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草店,人們管結婚俗稱“領媳婦子”。在數月前,就選定吉日良辰,給各路親朋好友傳話捎信,及早張羅操辦婚事,請總管侍客、招待老小外家。在婚禮前一天,莊上人要到男方家去幫忙,當地俗稱“跑攢事情”,大伙借桌椅板凳、找鍋碗瓢盆,盤爐子、搭帳篷,開設大小灶,殺豬宰羊、七手八腳,忙前忙后,不亦樂乎,直至燈火通明。
絲路古鎮(zhèn)甘草店,數千年傳承著趣味濃厚的婚禮習俗。
在婚禮的前一天要在女方家擺宴席待客。當地俗稱“吃酒”“送酒”或“幫禮”,宴席的費用主要由男方家承擔。
待雙方商定好吃酒日期后(一般選擇黃道吉日),女方家就要張羅邀請親友來參加宴席,在當地有講究,參加吃酒宴席者都是請客,莊上的人也要宴請。親友的賀禮,當地俗稱“添箱”。舊時“添箱”是雙數花色布料;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衣服、鏡子;七八十年代是器皿、被面;九十年代是毛毯;現在則是禮金,20-50元不等。
待吃酒那天,其他親友早已來到女方家,重頭戲是等待男方吃酒的人,宴席開始之前,女方首先將男方家拿來的東西清點(大饃饃、衣服、首飾等女方要求男方一定要買的東西),如果件數不夠,女方要求男方用現款補齊。然后將這些東西擺放在桌子上,當地俗稱“曬大饃饃”,眾親友看男方家蒸的大饃饃大不大,白不白,服飾好不好,女婿娃長的帥不帥,笑聲,故意取鬧聲起伏不斷,喜慶歡樂的氣氛溢滿庭院。最有趣的是解“對兒瓶”,由女方的弟妹來解。解之前得先“墊瓶底”。執(zhí)事者故意問解瓶者,瓶子平嗎?解瓶著心領神會,搖搖頭,這時,新郎將事先備好的包有喜錢的紅包墊在瓶底,執(zhí)事者又問:大家看平了嗎?眾人異口同聲:“越不平了”,一陣哄笑。新郎無奈,又掏出紅包墊在瓶底,如此反復,三次,才將紅線背身解開。宴席正式開始。女方家重點招呼吃酒的一桌人,眾侍客齊上陣,團團圍住,猜拳行令,你推我讓,爭相勸酒,直至將吃酒者灌個酩酊大醉,盡興而歸。
吃酒那天男方家去女方家娶親, 娶親者去單來雙,其中一人為新郎,另兩人為用相人(當地禁忌:屬相必須用上方可)。到女家門口,女家將吃酒者放進大門,再把大門立即頂住,把娶親者擋在門外。這時,新郎將事先準備好的包有喜錢的紅包塞進門縫,對方嫌少,再塞,反復幾次,女方家才開門迎進。娶親者帶一副大饃饃,一小塊“離娘肉”,用紅紙包住,上馬褲一條,以及新娘動身時洗梳用品。當地習俗講究將新郎拿來的物品趁其不備藏起來,待到新娘動身時辰一到,急得團團轉的新郎只好拿喜錢贖回。在這晚,新郎不敢脫鞋上炕,因為一旦鞋子一脫,也會被眼疾手快的女方親友藏起來,到時候還得再用喜錢贖回。
送親時,女方家事先找好用相人(當地講究:屬相用得上)兩人,和新娘共三人,與娶親的三人共六人(雙數),有的地方八人。拿著陪嫁品,舊時陪嫁品一般是一對箱子、氈被、衣服、鞋襪、梳妝用具等,與送親者保持一定距離跟在其后。零時一過,新娘洗梳打扮一番,舊時還要在新娘頭上別一朵用紅紙做的小花,俗稱“抓革兒”,身穿上馬紅袍,即可動身。走時須帶上“對兒瓶”,在瓶內裝上草香、艾蒿、甜醅、綠豆、紅麥。新娘還要一手拿筷子,一手拿鎖子,懷揣“衣飯碗”,內裝核桃棗兒。出門時將筷子放在門內,將鎖子放在門外,意思是不再為娘家洗鍋看門了。離開娘家時戀戀不舍。
新娘一到,迎親者(用相人)燃放鞭炮,舊時在車道嶺、錢家坪有敲鑼的習俗。在新娘進門時其他人避而不見。舊時講究新娘和新郎腳踩紅氈走向新房。新郎雙手端著用紅紙糊的斗子,里面裝著豆子,退著走,新娘邊走邊在斗里抓豆兒向地上撒。走到新房前,先要戳破用紅紙糊住的炕洞門。進房后,“娶親奶奶”(用相人)在斗里放上剪子、錐子、搟面杖,意思在婆家就開始了針線茶飯的生活。現在演變?yōu)橛尚吕梢恢睂⑿履锉нM洞房,新人上炕,新娘捅破窗戶紙,伴娘端來“子孫湯”,讓新人喝,然后將飯碗內的棗兒核桃撒在炕上讓一對新人搶。寄予早生貴子的良好祝愿。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