又談到關于長壽的研究,并和林彪相互夾菜,氣氛親切而熱烈。宴席也有江青、周恩來、康生、汪東興參加。晚宴結束,這幾個人提前告辭,主席又挽留林彪、葉群談了20分鐘。晚8時54分,林、葉正式告辭,毛澤東和汪東興目送他們上車。
晚11時整,毛的別墅內(nèi)外都聽得見接連兩次巨大的爆炸聲。原來,是林彪的座車以時速15公里駛過別墅外曲折的小路,在拐彎處離路障七至八米處滑停下來。這時,埋伏在附近的8341部隊的爆破小組,看到發(fā)射火箭的信號發(fā)出來了,隨即扣動扳機,瞬間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一枚40厘米火箭彈不偏不倚打到汽車后部,接著第二枚火箭彈射向汽車的中部,汽車有好幾部分在火焰里飛向空中。前座的兩個人被炸得粉碎,后座的婦女,腰以上被炸成一堆破布與骨頭,坐在她身邊的男人炸得只剩下半邊臉,但身體尚有部分完好無損。
這些照片與中央辦公廳公布給高干看的照片大不相同,后者是駐蒙古的中國大使館在飛機失事現(xiàn)場拍攝的。不用說,林彪躺在飛機殘骸里的照片,和葉群、林立果的照片一樣,都是經(jīng)過改造的。
當時已到西郊機場的林立果突然之間變得不知所措,周宇馳叫他立即乘三叉戟飛機起飛。林立果問周自己怎么辦,周說他可以乘直升機逃走,將在約定的地點會合。
周恩來找黃永勝談話,說林彪已供認了他的秘密活動,將聽候命令,接受審查。黃永勝感到已無回避余地,林彪屈服了,他只能跟著做。周令黃給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打電話,說他已認罪。這幾個人看到已別無選擇,也都俯首認罪。周要吳法憲到空軍指揮所去,向各軍區(qū)空軍和指揮中心發(fā)布命令,禁止全國各機場起降任何飛機,并問他是否可以迫使逃走的那架噴氣式飛機下來。吳指示北京空軍司令李際泰,派4架殲7飛機,從楊村機場起飛,去內(nèi)蒙古追那架三叉戟噴氣機。當那架飛機朝中蒙邊境飛去時,周問吳怎么辦,吳主張將它擊落,周同意,吳就讓李際泰下令靠近邊界地區(qū)的3個導彈營發(fā)射地空導彈。那架飛機進入蒙古領空后,就從雷達屏幕上消失了。據(jù)空軍的攻擊效果分析報告認為,第一批導彈已將這架飛機擊中使其受傷,但駕駛技術高明的潘景寅,立即降低高度躲避雷達追蹤。
256號三叉戟飛機墜毀后,在烏蘭巴托的中國大使館派人到失事地點展開調(diào)查。大使館用電報傳回北京外交部呈周總理的秘密報告上,標有“81029號絕密文件”字樣,里面說墜機的乘客年齡在20至50歲之間。大使館努力安排把尸體運回中國,但后來接到一項命令——事實上是毛澤東直接下達的——要把尸體就地埋在墜機地點附近。
蘇聯(lián)和蒙古均派技術人員對已埋葬的尸體進行檢驗,至少有一些蘇聯(lián)的驗尸人員不相信林彪是那次墜機而死的乘客之一?! 〈苏f純屬荒誕不經(jīng)的惡意捏造。(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325頁)
(二)導彈擊落說
此說又分為兩個分支,一個分支是中國擊落說,另一個分支是蘇蒙擊落說。
所謂被中國擊落,是說毛澤東、周恩來見林彪叛逃,怕他逃往蘇聯(lián)后在蘇聯(lián)的幫助下打回來,或在外策動、指揮中國內(nèi)戰(zhàn),便下令解放軍用地空導彈將林彪的座機擊落了。
此說在林立果選中的“未婚妻”張寧的書中有過披露。張寧對林彪座機的墜落前后說法是不一致的。她在《張寧:自己寫自己》一書中寫道:“空軍司令吳法憲,12日當夜與周恩來一起監(jiān)視雷達跟蹤情況,吳法憲與葉群關系密切,怕惹禍上身,主動建議道:‘要不要把它打下來?’周恩來當時是制止的。”(張寧:《張寧:自己寫自己》,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頁)但她在《塵劫》(張寧:《塵劫》,香港明報出版社,1997年出版發(fā)行)一書中,又借用第二炮兵一位轉(zhuǎn)業(yè)軍人的話說,飛機是被導彈打下來的。這位轉(zhuǎn)業(yè)軍人說:“當年出事時,我在基地當兵,我們接到開炮命令,不知道是什么目標,以后聽到文件傳達,心里才明白是林彪座機。”張寧問他是不是搞錯了,打的恐怕是周宇馳劫持的飛機。這位轉(zhuǎn)業(yè)軍人笑道:“打直升機哪用導彈?周宇馳的直升機是在北京郊區(qū)迫降的,根本沒用開炮。我們導彈發(fā)射的方向不是北京。我們用的是新式導彈,彈頭進去反向爆炸,當時打傷了飛機。”(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350頁)
所謂被蘇蒙擊落,是說林彪座機越過中蒙邊界后,由于事出突然,在蘇蒙警戒雷達上出現(xiàn)大飛機回波,蘇蒙方面以為是中國方面入侵的轟炸機,便發(fā)射地對空導彈,將其擊落了。
此說的背景是:當時中蘇、中蒙關系緊張,兩年前即1969年3月,曾發(fā)生過珍寶島事件,中蘇兩國邊防部隊在中國東北烏蘇里江上的珍寶島發(fā)生過武裝沖突,差點釀成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有消息說,蘇聯(lián)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甚至揚言要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的威脅”。而蒙古追隨蘇聯(lián)反華,蘇聯(lián)在中蒙邊界陳有重兵,林彪座機進入的方向遠程警戒雷達、防空導彈陣地不少,離溫都爾汗不遠的軍用機場還駐有蘇聯(lián)的一個航空兵師。據(jù)林彪座機墜毀現(xiàn)場附近的蒙古老百姓稱,曾聽到一陣“難聽”的“嗡嗡聲”,看到“從西南向北飛過來一架冒著大火的飛機,飛得相當?shù)?,在巴圖腦爾布蘇木上空,繞圖門山轉(zhuǎn)了一圈,順著扎森山谷向西南方向飛行,聲音越來越大,大概不到20分鐘,在蘇布爾古盆地墜毀。當時沒有聽到大的爆炸聲,只看到現(xiàn)場大火連天”。據(jù)此揣測,很可能是林彪座機被蘇蒙導彈擊中而墜毀。
被導彈擊落的這兩種說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導彈先將飛機擊傷,然后飛機在試圖迫降時墜毀,而不是被導彈打得凌空爆炸。
這種導彈擊落說還有一個重要根據(jù):飛機機翼的翼根處,有一個直徑40多厘米的大洞。(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頁、第359頁)
(三)迫降失事說
此說是墜機現(xiàn)場中方勘察人員、軍內(nèi)有關專家通過分析而得出的結論。
此說認為256號飛機的墜毀,是迫降失敗造成的。在漆黑的夜間,在異國不明的土地上,又是在沒有地面組織指揮的情況下迫降,是極其危險的。這一點,林彪座機的飛行員肯定清楚。但飛機之所以要實施迫降,也是萬不得已,原因是油料不夠,已經(jīng)無法繼續(xù)飛行。三叉戟飛機加滿油為21噸,9月12日晚從北京西郊機場飛往山海關時,沒有加滿,只加了15噸油。而林彪從山海關倉皇出逃時,由于急促,沒有來得及加油。據(jù)估算,飛機從山海關機場起飛時,油箱存油12。5噸,從山海關到墜毀地點,共飛行約120分鐘,耗油約10噸左右,這樣,飛機存油量只有2。5噸左右,而這時油箱還有一部分油,因為油泵抽不上來,不能使用。這樣,飛機要為避開雷達繼續(xù)低空飛行,最多只能飛20多分鐘。盡管墜毀地點離溫都爾汗的簡易機場只有六七十公里,如果到那里降落的話油量是夠的;但由于機上沒有領航員,地面沒有導航,夜間飛行員很難確定自己的確切位置,加上這是一條生疏航線,飛行員心情緊張——一則因為倉皇出逃,技術方面毫無準備;二則屬于偷越國境,擔心被蘇蒙防空部隊擊落,這諸多因素,決定了飛行員急于夜間迫降求生。正是由于地形復雜,心情緊張,機組人員不齊——專機機組原本9人組成:機長、第一副駕駛、第二副駕駛、領航員、通訊員、主管機械師、機械師、特設師和空中女服務員。但匆忙登上專機的機組人員只有4人:機長潘景寅和3名機械師——沒有地面導航,迫降動作又沒有做好,結果導致了飛機的失事。失事飛機的機頭方向,是往回飛的方向。
支持這一說法的還有時任蒙古人民革命黨政治局委員的莫羅扎姆茨對記者的披露:“我們最先發(fā)現(xiàn)飛機時并非是其正穿越我們的國境,而是它已經(jīng)飛越了我國領土,它向蘇聯(lián)人表示:‘讓我們進入。’但蘇聯(lián)人拒絕了。我們得知如果此飛機繼續(xù)飛行,它將被擊落,這就是飛機當時為什么會掉頭轉(zhuǎn)彎。”莫羅扎姆茨說,他是在飛機墜毀幾個月后,在一次與一位資深蘇聯(lián)軍官的偶然聊天中獲悉這一資訊的。
(四)機上搏斗說
此說認為飛機的失事,是因為飛機上發(fā)生了搏斗,導致飛機失去控制而墜毀。
1972年1月英國《新觀察家》駐莫斯科記者報道說,他聽蘇聯(lián)人講,蘇聯(lián)專家把已經(jīng)燒焦的林彪尸體整理出來,發(fā)現(xiàn)尸體上中了9顆子彈,呈蜂窩形。而在溫都爾汗的墜機現(xiàn)場,也發(fā)現(xiàn)了散亂的幾把手槍和多發(fā)子彈。這位記者和這家報紙的意思是想證明,機上有人得知林彪要叛黨叛國,于是向林彪開槍,引起混戰(zhàn)和搏斗,導致飛機失去控制,從而機毀人亡。(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頁)
(五)自殺殉職說
此說將矛盾的焦點集中在駕駛員潘景寅身上,基于對潘景寅是位優(yōu)秀的忠誠于祖國的飛行員的分析而成。
此說認為,潘景寅原先并不知道林彪要往蘇聯(lián)跑,他以為林彪要連夜回北京,或者去大連、廣州。作為林彪專機的機長,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技術上講,都是經(jīng)過嚴格挑選,忠誠可靠的。平時,潘景寅當然是絕對服從林彪、葉群、林立果命令的,林彪、葉群、林立果讓他往哪里飛,他就往哪里飛,不會打半點折扣。但當林彪、葉群、林立果命令他越過邊界,飛往蒙古、蘇聯(lián)的時候,他動搖了。他很明白飛出國境意味著什么,很明白“蘇修”、“蒙修”都是中國的敵人,也很明白叛黨叛國這個罪名的極端嚴重性,那樣不但會葬送他本人的政治生命,還會連累他的家人,使他們一夜之間變成反革命家屬。況且,林彪的叛逃會在國內(nèi)外引起嚴重后果,給祖國和人民帶來無法預料的災難。從黨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出發(fā),受黨教育多年的他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終于決定橫下一條心,不惜和飛機同歸于盡,也要粉碎林彪叛國投敵的罪惡陰謀。于是,他采取了看起來是因油料不夠而迫降逃生,實際上是用自殺殉職來報答黨和人民培養(yǎng)教育,用同歸于盡來中止林彪可能給國家?guī)砭薮鬄碾y的壯烈行動。
此說有鄧小平的一段話作根據(jù)。1980年11月15日,鄧小平在接見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總編輯厄爾·費爾談到“九一三”事件時說:“據(jù)我個人判斷,飛行員是個好人,因為有同樣一架飛機帶了大量的黨和國家機密材料準備飛到蘇聯(lián)去,就是這架飛機的飛行員發(fā)現(xiàn)問題后,經(jīng)過搏斗,飛機被迫降,但這個飛行員被打死了。”按照鄧小平的邏輯和推斷,既然“同樣一架飛機”的飛行員是個好人,可以英勇搏斗,那么256號專機上的飛行員也是個好人,也就不排除他采取自殺殉職行動的可能性。(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頁,以及1980年11月24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