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每到盛夏旅游季節(jié),人們就會到聚在附近某一處山里。支上一口大鐵鍋,做抓飯或是清燉羊肉。凡事自己動手,等忙得差不多了,肚子也餓了,就著幾樣簡單的涼拌菜,高高興興地聚會嬉笑。回到家后,一家人總是會說那么好吃的羊肉,真想再多吃幾口。
后來有了經驗,讓家人先單獨坐,事先帶好烤肉爐,自己做自己烤。有的孩子就學著賣烤肉的巴郎子,在一根棍子上扎一塊硬紙殼,一邊烤,一邊快速轉動,硬紙殼就像風扇一樣,煽得爐火旺盛,于是烤肉爐里飄起一股藍色煙霧,隨之誘人的香味,直往人的鼻孔鉆。就聽孩子高聲喊:“烤肉熟了,香噴噴、美滋滋,一串一塊錢,快來買呀!”這邊是一串串外焦里嫩的烤肉,那邊是呼呼翻著白色氣泡的大鍋羊肉,還沒走到鍋前,香味已經飄進鼻子。清香鮮嫩的羊肉看著都讓人垂涎欲滴,享用之后更有了“蕩氣回腸”的暢快感。
清燉羊肉飄香
現(xiàn)如今,農家樂和牧家樂像雨后春筍一般應運而生,白色氈房像蘑菇,盛開在每一個溝谷。藍白相間,或者紅頂黃墻的一排排房子,紛紛打出“原生態(tài)”的口號,提供包括“游、吃、住”的一條龍服務。只要事先在這里預定好房間和餐食,就可以放心去徒步看風景,到了約定的時間返回,這里會把一切準備完備。
或是清燉羊肉,或是肉和雜碎一鍋煮,或是以家常菜為主、再要一盤燒羊排,總感覺味道比城里的飯店還要地道。究其原因,一是山里的水質好,吃了開胃;二是這片如詩如畫的天地,仿佛一個天然大氧吧,能讓人心情豁然開朗,讓人的胃口也變好;第三點最關鍵,羊肉是當場宰好的,肉質新鮮、肥瘦剛好、大小適中。山水清燉,原汁原味,哪里還能找到這樣的美味佳肴呢。
清水燉羊肉,先將宰好的羊依順序剔好,頭蹄和雜碎分出來。需要一鍋燉,就拿去洗洗,再和羊肉一起煮;要是單獨做,羊肉一種做法,雜碎另一種做法,卻各有各的味道。
所謂原汁原味,就是鍋里除了放把鹽,幾乎不放其他任何佐料。有些人老是抱怨煮不好羊肉,一是火候掌握不好,二是缺乏技巧。我的經驗是,首先剔肉要有水平,否則盡是骨頭渣子,還可能影響肉湯的質量。
再說火候,就是不能大火猛煮。鍋剛一上灶,水就沸騰,時間不長肉就老了。必須先小火燉,再調大火,循序漸進。然后就是及時清理掉血沫子,最好用專門的灶濾,一次清不完,反復過濾,直到肉湯里沒有殘留物,肉湯清亮又好看,才算是煮肉成功。要不然,肉湯看著黑烏烏的,肉也失去了光澤,味道就遜色不少。
有的人喜歡吃肉,有的人更喜歡喝肉湯,尤其是鮮亮白凈的肉湯,上面漂一層細小的油花,簡直就是擋不住的誘惑。如果上面再撒一點蔥花,或者點綴少許香菜,特別是在冬天,晚上回到家能吃到羊肉再喝碗湯,就著熱氣騰騰的烤馕,真叫一個過癮。
分食羊肉的意義
以前在縣上工作,經常到南山哈薩克族朋友家做客。盤腿坐在炕上,一群人先鋪著達斯特汗(桌布)喝奶茶,吃包爾薩克。
如果是夏天,就有上好的馬奶子,女主人會先端出一大盆,用勺子邊舀邊澄清,再把碗遞到客人跟前。
馬奶子要細細品味,不能一飲而盡,略帶咸酸、微沁清香的馬奶子涼爽適口,沁人心脾,不僅有助于消化肉食,還能治療疾患。馬奶子是經過發(fā)酵的,喝得多了也能讓人醉暈。
等腿坐麻了再出去轉一圈,羊肉基本也熟透了。一盤肉端上來,擺在尊貴的客人面前,上面放著的是羊頭。
客人禮貌地接過刀子,拿起羊頭開始削肉,羊臉上的肉送給長者,表示有頭有臉的;羊耳朵送給小輩,意寓著好好聽話;隨后再把羊頭還給主人,表示有福同享。
如果是現(xiàn)宰一只羊,主人事先會把那只羊拉進氈房,然后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哈薩克語叫“巴塔”,意為“禱告”和“祈福”,皆由長輩或客人完成,祝福語中充滿哲理意義和文學色彩,就像一首感人的贊美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