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考古回放丨?馬家塬墓地

時間:2022-02-07 20:34來源:大西北網(wǎng) 作者:甘肅省文物考古研 點擊: 載入中...
  馬家塬墓地是我國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已知的戰(zhàn)國晚期至秦初西戎某支首領(lǐng)和貴族的墓地。在20世紀(jì)70年代興修梯田過程中有墓葬被發(fā)現(xiàn)。2006年8月發(fā)生盜墓事件,引起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和政府的重視。隨即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張家川縣博物館對被盜的3座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取得重要收獲,被評為當(dāng)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國家文物局授予田野考古三等獎。2007年2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中國考古學(xué)會授予田野考古二等獎。
  
  一、墓地概況
  
  1.地理環(huán)境和遺址位置
  
  張家川縣地處甘肅東南部、隴山西麓,北鄰華亭、莊浪縣,東接陜西隴縣。縣境源于隴山的六條山梁自東北向西南橫亙,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溝壑縱橫,地貌復(fù)雜,海拔高度在1468?2659米之間。境內(nèi)有汧隴古道連接隴右與關(guān)中,并有中國西北地區(qū)唯一以高山草甸為主體的關(guān)山草原牧場。張家川縣受東南和西南季風(fēng)交互影響,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縣內(nèi)有屬渭河北岸支流的四條水系:千河、長溝河、牛頭河和葫蘆河。
  
  馬家塬墓地位于張家川縣城西北約17千米、木河鄉(xiāng)桃園村北200米的馬家塬上。地理坐標(biāo)為北緯35°04′58″,東經(jīng)106°17′15″,平均海拔1841米。墓地北依馬家塬山梁,東、西兩側(cè)為地勢較高的毛家梁和妥家梁,地勢呈馬鞍形,墓葬分布于“馬鞍”的緩坡地帶當(dāng)中,總面積3萬余平方米(圖一)。
  
  
  2.以往考古工作基本情況
  
  自2006年以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續(xù)對該墓地進行發(fā)掘和保護工作。2007年,該墓地的發(fā)掘納入國家文物局重點課題“早期秦文化考古調(diào)查、發(fā)掘與研究項目”,同年對墓地進行全面勘探,基本確認墓地范圍及墓葬分布情況。2007?2011年,針對探明的墓葬進行單體發(fā)掘。2012年起,采取分區(qū)域布探方整體揭露地層發(fā)掘墓葬的方式。2015年,開始對墓葬內(nèi)填土做解剖式發(fā)掘。2018年始,在新清理墓葬的同時穿插進行前期已發(fā)掘墓葬內(nèi)車輛的解剖工作。截至2019年年底,墓地共發(fā)現(xiàn)墓葬77座、祭祀坑3座、車跡68輛及隨葬品萬余件。
  
  3.地層與墓葬布局
  
  馬家塬墓地原地貌呈北高南低緩坡狀,墓葬原開口因修整梯田被破壞嚴重,地層堆積較簡單??脊沤衣兜貙庸?層,其中,第1層為現(xiàn)代耕土層,厚0.2?0.3米;第2層為20世紀(jì)70年代修整梯田時形成的墊土層,厚0?1.5米。第2層下露出墓葬(圖二)。
  
  
  墓地以大型墓葬M6為中心,其他中小型墓葬南北成排、呈半月形分布于M6的北部和東西兩側(cè),呈現(xiàn)眾星捧月狀。按墓葬規(guī)模、組合又可劃分出3個小中心,即墓地東部的M16、M18,中部的M1、M4,西部的M41、M45,這3組6座墓葬屬于整個墓地中規(guī)模僅次于M6的第二等級中型墓(圖三)。
  


  
  墓葬均呈東西向,墓內(nèi)皆有殉牲現(xiàn)象,其中個別大、中型墓葬內(nèi)殉埋整馬,其他墓葬內(nèi)殉埋馬、牛、羊的頭、蹄、肋骨和肢骨等,部分墓葬中有殉狗,個別墓葬的地表還有墓祭現(xiàn)象。動物頭向均朝豎穴或墓室方向,肢骨多為帶肩胛的左前肢,蹄骨左右皆有。墓地東、中、西部各有1座祭祀坑。
  
  二、主要遺跡
  
  1.墓葬類型及典型墓葬簡介
  
  馬家塬已發(fā)掘的77座墓葬中,依據(jù)豎穴與墓室的結(jié)構(gòu)、布局,初步分為五種類型。而依墓葬豎穴開口面積又可分為大型墓(330平方米)、中型墓(>70平方米)、次中型墓(15?30平方米)、小型墓(<15平方米)四類。以墓葬結(jié)構(gòu)類型敘述如下。
  
 ?。?)“甲”字形豎穴土坑木槨墓
  
  僅1座,M6,位于整個墓地的中心。呈不規(guī)則“甲”字形,結(jié)構(gòu)為開口西端凸出短墓道連接中間斜坡墓道,豎穴南北兩側(cè)壁有9級階梯,墓道東端下挖長方形土坑,形成墓室,以置木槨。墓葬口大底小,墓壁經(jīng)修整,收縮成斗狀。墓口面積330平方米,自墓口至槨室底部深14.2?14.4米,填土有夯打跡象。墓向258°。被盜擾嚴重,槨室結(jié)構(gòu)不甚明確,大致呈長方體,長4.12、寬2.66、高2米,木板搭建而成。槨室西端的斜坡墓道上,自東向西依次有殉馬4匹、髹漆車3輛,中間車輿上殉狗1只,輿下前端殉牛頭、蹄等。隨葬品絕大部分被盜,僅殘留少量小形車馬飾和其他裝飾品(圖四)。
  
  
 ?。?)豎穴偏洞室墓
  
  共有50余座,占墓葬總數(shù)的六成多。這類墓葬的洞室開于豎穴長邊(北壁)一側(cè)東端或東北角,垂直或與豎穴成夾角方向掏挖而成。墓葬中型、次中型、小型皆有。可分為有階梯和無階梯兩小類,有階梯墓葬數(shù)量略多于無階梯墓葬。有階梯墓葬結(jié)構(gòu)由豎穴、豎穴西端階梯和偏洞室三部分組成。無階梯墓葬由豎穴和偏洞室組成。豎穴內(nèi)葬車或車器,車有1?4輛不等,次中型以上墓葬皆有車隨葬,中型墓除在豎穴內(nèi)葬車外,墓室內(nèi)還隨葬裝飾豪華的馬車1輛,小型墓有不隨葬車輛的。
  
  M16豎穴口呈長方形,斜直壁,呈口大底小的斗狀。豎穴口外、西北約3米處,有為該墓主獨立祭祀的馬、牛、羊的頭、蹄若干。豎穴口東西長12.6、南北寬6.7、深7米,面積約84平方米,屬中型墓。墓向280°。豎穴西端設(shè)寬窄、高低不等的臺階9級。豎穴東北角立1木桿鐵矛。豎穴底面自東向西葬車4輛,每輛車的車前輿下放置馬或牛的頭、蹄,第3輛車輿下殉狗1只。4輛車中最西端車的車輿形狀明顯有別于前三輛車。
  
  洞室位于豎穴北壁東部,與豎穴基本呈垂直方向向北掏挖而成。分前后雙室,前室呈方形,東西兩側(cè)壁下有柱洞,內(nèi)立木柱支撐墓室頂部的棚木。前室內(nèi)置車1輛,因洞室頂部坍塌損毀嚴重,墓室內(nèi)的車裝飾最為豪華。車前有馬頭3具。后室呈長方形,拱形頂,北壁下有左、右雙龕,龕內(nèi)分置銅甗、漆桶和銅壺、包銀單耳木杯各1件。墓主位于后室中部,棺木已朽(圖五)。
  
  M19豎穴口近長方形,北壁長6、南壁長5.7、東壁寬3.04、西壁寬2.9米。墓向265°。壁面斜直,修整平滑,呈斗狀,深3.55米。豎穴西端有寬窄高低不等的5級階梯。豎穴底面長方形,西端略高于東端、至墓室口處最低。豎穴內(nèi)葬有珥三轅牛車1輛,車辀昂起指向東北,車體不同部位以銅、錫、銀、漆等質(zhì)地的飾物裝飾,車長2.63、寬2.42、高1.34米。輿上撐傘,傘桿木質(zhì),朽斷,致傘蓋塌落于車輿之上,傘蓋以18支木蓋弓支撐,傘面似為麻線織就,施紅彩,傘徑2.21米。車前置牛頭4具,牛角上套銅蒜頭形牛角套,頭兩側(cè)擺放蹄骨,車輿周邊再放置牛的肋骨、肢骨。
  
  洞室位于豎穴北壁下東端,距豎穴東壁0.6米。墓門拱形,以豎立的6?7塊木板拼縫封堵。墓室底面近似長方形,口窄內(nèi)寬,最寬2.15、進深2.8米。北壁面上有掏挖洞室時留下的工具痕跡。東北和西北角各設(shè)一龕,已坍塌,平面呈弧邊三角形,龕內(nèi)放置銅鼎、甗及陶罐、藍釉陶杯等。墓主人葬于墓室中部,木棺朽塌。出土器物主要為車構(gòu)件和位于墓室角龕內(nèi)的隨葬品(圖六、七)。
  
  
  M61豎穴口近長方形,長3.3、寬2.1?2.3米。墓向254°。壁面斜直,斗狀。豎穴無階梯,在其西南角的兩壁面上有錯位布局的半圓形腳窩各3個。墓底呈南高北低的斜坡狀,距開口2.5?2.7米。豎穴東北角、距墓底0.7米處有殉狗1只,底面東端殉埋動物頭、蹄,其中羊2具,馬3具,牛4具,吻部朝東,擺放整齊。
  
  洞室開于豎穴北壁偏東處,向北與北壁呈垂直方向掏挖。平面近長方形,洞門拱形,下寬0.85、高0.75米,殘存封門木板痕跡。洞室進深2.4米。西壁中部外擴形成壁龕,坍塌成半圓形,東北角近墓底處開一拱形小壁龕。底面呈門高內(nèi)低斜坡狀,高差0.35米。墓主棺木位于墓室中部,頭朝北,棺木已朽。棺西側(cè)與壁龕內(nèi)隨葬陶罐、鐵劍各1件及馬具2套(圖八、九)。
  

  
 ?。?)豎穴順室墓
  
  共20余座,占墓葬總數(shù)的近三成。馬家塬發(fā)掘的墓葬中,還有一類墓葬,其洞室布局與豎穴東西向中軸線成順線式或平行式布局,即洞門位于豎穴東壁中部、東壁偏北、東北角三種情況,洞室皆順豎穴中軸線方向向東布局,從平面觀察或為“凸”字形或為“刀把”形,統(tǒng)一歸為豎穴順室墓。多為小型墓,亦有有、無階梯之別,以無階梯為多。
  
  M62現(xiàn)存坑口東西長3.1、南北寬1.9?2.1米。墓向264°。豎穴呈斗狀,底面西高東低緩坡狀,高差0.6米,現(xiàn)深1.6?2.2米。豎穴東南角殉牛、馬和羊的頭、蹄。中部有拆分放置的車1輛,中部置車輿,輿右及左前置車輪,以銅、錫方形鏤空飾件裝飾的車輿欄板分別靠在豎穴西壁下和墓室洞門口。洞門處的這面欄板兼具封門板之用。
  
  洞室平行于豎穴中軸線向東布局,平面呈長方形,寬0.7?0.85、進深2.2米。洞門頂部坍塌,拱形,殘高0.9米。洞室頂面自墓門處逐漸向下弧收,至東壁處高僅0.4米,壁面經(jīng)修整,底面順豎穴斜面緩坡而下,內(nèi)外高差0.2米。室內(nèi)東西向葬1人,未見棺木,頭向東,身下鋪墊一層木板。局部清理后,出土銅耳杯、銅匙和牛、羊等動物頭、蹄骨(圖一○、一一)。
  
  
 ?。?)豎穴棺坑墓
  
  共2座。在豎穴底面東北部,再下挖長方土坑,內(nèi)葬墓主。在高于棺坑的豎穴底面上埋葬車輛和動物骨骼。為小型墓。
  
  M5墓口近方形,口大底小,東西長4.5、南北寬4.05、深6.25米。墓向52°。豎穴中隨葬有1輛車及4具馬、牛、羊的頭、蹄,在豎穴的北壁東部另挖一個長3、寬1.5、深1.96米的坑,其內(nèi)置棺木。西北角立有木桿鐵矛,通長4.42米。盜擾嚴重,尸骨無存。殘存的隨葬器物有金、銀、銅質(zhì)的車器、車飾及皮條、鐵戈等(圖一二)。
  
  
 ?。?)豎穴土坑墓
  
  僅發(fā)現(xiàn)1座。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坑西側(cè)有一級臺階,其余三壁下各有一生土二層臺。墓坑內(nèi)東西向置棺,葬有少量殉牲。為小型墓。
  
  M64墓葬上部原地表遭破壞,現(xiàn)坑口東西長3、南北寬1.2?1.3、深2.1米。墓向67°。豎穴西壁下留一寬面臺階后再向下掏挖,在距現(xiàn)坑口1.24米處形成一平面,再內(nèi)收下挖長方形土坑,使東、南、北三面形成生土二層臺,坑內(nèi)置棺。棺已朽,棺痕長1.6、寬0.6、殘高0.3米,側(cè)板和擋板厚3厘米,蓋板由6?9厘米寬的木板拼合而成。棺內(nèi)墓主頭向東,面朝南,仰身屈肢。墓主腰部隨葬銅帶鉤1件,棺蓋上殉葬2具羊頭及段羊肢骨,東二層臺上置陶罐1件(圖一三)。
  
  (6)小結(jié)
  
  洞室墓在馬家塬墓地具有絕對優(yōu)勢,約占出土墓葬總數(shù)的95%,其中又以豎穴偏洞室墓為多。墓葬規(guī)模與其階梯數(shù)量、洞室面積、車的數(shù)量、隨葬品多寡和精美程度成正比。
  
  中型墓皆為帶階梯墓道的豎穴偏洞室墓,有9級階梯,洞室寬大,多為前、后室,也有單室者。洞室兩側(cè)壁下掏挖柱洞,內(nèi)立木柱,木柱上端平搭棚木。雙室者前室放置1輛車,后室放置棺木及隨葬品。單室者,車與棺木、隨葬品同處一室。豎穴底面自東向西排列4輛車并整齊擺放馬、牛、羊的頭、蹄或殉埋4匹整馬。
  
  次中型墓以偏洞室墓為主,有少量的順室墓,洞室皆單室,有大小之別,大者可容一車一棺,小者僅容棺木與器物。
  
  小型墓的類型多樣,第二至五類皆有。因修整梯田對原地表的破壞,一些現(xiàn)在看來是小型規(guī)模的墓葬,其上部被削嚴重,有存在階梯的可能,但在統(tǒng)計時計入無階梯墓葬中。有階梯墓根據(jù)規(guī)模,其階梯數(shù)量1?9級不等。無階梯墓多在豎穴南壁轉(zhuǎn)角的壁面上挖有腳窩,便于營建墓葬、墓主下葬時出入。
  
  洞室墓多在墓室內(nèi)設(shè)置角龕或壁龕,龕內(nèi)放置器物。除個別小型墓葬外,洞室門口都以豎立的木板封堵。墓葬中多有車輛隨葬,規(guī)模越大隨葬車輛越多,最多者可達5輛,小型墓僅隨葬1輛車,或無車,或僅隨葬車構(gòu)件或車飾件以示意葬車。拆車葬是馬家塬墓地的埋葬習(xí)俗之一。墓葬內(nèi)的殉牲多放置于豎穴的東端或車的四周,中型墓的階梯上還放置附帶肋骨的馬的左前肢,少量小型墓的墓室中有放置殉牲頭、蹄的現(xiàn)象。
  
  2.葬式葬俗
  
  馬家塬出土墓葬除因被盜而葬式不明者外,全部為單人葬,墓主多為仰身直肢,少量為側(cè)身直肢,個別仰身屈肢,頭向與墓室方向一致,向東或向北,僅一座(M57)與墓室方向垂直。在墓主身體和身體周圍隨葬有料珠、綠松石珠、肉紅石髓珠、金珠、銀珠、煤精珠、金管、金牌飾等組成的裝飾品,主要裝飾在墓主的頭、頸、腰、足四個部位。有以各類珠子和金銀飾組成的帽飾或發(fā)飾、耳環(huán)、項鏈、項圈、腰帶、帶鉤、鞋面、鞋底等裝飾,衣服邊緣以十字節(jié)約形銅飾、金泡、銀泡及各種質(zhì)地的珠子裝飾。腰帶上懸掛有珠子和其他飾件組成的裝飾品。墓主隨身還佩戴有短劍、鐵削、銅刀、直銎斧和有銎啄戈等。因墓主級別不同,裝飾品的材質(zhì)有所區(qū)別,高等級的墓主多使用金銀,低級別的墓主多使用其他材質(zhì)(圖一四至一六)。
  
  
  3.祭祀坑
  
  祭祀坑有3座,分別位于墓地的東、中、西部(西部祭祀坑破壞嚴重,僅存底面),說明墓地可能存在分區(qū)域祭祀的現(xiàn)象。祭祀坑內(nèi)殉埋牲骨的方式基本相同,即按種屬對羊、牛、馬三種動物的骨骼分層殉埋。
  
  以暫編號為M27的祭祀坑為例。其豎穴土坑的開口平面為梯形,呈口小底大覆斗狀。原地表被破壞,現(xiàn)存坑口東西長2.65、西壁寬1.7、東壁寬2.3米。方向260°??觾?nèi)分層放置殉牲。總共可分五層,第1層距坑口0.6米,坑內(nèi)東端中部擺放馬頭骨2具,吻朝東,其余地方散見少量動物牙齒、角及骨骼碎片。第2層距坑口1.1米,較密集地隨葬羊牙、羊角及動物碎骨等,呈由南向北弧帶狀分布。從距坑口1.6?1.7米的第3層開始出現(xiàn)依次疊壓分層殉埋大量動物頭、蹄的現(xiàn)象,自上至下,第3層以羊為主;第4層以羊為主,兼有少量黃牛、馬;第5層以馬、黃牛為主,兼有極少量羊。動物考古學(xué)者通過現(xiàn)場提取,分辨出第3層為綿羊、山羊,第4層為黃牛,第5層為馬。初步統(tǒng)計整個祭祀坑內(nèi)殉埋動物共有羊272具、牛19具、馬100具(圖一七)。
  
  
  4.隨葬車輛
  
  馬家塬已發(fā)掘的未被盜掘的墓葬中約有七成以上的墓葬內(nèi)隨葬有數(shù)量不等的車,目前共發(fā)現(xiàn)68輛。馬家塬墓地的人們對車輛的使用有一定等級和級別限制,隨葬車輛的多寡、裝飾材質(zhì)的簡繁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社會地位和財富。車輛以車輿的形狀區(qū)分出五類。
  
  第一類為圓角長方形車輿高欄車。這類車出土最多,約占出土車總量的80%,幾乎見于有車隨葬的各類墓葬中。此類車表面或多或少都有裝飾,是級別最高的車,其表面用各類貴重材質(zhì)進行全覆蓋式裝飾,以致看不到車體的原木,極盡奢華(圖一八)。
  
  
  第二類為圓角長方形低輿帶珥車,車上常載傘,多出土于次中型規(guī)模以上墓葬,個別墓葬內(nèi)僅隨葬這類車(圖一九)。
  
  
  第三類為橢圓形車輿低欄車,隨葬于中型墓葬豎穴的最西端(圖二○)。
  
  
  第四類為圓角長方形低輿高軾車(圖二一)。僅出土1輛。
  
  
  第五類為圓角方形車輿低欄車。僅發(fā)現(xiàn)1輛,此車為項目發(fā)掘初期階段所清理,或許當(dāng)時判斷有誤,暫歸一類(圖二二)。
  
  
  豎穴內(nèi)的車辀皆朝東放置,墓室內(nèi)的車朝向北,也最為豪華。第一、二、三類車在部分中型墓的豎穴內(nèi)按自東向西順序疊壓擺放。第二、三、四類車因只有低矮的菱格車輿,故多數(shù)表面只髹黑漆,但在輪、衡等其他部位進行金屬物或彩繪裝飾。第五類為無任何裝飾的素車。
  
  三、隨葬器物
  
  馬家塬墓地出土的萬余件隨葬品中有金、銀、銅、鐵、錫、鉛、陶、骨、肉紅石髓、綠松石、白瑪瑙、玻璃、玻璃態(tài)材料、煤精、料珠等不同材質(zhì)。功能上可分為車馬飾、車馬器、日常生活用具、武器、工具、人體裝飾和服飾等。
  
  車馬飾件是出土遺物的大宗。以平面鏤空剪紙造型、各類紋樣為主題的金、銀、銅、錫和貼金銀鐵質(zhì)飾件為最多。鏤空飾件的外廓有方形、三角形、變體鳥形、桃形、圓形等?;y的母題主要是各類變體鳥紋、忍冬紋、卷云紋和幾何紋。這些車飾件多裝飾在車衡、軛、辀、輿、輪、轂等部位。動物形的車飾發(fā)現(xiàn)較多,有大角羊、虎、鹿、狼等造型,主要裝飾在車輿欄板周邊。在車輿、轂、衡等表面還發(fā)現(xiàn)有銅、鉛質(zhì)立體造型的牛、羊、馬、鹿等動物俑和人形俑。各類質(zhì)地的珠子也經(jīng)常用于車輛裝飾,多見于車輿邊緣、車轂、車輪等部位,也用于制作飛鈴及車軫墜飾。
  
  車器及構(gòu)件主要有車軎、轄、傘杠箍、蓋弓帽、車鈴,較及車珥角加固件等。
  
  馬具及馬飾有以泡、管、環(huán)、片形器等組成的馬銜、鑣、當(dāng)盧、絡(luò)飾、轡飾、肋驅(qū)、節(jié)約及鈴等。高等級墓葬中以貼金銀鐵、包金銅、包金骨、錫質(zhì)為多,低等級墓葬以銅質(zhì)為主。
  
  車馬器和車馬飾件中多使用銅鍍錫工藝。
  
  生活用具主要為銅器和陶器。銅容器有鼎、甗、壺、繭形壺、鬲、敦、盆、耳杯、單耳杯、匜等。陶器相對較少,陶質(zhì)主要有泥質(zhì)灰陶和夾砂紅褐陶兩類。器形有泥質(zhì)灰陶高領(lǐng)罐、廣肩罐、侈口鼓腹罐、甑,夾砂紅褐陶器有鏟足鬲、鼎、單耳罐等。生活用具中還有銀卮、銅卮和銀、銅、鐵質(zhì)地的匙等。
  
  武器有戈、矛、劍、弓、鏃、箭箙、甲胄等。戈、矛有銅、鐵質(zhì)兩種,其中M16出土貼金銀鐵矛堪稱精品。劍有貼金銅柄鐵劍和鐵劍兩類,劍首多為蕈首。箭的木桿已朽,通常僅見鏃,鏃可分為有銎三翼鏃和管銎鏃兩種,銅、鐵、骨質(zhì)皆有。木弓腐朽不存,多見骨質(zhì)弓弭。甲胄以若干方形、長方形、梯形等不同形狀的鐵片拼接而成。
  
  工具有直銎斧、空首斧、削刀等。削刀形制基本相同,有鐵質(zhì)和銅質(zhì)。
  
  馬家塬墓地的人們非常注重人體和服裝的裝飾。帽子上有金帽飾或串珠飾。頸部飾由肉紅石髓、綠松石珠與金管連排焊接成扇形的金飾等串成的項鏈,有的還戴有金、銀項圈,金、銀耳環(huán)。個別墓主右臂戴筒形臂釧。腰腹部系腰帶,腰帶以金、銀、貼金銀鐵、銅錯綠松石、錫質(zhì)的牌飾裝飾,級別較高的墓主人在腰帶上還縫制金牌飾,牌飾之間用肉紅石髓、煤精、綠松石、費昂斯珠、料珠、玻璃珠等裝飾,腰帶邊緣飾金銀泡。牌飾上的裝飾母題主要為動物紋,計有虎噬羊、對羊、對鳥、鳥銜蛇、鳥蛇相斗、雙豕相斗等紋樣。腰帶兩側(cè)掛有帶環(huán),帶環(huán)下懸掛各類珠子和其他飾件組成的串飾。足部有銀或珠子穿成的鞋面飾。
  
  金銀器的制作工藝豐富,包括剪切、鏨刻、錘、焊接、寶石鑲嵌、鑄造、金珠、掐絲等。造型藝術(shù)主要采用平面造型的方式,立體造型較少,部分動物造型具有中國剪紙藝術(shù)的風(fēng)格。
  
  墓地出土了大量材質(zhì)豐富、形狀多樣的珠子,包括玻璃、費昂斯、漢紫、漢藍、鉛白、肉紅石髓、瑪瑙、煤精、綠松石、陶、金和銀等,它們通過不同材質(zhì)的顏色對比、組合成各種圖案紋樣,主要是用于人體、服裝和車上的繁復(fù)裝點。珠子的形狀以算盤珠形為大宗,還有環(huán)形、短雙錐形、雙亞腰形、圓形、管形、扁管瓜棱形、短管形和帽形等。
  
  馬家塬出土的精美文物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撰的《西戎遺珍》一書中有較為詳細的介紹,本文按用途,擇其個別,以饗讀者。
  
  1.身體及衣服裝飾
  
  卷云紋金帽飾(M16G∶4)用金片剪切成圓形,緣內(nèi)折。以鏨刻技藝于圓面邊緣飾一周弦紋,內(nèi)為向心卷云紋三組,填圓點紋。中部和折邊一周打孔。直徑5.1、高0.5厘米,重7克。出土于墓主頭骨頂部(圖二三)。
  
  
  金耳墜(M25MS∶7)自上至下由四部分組成。上端金環(huán),下以條形金片連接中部的透雕金球,再下接金絲間隔內(nèi)填肉紅石髓和綠松石組成太極圖案的金片。自金環(huán)以下三組的邊緣以連續(xù)小金珠焊飾。通長5.1厘米,重7.88克。出土于墓主左鎖骨處(圖二四)。
  
  
  金項飾(M16G∶7)以金片錘成半環(huán)形,微卷邊,兩端各有兩孔。素面,正面打磨拋光處理。寬24、高17.8、環(huán)帶寬5.4厘米,重145克。與另一件形制、尺寸、重量相近的銀項飾一同出土于墓主頸部(圖二五)。
  
  
  復(fù)合材質(zhì)項飾(M16臨∶1)由管形聯(lián)排金飾、綠松石珠、肉紅石髓珠相間串連成月牙形。管形聯(lián)排金飾有兩類,一類梯形,面有六個并聯(lián)細管,背平;另一類長方形,上、下沿連接,中部貫以橫向金管。綠松石珠呈圓片狀,中孔,項飾上端的小而薄,下端的大且厚。肉紅石髓珠有兩類,一類三棱管形,弧面;一類六棱管形,項飾上端者短細,下端者長粗。出土于墓主人頸部(圖二六)。
  
  
  鳥蛇相斗紋金腰帶飾(M16G∶24)長方形,鑄造。由相對的兩組鳥蛇相斗的鏤空圖案構(gòu)成。雙鳥頸部相交,巨喙反向銜住蛇身。鳥為獸身,圓眼,小耳,翼后展,腹下有粗壯獸足,尾上揚,應(yīng)是格里芬形象。蛇身纏繞于格里芬的腿、尾及腹部。格里芬頸、腹、足上鑄出方形、半圓形小凹坑,內(nèi)嵌肉紅石髓和料珠。蛇身和獸翼飾聯(lián)珠紋。帶飾背面左右各鑄一環(huán)。長6.4、寬3.7厘米,單件重30.31?40.5克。共9件,形制相同,墓主人腰部三條帶飾之一(圖二七)。
  
  
  高浮雕獸面紋金帶扣(M18棺內(nèi))鑄造。凸圓眼,大方耳,高隆鼻。額頭正中浮雕一獸頭,面朝上。鼻梁為蟬形,鼻梁兩側(cè)有兩條小龍。眼部鑲嵌藍色玻璃珠。吻部兩條小龍,飾聯(lián)珠紋、卷云紋及羽紋。獸面兩側(cè)鏤雕龍獸相斗圖案,左右對稱,獸身纏龍,龍頭伸出獸頭上方,龍身向下,龍爪緊抓獸身。龍身上飾卷云紋和聯(lián)珠紋。長9.2?9.6、寬7.6厘米,重157克。出土于墓主腰部(圖二八)。
  
  鎏金銅帶鉤(M60MS∶4)鉤頸彎曲,首、身為龍頭造型。身部龍頭,厚唇,凸圓眼,豎眉,立耳,高額,兩角彎曲伸向鉤頸。鉤背柱紐。通長8.5厘米。出土于墓主腰右側(cè)(圖二九)。
  
  
  銀鞋底(M16G∶10)由薄銀片剪切成鞋底樣式,腳掌、腳跟處打孔,共11排。長21.5厘米,重9.9克。出土于M16墓主已朽化的皮靴底面。2件,皆微殘(圖三○)。
  
  2.容器
  
  貼金銀漆筒(M16∶5)口小底大,深直腹,平底,髹黑漆,器腹中上部有一環(huán)形金把手。上、下各貼飾一周三角形金箔,內(nèi)鏤刻軸對稱變形鳥紋;腹中部貼飾相錯菱形銀箔,內(nèi)鏤刻軸對的忍冬紋??趶?4.3、底徑17.5、高16.3厘米。出土于M16后室壁龕內(nèi)(圖三一)。
  
  銅甗(M18MS∶1-1,甑;M18MS∶1-2,鬲)甑和鬲以子母口套裝成甗。甑,侈口,窄平沿,斜弧腹,高圈足。沿下有鋪首一對,腹上部飾弦紋兩周。條形箅孔。器表殘留范線??趶?8.5、底徑15.8、高16.5厘米。鬲,直口,窄平沿,高領(lǐng),弧襠較高,袋足,扁足跟。肩頸部有半環(huán)形耳一對,肩上部飾弦紋一周,足飾三道豎線和弧線弦紋。袋足外側(cè)有縱向范線,口部有補鑄痕??趶?6、腹徑26.1、高22.2厘米。出土于M18洞室墓主棺木右側(cè)(圖三二、三三)。
  
  
  銅繭形壺(M3∶6)侈口,束頸,矮圈足。肩部有鋪首銜環(huán)一對,頸部飾連接貝紋一周,圈足飾繩索紋一周。器身飾縱向瓦棱紋,瓦棱內(nèi)間隔飾蟠螭紋。器底部鑄銘文“鞅”字??趶?.3、最大腹徑28.4、最大底徑15.4、高25.6厘米。出土于M3后室壁龕內(nèi)(圖三四)。
  
  
  銅敦(M18MS∶6)球形,子母口,上下器形和紋樣基本相同,均有三鳥形紐和雙鳥形耳。以上半部為例,裝飾紋樣從下至上,以三角形內(nèi)卷云紋區(qū)隔為單個條帶,中部為連續(xù)長方形卷云紋隔帶,再上為方形卷云紋,再上為交錯的三角形卷云紋,頂部云氣紋。五組裝飾之間以弦紋間隔。三角形內(nèi)卷云紋,一組以青銅為地,鑲嵌黃銅絲為紋;另一組以黃銅絲盤嵌為地,以青銅為紋。子口外緣飾兩組上下交錯三角紋,一組三角形內(nèi)填對稱復(fù)雜的陰刻弧線,另一組以綠松石鑲嵌,凸出青銅紋樣??趶?4.6、腹徑16.3、通高21.4厘米。出土于M18洞室墓主棺右側(cè)(圖三五)。
  
  銅耳杯與銀匙(M16∶5-1)耳杯,口橢圓,耳面長方形、弧邊微上斜,腹壁弧收,平底??趶?.8?12.9、高4.4厘米。匙,梨形匙葉,前端略尖,中部內(nèi)凹,末端與匙葉斜直方向接條形柄;柄身前窄后寬,斜弧面,末端起淺臺呈“山”字形。器面拋光。通長23.2厘米。兩者同出于M16后室壁龕的貼金漆桶內(nèi)(圖三六)。
  
  藍釉陶杯(M19MS∶6)侈口,尖圓唇,斜弧腹,外撇假圈足,小平底。器壁內(nèi)外均施以漢藍釉。杯身中下部飾漢紫聯(lián)珠紋四周,足部飾漢紫聯(lián)珠紋兩周??趶?.6?5.8、底徑3.8、高10厘米。出土于M19洞室角龕內(nèi)(圖三七)。
  
  
  陶鏟足鬲(M10∶12)夾砂紅褐陶。口微侈,方唇,窄平沿,直領(lǐng),袋足,弧襠較高,鏟形足跟。附半圓形鋬耳一對,領(lǐng)部飾一蛇紋,肩部飾三周凸弦紋,襠及足部飾三道豎線及弧線紋??趶?7、腹徑22.7、高20厘米。出土于M10洞室(圖三八)。
  
  陶罐(M21MS∶1)泥質(zhì)灰陶??谖⒊蓿瑘A唇,束頸,高領(lǐng),溜肩,斜弧腹,平底。頸部飾弦紋四周,其間戳印方格、圓點紋,肩至下腹飾斜向細繩紋,以六周陰弦紋間隔??趶?0.4、腹徑15.8、底徑8.6、高20.4厘米。出土于M21洞室(圖三九)。
  
  3.車馬器與車馬飾
  
  馬具(M61MS∶2)由1件鐵銜、1件銅當(dāng)盧、2件銅連體泡、8件銅泡組成。鐵銜,殘,小環(huán)相套,大環(huán)穿木鑣(朽)。當(dāng)盧,圓形,正面圓錐狀凸起,背中一紐。直徑8.8、高2.2厘米。連體泡,“8”字形,由兩個正面圓錐狀凸起的圓形銅泡連鑄而成,背各有一拱形紐系。通長4.6、高1.2厘米。泡,正面形制相同,僅尺寸有大、中、小之別,皆圓錐狀凸起的圓形,背紐有平橋形和拱形之別。直徑分別為4、3.8、2.8厘米(圖四○)。
  
  
  銅車軎(M14∶52、60)由軎、轄及軎帽組成。軎口高臺喇叭形,后段管狀,側(cè)有條形轄孔,飾凸寬帶格欄兩周,欄間貼飾金箔。牛首形長轄,兩端各一圓穿。軎帽,筒狀,末端收棱兩道成錐體。器表鍍錫。軎口徑6.5、通長7.7厘米,轄長6.2厘米,軎帽徑3.2、長8.4厘米。套裝于M14-1號車車軸兩端(圖四一)。
  
  
  車輿欄板飾(M3-1號車)由貼金鐵條、銀花飾和包金銅泡組成。銀花飾方形,銀箔剪切鏤刻,方框內(nèi)為相互勾連的忍冬紋。銀花飾邊框上壓貼金鐵條,面飾斜對稱折角“S”紋。四角再以包金銅泡固定。殘寬29.5、高63.8厘米。為M3墓室隨葬車輿欄板裝飾(圖四二)。
  
  
  貼金銀鐵車輿后門飾(M14MDC1XX∶2、3)共10組,每組3件,裝飾于M14豎穴1號車車輿后門立面。下端齊平,上端兩側(cè)高、中部低,成“V”形。每組由上至下依次為折角形、條形、圓頭亞腰形。由鐵片鍛打成形。條形鐵飾上端穿扣于折角形鐵飾背面卷沿內(nèi),下端疊壓在圓頭亞腰形鐵飾下。折角形鐵飾,橫邊短圓銎,豎邊扁平,弧脊,背面下部扁銎;以金箔為邊框和隔段,框內(nèi)飾金、銀交替的四邊形鏤空忍冬紋。條形鐵飾,上下兩端呈彎月鏟形,中部略收腰,弧脊;以銀箔為邊框,內(nèi)飾金、銀交替的三角形鏤空卷云紋;背面上下各有一釘。圓頭亞腰形鐵飾,弧脊,下端略寬于上端;以鏨刻細卷云紋金箔為邊框,內(nèi)飾金、銀交替的鏤空卷云紋;背面上下可見沖壓鐵釘形成的窩痕。折角形飾長9.3、上寬6.7、下寬3.2、銎徑2厘米。條形飾最外側(cè)者長20、寬2.6?3.8厘米。圓頭亞腰形飾長12.8、寬3.5?5.1厘米(圖四三)。
  
  銅車輿后門飾(M25MDCXX∶1)出土于M25豎穴隨葬車的后門裝飾。形制與貼金銀鐵車輿后門飾相仿,不再贅述(圖四四)。
  
  貼金銀鐵車踵飾(M16∶69)1組3件,由2件瓦形和1件長方形鐵片組成。鍛打成形。瓦形,四周飾銀箔為地金箔忍冬紋;中部金箔框上錘卷云紋,框內(nèi)飾忍冬紋。長方形片飾承軫,兩側(cè)飾金、銀箔交替鏤空卷云紋,縱向以金條間隔。瓦形飾長18.8、寬5.8?6.5厘米,長方形飾長6.4、寬2.7厘米。裝飾于M16墓室隨葬車的車辀踵部(圖四五)。
  
  
  鳥首形銅車輪飾(M16MDC2LB∶1、2)呈巨喙鳥首形,內(nèi)鏤空相互勾連的“S”形紋??煞謨深?,一類底邊微外弧,頂尖朝向輪心;一類底邊微內(nèi)凹,頂尖向牙。兩類飾件兩兩相錯、鳥喙相交形成一組,組組相接形成環(huán)帶,與輪牙相切,裝飾于M16豎穴1號車輪面外周。底邊外弧長23.2、高15.6厘米,底邊內(nèi)凹長18.6、高17.2厘米(圖四六)。
  
  雙鳥形銅車輪飾(M16MDC2LB∶3)為相望的變形雙鳥紋,內(nèi)飾鏤空的相互勾連紋。短邊朝向輪心,長弧邊朝向牙面,兩兩相接組成環(huán)帶,裝飾于M16豎穴1號車輪面近車轂端。底邊長23.4、高12厘米(圖四七)。
  
  
  虎形金車輿飾(M3-1號車上)由金箔剪切成形。張嘴,立耳,飛鬃,尾上卷于背部與鬃相接,利爪,四足著地呈行走狀。沿軀體鏨刻短線和曲線紋。長7.6、高5厘米,重3克。裝飾于M3洞室隨葬車的車輿欄板上(圖四八)。
  
  大角羊形銀車輿飾(M3-1號車上)由銀箔剪切成形。低頭,杏眼,立耳,飛鬃,花邊形大角向后彎曲,尾曲翹,四足著地,前后交錯呈行走狀。沿軀體鏨刻曲線紋,周緣打孔。長6.9、通高7.5厘米,重2克。裝飾于M3洞室隨葬車的車輿欄板(圖四九)。
  
  4.兵器
  
  銅戈(M1∶56)援部狹長,中起脊,兩邊出刃,長胡,三穿,內(nèi)長方,中部一穿。通長19.5厘米。出土于M1墓室西壁(圖五○)。
  
  
  貼金銀鐵矛(M16∶32)柳葉形,鋒刃,中起脊。骹部裝飾兩組金銀三角卷云紋,矛身飾金包銀的樹形圖案。通長26.5、刃寬4.5厘米。出土于M16豎穴東北角(圖五一)。
  
  鐵劍(M23MD采∶9)條形柄,兩圓穿,外包木柄已朽。身中起脊,斷面菱形,殘存木鞘痕。通長26.2、闌寬3.4厘米。出土于M23豎穴盜洞內(nèi)(圖五二)。
  
  銅鏃(M20MS∶3、5)均為圓銎三翼式,銎部1?3個圓形或三角形孔。長3.2?3.4厘米。出土于M20墓室(圖五三)。
  
  貼金銀鐵箭箙飾(M1L∶82)應(yīng)是皮質(zhì)箭箙表面的裝飾。長方形。左右鐵條上交替貼飾金、銀龍紋和走獸紋,中間飾銀鏤空“S”形紋樣。殘長74、寬13.2厘米。出土?xí)r內(nèi)有銅鏃9枚,位于M1墓室西壁(圖五四)。
  
  
  四、主要認識
  
  從馬家塬墓地出土遺物觀察,墓地的總體年代應(yīng)當(dāng)在戰(zhàn)國晚期至秦代,碳-14測年為公元前350年左右。這一時期考古所見的西戎遺存包括隴山西側(cè)的張家川、清水、秦安等縣,東側(cè)的慶陽地區(qū),洛河流域以及寧夏清水河及其臨近地區(qū)。史料記載,甘肅東南部是西戎活動的主要區(qū)域。秦人是在和西戎的不斷斗爭中發(fā)展、壯大起來的。戰(zhàn)國時期在天水、張家川一帶的西戎主要有冀、邽和綿諸戎,該墓地出土的袋形鏟足鬲、夾砂單耳罐等是和西戎有關(guān)的遺物。從墓葬形制、文物器形及精美程度分析,馬家塬墓地等級較高,應(yīng)當(dāng)是秦人統(tǒng)治下的某支西戎首領(lǐng)和貴族的墓地。
  
  馬家塬墓地的文化因素是多元的,這可以從墓葬形制、埋葬習(xí)俗、出土遺物造型特征、題材紋樣和制作工藝等方面反映出來。除自身的西戎文化因素外,還包含有秦和中原地區(qū)的文化,楚文化,歐亞草原東部的中國北方系青銅文化,歐亞草原地帶中、西部的斯基泰、塞克、巴澤雷克等文化,及甘肅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等多種文化因素。
  
  五、學(xué)術(shù)價值
  
  馬家塬墓地以獨特的墓葬形制、裝飾華麗的車輛、復(fù)雜的人體裝飾和服飾以及出土的一批珍貴文物聞名于世。該墓地的考古發(fā)掘反映了戰(zhàn)國晚期至秦代西戎文化的面貌,是研究這一時期西戎文化、秦戎關(guān)系、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國古代車輛的發(fā)展和演變以及古代工藝技術(shù)的重要實物資料。
  
  墓地出土車輛形制多樣,以金、銀、銅、貼金銀鐵、錫飾件及肉紅石髓、漢紫、漢藍、鉛白珠裝飾的車輛豪華精美;車輛主體所采用的木材主要為榆木、柳木和欖仁;金飾品的成分為金銀銅合金;銀飾品中含有少量金和銅;銅飾品為錫青銅,多使用鍍錫工藝;少數(shù)鐵器由生鐵鑄造而成,多數(shù)鐵器為鍛造制品,有鑄鐵脫碳鋼和塊煉滲碳鋼兩種材質(zhì)。馬家塬墓地出土車輛的工藝技術(shù)、裝飾程度達到了那個時代的極致,是研究古代車輛的重要實物資料。
  
  金銀器在出土文物中所占比例較大,采用的制作工藝復(fù)雜多樣、器類豐富、奢華精美。金屬器質(zhì)地有金、銀、銅、鐵、錫、鉛等,是研究當(dāng)時金屬制作工藝的寶庫。
  
  墓地出土的玻璃和玻璃態(tài)制品是目前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的隨葬品,其種類比較豐富,使用范圍廣泛,是研究玻璃發(fā)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資料。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謝焱)



 
(責(zé)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guān)新聞
  • 甘肅考古回放丨?石家墓地·遇村遺址
  • 甘肅考古回放丨山那樹扎遺址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zé)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13000024號-1??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