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周之冕《杏花錦雞圖》
古絲綢之路是一條東西交融、中外互惠的“合作共贏之路”,筆者隨“一帶一路,昂揚在途”尋訪之旅一路西行,對這點感觸尤深。僅就水果而言,通過古絲綢之路,在“傳進來”葡萄、石榴等果品的同時,也“傳出去”梨、棗、桃、李、杏、栗、柿、梅等,其中梨、棗、桃、杏等被視為“中國名果”.而且,這些果品中所蘊含的民俗和文化也隨之流傳開來,如桃有“投桃報李”的典故、棗有“早生貴子”的寓意、杏有“杏林精神”的傳承……
梨?zhèn)鞯焦庞《缺环Q為“漢王子”
《西京雜記》:瀚海梨“出瀚海北,柰寒不枯”
中國是國際公認的栽種梨樹最早的國家,有“梨果之鄉(xiāng)”美譽。梨,古人稱為“果宗”,是中國原產(chǎn)水果之一,《詩經(jīng)》中的《晨風(fēng)》一詩已提到梨:“山有苞棣,隰有樹檖。”檖,即梨,山里野生的則稱“樆”.
秦漢時已有很多優(yōu)質(zhì)梨,漢武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其中就有梨樹。漢辛氏《三秦記》記載,西漢皇家御園里長的一種“含消梨”很大,乃奇品:“大梨如五勝(升),落地則破。取其梨,先以布囊承之。”
新疆的梨很有名,《西京雜記》中記載的優(yōu)質(zhì)梨有10種,分別是紫梨、青梨、芳梨、大谷梨、細葉梨、縹葉梨、金葉梨、瀚海梨、東王梨、紫條梨。其中的瀚海梨“出瀚海北,柰(耐)寒不枯”.“翰海”即指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唐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記》一書也記載新疆境內(nèi)栽植梨樹,當(dāng)年的阿耆尼國(今焉耆)、屈支國(今庫車)都產(chǎn)梨。梨曾令古人大飽口福,北宋徽宗宣和六年狀元馮時行《盧秀才家食梨》詩寫的就是他在朋友家吃梨的感受:“屢款盧仙貢玉堂,谷梨霜飽每分香。冰圓咀液涼疏齒,金醴吞甘浣熱腸。”
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 1972年從湖南長沙馬土堆西漢貴族墓中曾出土了2000多年前的梨。新疆更是多次出土過梨,如從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西州時期(公元640元設(shè)置)干梨,形狀完整,淡黃色梨皮,只是干縮起皺。在墓中竹簡上還發(fā)現(xiàn)了“廿六食又廿六文買梨”等字樣。
公元一世紀前后,中國梨通過古絲綢之路走出了國門,率先進入印度,并大受歡迎?!洞筇莆饔蛴洝罚?ldquo;土無梨桃質(zhì)子所植……梨曰‘至那羅阇弗呾邏',故此國人深敬東土。”“至那羅阇弗呾邏”是什么意思?就是“漢王子”.后來,梨經(jīng)印度又傳入歐洲。
中國人稱歐美產(chǎn)的梨為“洋梨”或“西洋梨”,如北京的巴梨即為英國產(chǎn)。有專家認為,“西洋梨”可能就是從新疆傳出去的,或是中國梨在異鄉(xiāng)的變異品種。從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朝梨干,其外形與這種洋梨極為相似。
棗傳到歐洲被稱為郎棗“Langzao”
《漢書·地理志》:“上谷至遼東……有漁鹽棗栗之饒”
與梨一樣,棗也是中國人最早栽植的果樹之一,陜西、山西是最早栽植棗樹的地區(qū)?!对娊?jīng)·豳風(fēng)》中的《七月》詩稱:“八月剝棗,十月獲稻。”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以后,棗的栽培規(guī)模不斷擴大?!稘h書·地理志》有:“上谷至遼東,地廣民希(?。?,數(shù)被胡寇,俗與趙、代相類,有漁鹽棗栗之饒。”唐代詩人杜甫當(dāng)年就喜歡爬上棗樹摘棗吃。其 《百憂集行》詩稱:“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fù)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中國名棗很多,僅西晉郭義恭所著的《廣志》所記就有10多種:“河?xùn)|安邑棗,東郡谷城紫棗,長二寸;西王母棗,大如李核,三月熟,在眾果之先……”古人還根據(jù)棗的形狀分出不同品種,“棗有狗牙、雞心、牛頭、羊矢、獼猴、細腰之名,又有玄棗、大棗、崎廉棗、桂棗、夕棗之名。”元柳貫《打棗譜》里收錄的優(yōu)質(zhì)棗品種更多,達73個。僅北京就有白棗、酸棗、無核棗、葫蘆棗、雞蛋棗、纓絡(luò)棗、脆棗、笨棗、小棗、大棗、牙棗、匾棗等許多品種。
現(xiàn)在世界各地栽植的棗樹幾乎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引進的,目前國外棗的名稱也基本都是根據(jù)中文叫法而來的,如歐美的Langzao,就是中國山西太谷、祁縣一帶的郎棗。
中國棗向外傳播,據(jù)考證有不同的路線,西向傳播就是通過古絲綢之路,時間在張騫通西域前后。先傳到波斯(今伊朗一帶),再由波斯傳入亞美尼亞,隨后又傳往希臘、羅馬等。約在公元一世紀,敘利亞才出現(xiàn)棗樹的栽培記錄,證明中國棗西傳時間即在此前后。
桃樹傳到古羅馬被稱為“波斯樹”
《詩經(jīng)·大雅》:“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桃和李同樣是中國原產(chǎn),也是先秦時廣泛栽植的果樹。其中,桃有“天下第一果”的美稱,民間神話中則稱為“仙桃”.在《詩經(jīng)·魏風(fēng)·園有桃》一詩中,有“園有桃,其實之肴”的說法。因桃和李子都是優(yōu)質(zhì)果品,古人常拿來互饋,《詩經(jīng)·大雅》中的“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反映的就是這種風(fēng)俗。桃樹除了果實好吃,桃花則好看。《詩經(jīng)·周南·桃夭》一詩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唱的就是鮮艷的桃花正在盛開,新人以此表達對未來對婚姻家庭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古人還視桃花為愛情之象征,所謂“桃花運”便是這個意思。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崔護”條描述過這樣的風(fēng)流韻事:有一年清明節(jié),詩人崔護郊游賞桃花,去一戶人家討水喝時遇到一位姑娘,一見鐘情,可第二年再來尋訪時不見姑娘,遂在姑娘家的門上寫了《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雖然愛得曲折,但崔護最后還是與姑娘喜結(jié)良緣。
桃通過古絲綢之路西傳的時間與梨差不多,先傳到印度、波斯,再到羅馬等國。《大唐西域記》提到了印度人對中國桃的叫法:“土無梨桃質(zhì)子所植,因謂桃曰’至那爾‘.”“至那爾”是“中國之果”的意思。而歐洲的羅馬人則將中國桃樹稱為“波斯樹”,把中國桃樹當(dāng)成波斯原產(chǎn)了。
杏傳到古羅馬被稱為“亞美尼亞蘋果”
《西疆雜述詩》:“巴達克山所產(chǎn)固為中外極品”
杏不僅是中國原產(chǎn),而且是中國栽培歷史最久的果樹之一。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就有“杏”字,寫作。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中所記的“靈山”便有杏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桃、李、梅、杏。”先秦時,古人已對杏有很準確的觀察?!断男≌贩Q:正月,“梅、杏、杝桃則華”,四月,“囿有見杏。”據(jù)《禮記·內(nèi)則》,杏與桃、李、梅、梨、棗、楂、栗、瓜等12種果品,曾是“人君宴”上少不了的果品。
與梨、桃相比,杏、棗在民間更受歡迎,棗則“早生貴子”,杏則講究“杏林精神”,關(guān)系到古人安康。據(jù)東晉葛洪《神仙傳》,三國時吳國名醫(yī)董奉為人治病,不收酬金,但病愈后須在山中栽種杏樹,蔚然成林?;哪陼r,董奉“貨杏得谷”,以谷賑貧濟乏--“杏林精神”由此而來。
杏成熟正處春夏之交青黃不接之際,饑荒之年可以當(dāng)飯吃,“活人命”.《齊民要術(shù)》引《嵩高山記》稱:“至五月,爛然黃茂。自中國喪亂,百姓饑餓,皆資此為命,人人充飽。”所以,古時農(nóng)家?guī)缀跫壹以灾残訕?,南宋詩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稱:“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在中國,杏以北方為多,特別是甘肅、新疆等古絲綢之路經(jīng)過地所產(chǎn)的杏不僅品質(zhì)優(yōu),而且產(chǎn)量豐。清代蕭雄《西疆雜述詩》稱:“江南多杏,不及西域,巴達克山所產(chǎn)固為中外極品;而天山左右者亦佳,甜軟有沙,粘而復(fù)爽,熟較早。土人常飽啖,或以麥粥交煮食之。以之去骨曬干,每顆包仁于中,肉厚腴潤,食之如受蜜然,內(nèi)地者遠弗及。”
杏和桃都是于公元一世紀前后傳出去的,古羅馬科學(xué)家普林尼在完成于公元77年的《博物志》一書中提到,當(dāng)時杏傳入羅馬已約有30年,這正是張騫出使西域前后。羅馬人稱中國杏樹為“亞美尼亞樹”,稱杏為“亞美尼亞蘋果”.這是為什么?與桃一樣,中國杏西傳的路徑:先傳波斯,然后經(jīng)亞美尼亞,隨著馬其頓的亞力山大遠征土耳其和希臘,杏被帶入歐洲。歐洲人不知道杏原生中國,一直以為杏為亞美尼亞原產(chǎn),故有這種叫法。英國現(xiàn)在的杏則是十六世紀時自意大利引入的,連個名稱也沒有,引入初期稱杏為“早熟的果實”,最后以Apricot作為杏的英文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