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nèi)蒙古、新疆等草原地帶,其青銅器帶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尤其是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從造型到紋飾別具一格。鄂爾多斯青銅器包括青銅短劍、青銅刀、銅釜、銅鶴嘴釜、銅椎、銅棒棒頭等青銅兵器和工具;青銅帶扣、獸頭飾、雙珠狀銅飾、雙珠獸頭飾等青銅裝飾;雙耳銅復等生活用具。鄂爾多斯最富特征的青銅器是青銅短劍和青銅刀。在商代,均流行獸首和羚首樣式。春秋至戰(zhàn)國末期,是鄂爾多斯青銅文化的繁盛期,種類繁多,工藝精致,裝飾花紋繁縟,青銅短劍出現(xiàn)了三角折線紋、點狀紋、繞線紋、連續(xù)渦紋等各種紋飾裝飾于柄部。在內(nèi)蒙古草原文明中,匈奴文化是重要的內(nèi)容,它出現(xiàn)于西周,漢初稱雄草原,東漢后期衰落。匈奴民族的金、銅制造業(yè)發(fā)達,“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主要是匈奴時期的文物。鄂爾多斯匈奴文化不同于中原地區(qū),青銅器以動物為主體造型和紋飾圖案,極有特色,被稱為“野獸風”藝術。
西南青銅藝術
西南地區(qū)的云南、西藏和四川,有極為特殊的青銅器藝術品。
首先是四川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銅藝術。三星堆遺址位于四川廣漢縣南興鎮(zhèn)北,這里有一條稱為馬牧河的古河道,河的南岸原有3個大土堆,故稱“三星堆”。三星堆在1929年春天被當?shù)剞r(nóng)民清理水溝時偶然發(fā)現(xiàn),以后經(jīng)過多次勘測、發(fā)掘和系統(tǒng)調(diào)查表明,三星堆遺址是由6個大的遺址組成的大型遺址群,總面積達12平方公里。在三星堆遺址的東、西、南部,發(fā)現(xiàn)了巨大的城墻。在三星堆遺址周圍的廣漢、什邡、彭縣、新都等地區(qū),還調(diào)查到十余個相當于三星堆上層文化的古遺址。這顯示了它是與中原夏商王朝平行發(fā)展的另一個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遺址中的文化蘊含極其豐厚而獨特,有人稱其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三星堆藝術中最令人驚奇的是青銅器雕像。在1號、2號祭祀坑內(nèi)出土了大量青銅器,計有439件。其中有引人注目的人物雕像和動植物雕像。青銅人物雕像有人頭像、人面像,動物雕像主要是獸面像,還有黃金面罩和植物造型如青銅神樹等。其中人物雕像有82尊,包括各種全身人物雕像、人頭雕像和人面像。全身人物雕像有10尊,最大者通高260厘米,最小者僅高3厘米左右,既有站立,又有上膝跽坐和單膝跪地等姿態(tài)的造型。人頭雕像的大小,一般同真人接近。人面像包括幾個不同的形式,最大1尊通高65厘米。2號坑出土1尊青銅人頭雕像,面部還戴著1具金面罩。動植物雕像包括鷹、鳥、雞、蛇、夔、龍、鳳等造型。除過人物和動物雕像之外,三星堆出土的還有8棵青銅樹,最高一棵高達3.5米。復原的有兩大一小,樹座呈圓形,有的座上有武士形象的銅人跪像,背朝樹干,面向外下跪,儼然一副虔誠的神樹守衛(wèi)者形象。這與《金枝》所描寫的情景相似。青銅樹上,有枝、葉、花卉、果實,還有飛禽、走獸、懸龍、鈴等掛飾。這有可能就是“建木”,著名的神樹。
三星堆青銅器的奇特造型和精湛工藝,震動了世界科技和藝術界,也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謎團。比如對它的藝術風格來源,有專家指出,青銅人物雕像群、神樹、黃金面罩等文化形式,在近東文明區(qū)域出現(xiàn)的年代較早,并且向東南歐和南亞次大陸廣泛傳播。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物雕像,其上源既不在蜀王國本土,也不在中國其他地區(qū),但卻同上述世界文明類似。三星堆青銅人物雕像中除過那些具有典型西南夷特征的形象外,高鼻、深目、頜下留一周胡須等特征給人以深刻影響。在藝術風格上,三星堆青銅人物雕像面部神態(tài)幾乎雷同,莊嚴肅穆,眼睛大睜,缺乏動感和變化,同近東雕像藝術風格一致。這些現(xiàn)象可能說明其來源于中國以外的文化。但也有專家認為青銅器樹是具有不死或通天功能的神樹,它可能是四川地區(qū)在秦漢以后興起的“搖錢樹”的前身。有外國專家也認為三星堆青銅器是無與倫比的,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還有專家認為三星堆藝術在東方乃至世界的藝術史上占有輝煌的一頁,它是3000年前蜀國獨具特色的古代文明的體現(xiàn)。三星堆青銅藝術的價值還有待于人們不斷地認識。
三星堆之外,歷來蜀國出土兵器數(shù)量相當多,也富于特征,其中包括青銅兵器,主要器形包括戈、矛、劍、戟、鉞、鏃、弩機、胄等。蜀國青銅兵器以戈、矛、劍、鉞最富特色。有別于商周同類兵器,自成體系。蜀式禮(容)器包括各種禮儀、祭祀用器和實用器,也別有特色。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