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第十世德木·丹增加措出生在西藏名門朗頓家族。年輕的丹增加措在拉薩郊外的格培山洞修行時,救了一個在八廓街開照相館的尼泊爾商人的命。為了報答,尼泊爾人送給了活佛一臺照相機,還教會了他攝影術(shù)。后來活佛又托人從印度買回一部小型的英制“卡爾賓”相機。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德木·丹增加措用這樣的兩臺相機到了前藏、后藏許多地方,在當時人們對攝影毫不了解、拍攝阻力很大的情況下,他給自己的家人、同胞拍攝肖像也拍攝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動?;罘鹋恼諞]有什么目的,攝影是他溫飽之外的一種享受,一種娛樂。這反而令他的影像自然寫實。他留下的幾萬張照片詳實記錄了拉薩乃至西藏貴族階層的生活。活佛拍照最多的階段是在三、四十年代。
上世紀90年代末,臺灣《攝影家》雜志用80多幅照片和相關(guān)文字專題介紹了活佛的攝影。藏族學者唯色懷著敬仰之情說道:“活佛帶著熱愛拍攝,那些照片中有西藏很溫暖的東西。照片中的人物沒有放大或者縮小,不做作,那么人性、真實,是藏族攝影的經(jīng)典。”
1951年7月,藍志貴以拍攝員身份隨十八軍入藏,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拍攝西藏的攝影師。1959年,他憑借《拉薩節(jié)日的歡樂》,在民主德國“社會主義勝利”國際攝影展上摘得金獎,成為中國現(xiàn)代攝影史上第一個國際金獎作品。同年11月,該作品又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第三屆國際攝影藝術(shù)展覽上捧回金獎。
很少有人知道,為了拍攝這張反映藏歷新年“傳大召”法會狂歡場面的照片,藍志貴從1956年開始籌劃,直到三年后才完成作品。當時,把相機揣在大衣里在房頂上守了6小時的藍志貴及時按下快門,捕捉下這珍貴的瞬間:滾滾人群中沖出一隊騎士,如卷風般在畫面中央掠過,馬蹄揚起的一片輕塵,與遠處的布達拉宮、廣場前的表演人群互相映襯,一同構(gòu)成了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宏大敘事場景。
1956年,中央命令新聞電影制片廠選3名攝影師支援剛創(chuàng)刊的《西藏日報》。剛從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yè)的24歲的陳宗烈報了名。和他一起進藏的還有后來的新華社社長郭超人。
陳宗烈經(jīng)歷了西藏最為動蕩的幾個時期,有一段時間,陳宗烈就成了《西藏日報》唯一留下的攝影記者。陳宗烈的攝影時代西藏幾乎沒有機動車,全靠馬車。最長的一次后藏游歷,陳宗烈在馬背上走了3個月。
陳宗烈對攝影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拍攝的西藏民主改革——《百萬農(nóng)奴站起來》、《燒地契》、《分到土地的喜悅》、《朗生互助組》、《幸?!返茸髌贩从沉诉@一西藏歷史上意義重大的事件。他當時還有意識地去拍西藏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tài)、地理宗教環(huán)境等。
《朗生互助組》拍攝的背景是1963年,西藏農(nóng)民發(fā)展生產(chǎn),紛紛組織互助組。但在乃東縣桑嘎村的十一戶“朗生”由于過去是家奴,民主改革后雖分得了土地和房子,但生活仍然貧窮,于是被撇在一邊。朗生強巴的妻子次仁拉姆(左一)主張“朗生”們單獨辦“朗生互助組”。他們經(jīng)過三年艱苦奮斗,終于取得了農(nóng)業(yè)和牧業(yè)生產(chǎn)雙豐收。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