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中,我們不但能看出子路武功之高,還可看出他身上的俠氣,甚至是江湖氣。
子路小孔子九歲,是孔子第一批弟子中的一員。他武功高,性子直,豪爽俠義,也有些粗魯、教條?!妒酚洝酚涊d:"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鬃釉O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zhì),因門人請為弟子。"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大體可以判定,子路原本是個赳赳武夫,甚至有點不良青年的范兒。
孔子周游列國時,子路幾乎全程追隨,不但極盡弟子之禮,而且事實上成了孔子的私人保鏢。比如,孔子帶領弟子離開衛(wèi)國到陳國,走到匡地,被當?shù)厝私o圍困了起來。原來,魯國的權臣陽貨曾欺凌過匡地百姓,而孔子又長得像陽貨,所以匡地人就把孔子他們給圍了起來。
被圍之際,門人弟子心生恐懼,孔子安慰大家:"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我孔子是秉承天命、保持斯文不喪之人,只要上天不想讓斯文喪盡,匡人就不會把我們怎么樣。孔子做完"思想政治工作"之后,用什么法解圍呢?子路出場了,"子路彈劍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終,匡人解圍。"這段記載耐心尋味,難道孔子和子路二人高歌三首,匡人就心滿意足地"解圍"了?若這樣想來,孔子和子路,儼然是古代版的趙本山和小沈陽,而匡人也就成了圍成一圈看藝人表演的觀眾。這符合常理嗎?顯然不符合。我的理解是,匡地解圍的關鍵是子路"彈劍而歌","歌"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彈劍"才是重點。為啥?子路的"彈劍而歌"其實是一種威懾,是一種"軍事演習",是在向?qū)Ψ届乓淞?。你們不是想攻擊我們嗎?那好,先看看我的武功吧?看了之后,你們也好估算一下勝算幾何?結(jié)果就是"匡人解圍".
從這里,我們不但能看出子路武功之高,還可看出他身上的俠氣,甚至是江湖氣。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小邾國的大夫射帶著他的封地句繹來投奔魯國,他說:"我不用與魯國盟誓,只要讓你們魯國的子路跟我有個約定就可以了。"魯國就叫子路去與射約定,但子路不去。魯國的執(zhí)政官季康子讓冉有轉(zhuǎn)告子路:"射不相信魯國的盟誓,卻相信你的話,你去約定又有什么恥辱呢?"子路回答:"若要讓我與小邾國作戰(zhàn),我戰(zhàn)死城下都可以。但是,射本是小邾國的大夫,卻不守臣道,背叛小邾國,讓我跟這樣的人約定,我仲由做不到。"亂世之中,子路不僅自己恪守君臣之道,而且從心底里就對背叛君臣之義的人充滿鄙視,其言出必行和嫉惡如仇的俠士風范躍然紙上。
子路的俠氣其實也是孔子及其團隊所體現(xiàn)出的俠氣。生逢亂世,孔子還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若沒點俠氣和江湖手段,如何應對得了?不客氣地說,在那樣一個亂世,如果孔子只有"溫柔敦厚"一個面相,那他早就腦袋搬家了。實際上,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周游列國,弟子之中,既有道德楷模(如顏回、閔子騫),又有富商巨賈(如子貢),還有武功高手(如子路)。這樣一個團隊,要文能文,要武能武,這才能應對政治上和江湖上的各種兇險。
灣學者薛仁明就曾說:"認真說來,孔子也真稱得上老江湖。年紀一大把,周游列國十余載,孔子豈不知,其身處之時代,與他高懸的三代治世,與他憧憬的禮樂風景,其實并不相容;而那樣的時代,和他這樣的堅持,兩相對照,再怎么看,都不搭調(diào)。那么,向晚之年,他這般恓恓惶惶,又所為何來?說白了,他這樣知其不可而為之,也就是盡一盡江湖道義罷了!這一路江湖走來,閱人多矣,何等世面沒見過?何等場面沒遇著?見多遇多了,千帆過盡,一切也就云淡風清,人自然便清清朗朗。"這段話說的甚好,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