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成縣縣城西面15公里的拋沙鎮(zhèn)東營村豐泉峽(古名魚竅峽)中,有一個黃龍?zhí)?,相傳曾有黃龍從潭底飛出。在黃龍?zhí)赌蟼?cè)的天井山半山崖上,有兩處漢代摩崖石刻,相距只有1公里左右。一處是刻于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的武都太守李翕功德記;另一處是刻于東漢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的武都太守耿勛的功德記,都是我國早期珍貴的石刻文物遺跡。因為耿勛功德記的刻文多已剝蝕,難以辨識,故本文只介紹《李翕功德記》。
《李翕功德記》摩崖石刻寬340厘米,高220厘米,中間上方有篆刻四字"惠安西表".正文陰刻隸書20行,行20字,共計有。385字,每字約10厘米見方。因為很多人難于看到全文;有的書刊摘引的一些文句也錯、漏頗多,為了便于讀者和研究說明,先把流螢、張樹華二先生提供的經(jīng)過他們辛勤??钡恼某浫缦拢瑪嗑錁?biāo)點多遵流螢先生錄文,但稍有改動。
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君,諱翕,字伯都,天姿明敏,敦詩悅禮,膺祿美厚,繼世郎吏。幼而宿衛(wèi)。弱冠典城,有阿鄭之化,是以三剖符守,致黃龍、嘉禾、木連、甘露之瑞。動順經(jīng)古,先之以博愛,陳之以德義,示之以好惡,不肅而成,不嚴(yán)而治。朝中惟靜,威儀抑抑。督郵部職,不出府門,政約令行,強不暴寡,知不詐愚。屬縣趨教,無對會之事,徼外來庭,面縛二千余人。
年谷屢登,倉庾惟億。百姓有蓄,粟麥五錢。郡西狹中,道危難阻峻,緣崖俾閣,兩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測之溪,陋窄促迫,才容車騎,進(jìn)不能濟(jì),息不得駐,數(shù)有顛覆隕墜之害,過者創(chuàng)楚,惴惴其傈。君踐其險,若涉淵水,嘆日: "《詩》所謂'如集于木,如臨于谷',斯其殆哉!困其事,則為設(shè)備。今不圖之,為患無已。"敕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審,因常徭道徒,鉆燒破析,刻舀崔嵬,減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土石,堅固廣大,可以夜涉,四方無雍,行人歡誦,民歌德惠,穆如清風(fēng)。乃刊斯石日:
赫赫明后,柔嘉惟則??碎L克君,牧守三國。三國清平,詠歌懿德。瑞降豐稔,民以貨殖。
威恩并隆,遠(yuǎn)人賓服。鉆山浚讀,路以安直。繼禹之跡,亦世賴福。建寧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造。時府。
正文的左側(cè)中部是參與修路的官吏姓名籍貫,計12人,12行142字(緊接正文末行最后二字):丞、右扶風(fēng)陳倉呂國,字文寶。門下掾下辨李雯,字子行,故從事。議曹掾、下辨李曼,字仲齊,故從事。主簿、下辨李遂,字子華,故從事。主簿、上祿石祥,字元祺。五官掾、上祿張亢,字惠叔,故從事。功曹、下辨姜納,字元嗣,故從事。尉曹史、武都王尼,字孔光。衡官有秩、下辨李瑾,字瑋甫。從史位、下辨仇靖,字漢德,書文。下辨道長、廣漢計邡任詩,字幼起。下辨丞、安定朝那皇甫彥,字子才。
正文的右側(cè)刻有"五瑞圖",每圖附有名稱: "黃龍"、 "白鹿"、 "木連理"、 "嘉禾"、"甘露降"和"承露人".并另有兩行刻文: "君昔在澠池,修崤嵌之道,德治精通,致黃龍、白鹿之瑞,故圖畫其像。"
因為這次摩崖石刻是刻在凹進(jìn)去幾尺深的石龕中,又下距峽谷底部10多米,形成牢固的自然保護(hù)網(wǎng),不易被自然力和人力所破壞,所以經(jīng)歷1800多年,迄今保存完好,幸甚。它對于研究甘肅的歷史,中國的書畫藝術(shù);開發(fā)旅游資源,都有重要的價值。
武都郡,是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年11 1年)設(shè)置的,治所原在今武都縣,東漢時移治下辨,即今成縣西,有利于成縣的開發(fā)。
從石刻銘文可知,成縣城西面的魚竅峽,原來…路狹小,兩側(cè)崖險峻,溪谷深不可測,不僅不便通行,而且頗有危險。公元170年前后,李翕出任武都郡太守,為了軍事上或交通上的需要,親臨峽谷考察,命人開平整加固,使其成為坦途,對于發(fā)展成縣的經(jīng)濟(jì),便利成縣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和加強與外界的聯(lián)系,都頗有益處。這在多地區(qū)尤其如此,因此深受成縣人民的歡迎和擁戴。
從參加修路官吏籍貫看,成縣有各方面的人才,特別是書寫摩崖石刻文字的仇靖,給后人留下的寶貴的書法藝術(shù)珍品。
李翕是漢陽阿陽人,即今甘肅靜寧人(一說清水人),對他的生平事跡,史籍缺乏記載,所以摩崖石刻就顯得十分重要??磥泶司回炛匾曅蘼?。來成縣之前,在河南澠池時,曾修"崤嵌之道",即崤…(又名"嵌盔山")東側(cè)東崤長坂的險峻山路。在成縣時,修成縣建魚竅峽道路。而在陜西略陽西北置I_]村南五里白崖發(fā)現(xiàn)的"析里橋郝閣頌",說的是在略陽西的嘉陵江邊的道路,水溢則難以通行,建寧五年(公元172年。一說建寧三年,公元170年),李翕命鑿石架木修建閣道(即棧道),便于交通運輸之事。當(dāng)時略陽屬武都郡,酈閣道也是在李翕任武都郡守任內(nèi)所做的又一件功德好事。此外, "惠安西表"還說到他的許多好的品德和政績,使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看來是一個忠于職守的清官,現(xiàn)在看來,也是非常難得的。但其歷史也有一個污點,那就是在鎮(zhèn)壓氐羌民族反抗?jié)h族統(tǒng)治者殘酷剝削、壓迫的起義斗爭中,他犯有"多殺降羌"的罪行,并可能因此而被皇甫規(guī)參奏,被殺或被罷官?!逗鬂h書》的這條材料說的是"屬國都尉李翕",是否就是當(dāng)過武都太守的李翕呢?本來我們有些懷疑。但屬國都尉李翕被殺或被罷官的時間是熹平四年,即公元175年,與李翕任武都太守的時間非常接近,屬國都尉是漢武帝開邊時開始設(shè)置的,目的是在邊郡地區(qū)安置歸降的少數(shù)民族部族部落的,對于加強新開辟地區(qū)的管理,利于各民族間的交流、發(fā)展和國家的統(tǒng)一,頗為重要,所以屬國都尉與郡太守的級別、職守基本上相同;特別是"惠安西表"說到李翕"徼外來庭,面縛二千余人",與史籍記載的"多殺降羌"之罪基本上相符。鑒于上述三點,可以基本上認(rèn)定,這個"屬國尉李翕",就是石刻的"武都太守李翕".鑒于當(dāng)時甘肅地區(qū)的屬國只-張掖屬國,張掖居延屬國和酒泉屬國三處;而"惠安西表"所說的李翕"面縛二千余人"是在修建魚竅峽道之前敘述的,頌文中又說他"牧守三國",我們現(xiàn)在只知他為武都郡牧守,其他兩任牧守應(yīng)在任武都郡守之前;特別是,東漢時羌人三次大起義(公元107~167年),最后被鎮(zhèn)壓是在公元167年,在李翕任武都太守之前,所以我們認(rèn)為,李翕來武都任職之前,曾在張掖或酒泉三屬國任屬國都尉,犯有"多殺降羌"之罪,175年才被揭發(fā)追究判罪。綜上所述,對李翕的生平可以理出基本脈絡(luò)--幼時人宮為宿衛(wèi),長大后先后在河南省、甘肅的河西、隴南等地任縣、郡令、守,175年被殺或被罷官??傊瑢铘獾臑槿撕驼儜?yīng)一分為二正確對待。
這處摩崖石刻的書體是我國早期隸書--漢隸,有罕見的書寫者仇靖的姓名、官職、籍貫(清代翁方綱《蘇齋題跋》就說道:"漢隸皆無書人姓名,惟樂陵朱登書衡方碑及仇靖書此,皆在蔡邕之前。"),又字體結(jié)構(gòu)方整深厚,筆畫舒展流暢,總體上顯得古樸典雅美觀,寫刻皆優(yōu),藝術(shù)價值極高,早已飲譽海內(nèi)外,成為后人學(xué)習(xí)臨摹隸書的范本之一。
摩崖上刻畫的"五瑞圖",黃龍作昂首揚尾奮足飛向天上的升龍姿式,龍身龍尾又飾滿龍鱗,美觀大方。白鹿四足著地,軀體肥壯,但昂首向前,動靜結(jié)合,頗有生氣。鹿身也刻飾斑紋,增加美感。嘉禾、木連理枝干向上,葉片或向上伸長,或成弧形下垂,生機勃。線條又都流暢有力,應(yīng)屬我國早期的繪畫佳作之列,早為人們所矚目,宋代著名文人高官曾鞏《南豐類藁》就給予高度評價: "近世k:大夫嘉藏畫。
(責(zé)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