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說,這是一處曾被人們誤讀了的風景。
解放前,雷壇河是蘭州最富有魅力的地方,握橋上游不遠,有座寺院名叫興遠寺。這座寺院依河而建,被重重梨樹所籠罩,在梨花盛開的時節(jié)這一片白色的海洋芳香四溢。這里就是老蘭州所說的“梨苑花光”。沿河而建的樓,又構成了蘭州獨特的建筑——懸樓。而在雷壇河的河灘中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很大的集市,從臨洮方向來的糧食、從西固河口來的西瓜、沿黃河而來的木材大多在這里聚匯交易。雷壇河邊也是武林高手切磋的地方,可以說是蘭州最具民間氣息的地方。
多民族交流的結(jié)晶
蘭州的握橋是從少數(shù)民族學來的。據(jù)說始建于唐代,在這里修建了仿“河厲”橋,“河厲”是吐谷渾所建造的一種橋。吐谷渾本是遼寧鮮卑慕容氏的一個部族首領的名稱。西晉時因兄弟內(nèi)訌,吐谷渾率領700多戶部族,在老馬的引導下,一路向西,繞過河套平原,輾轉(zhuǎn)來到甘肅境內(nèi),最后在青海南部定居了下來,建了多民族的聯(lián)盟國家。第一個首領吐谷渾,就成為國家的名字。羊皮筏子的使用也和這個民族有關系。可能是游牧民族的習慣所致,吐谷渾人的橋車輛往往難以通行,只能供行人和牲畜通過。因為橋身上有一道道的橫梁。這些橫梁,大約有二十厘米高,是一個個方木組成。這個就注定了握橋的命運和歸宿。解放后,全國各地的不少握橋都被拆除了,而如今保存下來的橋,大部分是拱橋和平橋,就很能說明問題。其主要原因是無法和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相適應。
人們還是想盡辦法,解決握橋的通行問題,實際上也是在延續(xù)著中國古老橋梁的命運。1941年,人們又在握橋邊上修建了一座木平橋,供車輛通過,但這只能算是一個應急措施,因為它的承載能力有限,而且抵御洪水的能力比較差。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經(jīng)濟建設步伐的加快,尤其是蘭州的西固地區(qū)是計劃中的石油工業(yè)基地,溝通蘭州城區(qū)和西固之間的交通就非常重要了。
1951年發(fā)生洪水,握橋旁邊的平橋也被沖毀了。此時,修建通往西固的林蔭大道西津路已經(jīng)迫在眉睫。1952年,政府決定拆除握橋,拆除握橋的計劃公布后,社會各界反響非常強烈。
這座延續(xù)了近千年歷史的橋梁,人們還是有非常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