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部分余姓人為成吉思汗后裔?

時間:2014-05-17 08:36來源:華西都市報 作者:崔燃 點擊: 載入中...

成吉思汗

 

  余姓在四川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姓氏。當一位姓余的朋友操著一口流利的四川話和你擺龍門陣的時候,你可能不會想到,四川本土的余姓市民中,有些帶有蒙古族的血統(tǒng),因一段口口相傳的傳奇故事而成為四川余姓大家族的一員。


  這些余姓人認為,他們是成吉思汗的后裔,為了避禍,由鐵姓改成余姓,隱藏著祖?zhèn)鞯纳矸?,靠著一首暗藏家族秘史?ldquo;分手詩”來明辨血統(tǒng)。但在學(xué)術(shù)界,這段傳奇故事一直存有爭論。本期“四川百家姓”,我們拋開學(xué)術(shù)之爭,根據(jù)中華余姓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為大家談?wù)?ldquo;鐵”改“余”的故事。讀者如有不同見解,可與中華余姓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進行探討。


 

姓名釋義:本義是房舍

 


  余與舍字同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樹木支撐的房屋形。上部為屋頂,下面為梁架和支柱,整個字形像房屋架構(gòu)側(cè)面圖。


  余的本義是房舍,后來演化為第一人稱“我”和富余之“余”,均為房舍的引申義。


 

主要源頭:同姓不同宗

 


  余姓有同姓不同宗的說法,大致說來,主要有以下幾種來源:


  一是源于姒姓。夏桀被商湯放逐后,夏禹后代分封的國家中有由余國。由余國的后代中,產(chǎn)生了余這個姓氏。


  二是源于姬姓。由余,周攜王余臣之后,出生于春秋時天水一帶。由余的祖先原為當時的晉國人,因避亂逃到西戎。后來,由余奉命出使秦國。他見秦穆公賢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國。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投入秦國,被秦穆公任為上卿(即宰相)。由余為秦穆公出謀劃策,幫助秦國攻伐西戎,一舉攻伐錦諸戎、緄戎、翟戎、義渠等12個戎國,遂稱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孫遂以他的名字為姓氏,稱為由氏和余氏。


  三是源自隗姓。余,春秋時期的小國,出自赤狄部落。狄是春秋時期分布在河西、太行山一代的古老民族。春秋期間,他們曾分批向東遷徙,活動于齊、魯、晉、衛(wèi)等國之間。其中,赤狄活動在山西長治一代,和晉人雜居。


  赤狄部中有余氏族,是赤狄隗姓之后,這一支的余姓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


  四是源自改姓。四川一些余姓人認為,他們是余姓的一個特殊分支,他們的先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鐵木健,因避禍改姓余。


 

鐵改余的傳奇:暗藏秘密的分手詩

 


  “本是元朝帝王家,紅巾趕散入西涯。瀘陽岸上分攜手,鳳錦橋邊插柳椏。否泰是天皆由命,悲傷思我又思他。十人誓愿歸何處,如夢云游浪卷沙。余字并無三兩姓,一家分作千萬家。”


  今年70歲的余體福是涼山州越西縣人,是中華余姓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在他的記憶中,這首詩十分傳奇,幾乎成了四川“鐵改余”認族歸宗的最重要的依據(jù)之一。


  75歲的余成文是雅安市名山縣人,他剛識字起,就被長輩要求牢記這首分手詩。早年間,他并不知道這首詩的真正含義,但兒時的記憶仍然深刻。他忘不了父母在他起床時揪著他的耳朵大喊:“記到,我們是蒙古人的后代。”


  四川的一些余姓人開始循著這首詩留下的線索,追尋家族的歷史。他們認為,這首詩描述的是蒙古的一支貴胄為避難被迫改姓余的故事。本是元朝帝王家 紅巾趕散入西涯


  余體福說,所有“鐵改余”家譜記載,鐵木健是鐵改余姓家族的先祖。余氏家譜記載鐵木健生長在五國城,后到安徽、江西,轉(zhuǎn)河南京山、湖北麻城一帶。


  關(guān)于鐵木健的記載,主要是依據(jù)“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重新修編的明代官員余子俊所序的《青神余氏家譜》:“世祖之孫鐵木健其人也。”“封鐵木健為南平王、東路不花元帥,鎮(zhèn)江南。”


  家譜記載,鐵木健,元朝人,蒙古乞顏部奇渥溫·孛兒只斤氏,元太祖鐵木真第五代嫡孫,“鐵改余”姓的先祖。生于13世紀中后期,卒于14世紀中葉。封南平王,食邑湖廣行省黃州府麻城縣。鐵木健自幼在漠南漢地忽必烈軍營中成長,15歲隨軍出征,戰(zhàn)功顯赫,很得忽必烈的賞識和器重。


  1340年,遼陽“金后人”聚眾反元,鐵木健奉命征討,大獲全勝。結(jié)果在班師回朝的路上去世。家譜中記載,鐵木健育有九男一女,9個兒子都中了元朝進士,后來他招的一個女婿也中了進士,故有“九子十進士”的說法。


  余成文說,鐵木健有兩位夫人,大夫人洪氏生了4個兒子: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張夫人生了5個兒子一個女兒: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和壽英,壽英又名金蓮。招婿金姓,改根十,名余德仙。


  因為子女們的生母不同,便以“秀”和“根”來分長房與次房的排位。因此,“鐵改余”的后人會以“秀幾公”和“根幾公”來稱呼自己的祖先。余成文是根九公的后人。


  《鐵改余姓總譜》記載,元順帝時民不聊生,發(fā)生紅巾軍起義。朱元璋的軍隊攻占元大都后,驅(qū)趕元朝臣屬,聚集在麻城以觀后變的鐵木健“九子一女”無法北歸,為避免遭遇滿門抄斬之禍,商議西逃,當時云貴川還在元朝梁王的統(tǒng)治下。


  于是,“九子一女”攜帶家屬及隨從380余人往西遷徙。瀘陽岸上分攜手 鳳錦橋邊插柳椏


  一大家族輾轉(zhuǎn)到達瀘州鳳錦橋。為避免人馬過多暴露目標,大家決定分散各地隱居以求生存,并相約改姓為余,寓意“殺不盡斬不絕還有余”,隨從改姓“于”,意為上不戴帽下不穿衣。他們在瀘州分散后,流落到了今天的重慶、瀘州、富順、納溪、青神、榮縣、樂山等地。


  余體福說,家譜中,“九子一女”逃至瀘州鳳錦橋準備分散逃離時,為讓后人記住自己是元朝皇族,10人每人咬指作筆,以血代墨,每人吟詩一句,作為日后認親的憑證。這10句詩還有多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把“帝王”換成了“宰相”.


  詩畢,又相約插柳為記,撮土焚香,望空朝北而拜,對天明誓說,余姓子孫永世相親相認,不得富不認貧、貴不認賤,余、金不準通婚。議定排行12字“位世其昌,永曰芝賢,耀祖應(yīng)國”.否泰是天皆由命 悲傷思我又思他


  據(jù)余氏家譜記載,鐵木健的“九子一女”分手后,分別去了這些地方:


  秀一公鐵承良改名余清,字德元,元進士授濠州太守。分手后回到安徽休寧縣侍奉弘吉剌氏祖母廟,后遷回四川資陽,再后移至重慶墊江,子孫傳于江南江西。

(責(zé)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四川石渠現(xiàn)明代壁畫與雕塑
  • 四川會理縣遺址:新石器時代、商周、春秋相延續(xù)
  • 四川三臺千人祭祖大典 蕭何后裔共敘親情
  • 張獻忠沉銀遺址曾遭盜掘 四川擬建博物館
  • 四川老婚俗趣談:聽不懂方言 恐怕娶不到媳婦
  • 四川要建全球首座寶藏博物館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zé)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