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忠平博士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被譽為“書圣”。他的書法風格自然平和,委婉含蓄,遒美秀健,自成一家,影響深遠。王羲之不僅給后世留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而且有幾篇關(guān)于書法的文章。例如,有一篇題為《筆勢論十二章》的文章,相傳就是他寫的。其中有一個小章節(jié)叫作《說點章第四》,就是專門說“點”的。原文是:“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或如蹲鴟,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鶚口,尖如鼠屎。如斯之類,各稟其儀,但獲少多,學者開悟”。
本期我們重點來分析“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這句話。“磊”是眾多的石頭,“磊磊”就是由眾多石頭堆壘而成的一種高大形象或厚重的視覺感受,“衢”是道路。這句話是王羲之對“點”的總體描述,通俗來講,就是說每寫一個點,都要像佇立在路中間的大石頭一樣。那么把“點”寫的像一個個大石頭一樣干什么呢?就是要追求一種渾厚的視覺感受,甚至是一種高大巍峨的審美意象。
同樣是用石頭來形容“點”,上期所講的“高山墜石”側(cè)重于“點”的力量感和速度感,而本期的“大石當衢”則是強調(diào)“點”厚重感和體量感,二者一動一靜,又同具渾拙樸茂、峻厚霸悍的氣象。
如《蘭亭序》中的“室”字寶蓋頭左邊一點,雖然處于全字書寫的行筆過程之中,但能夠看出速度并不是很快(圖1、圖2、圖3)。“陰”字最后一“點”是本字最后一筆,速度更慢(圖4、圖5、圖6)。這種運筆速度遲緩的“點”,往往在紙上駐留時間較長,塑造出的“點”在多數(shù)情況下,雖然在表面上給人一種安靜、渾厚的感覺,但內(nèi)在又含有一種張力和外拓之勢。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點”與“大石當衢”給人的審美意象是接近的。
中國的文字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識和信息傳播手斷,影響極為深遠,凝聚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聰明才智。從結(jié)繩記事到現(xiàn)代的漢字演變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文字留存于巖畫和龜甲、牛骨上,這些文字最早以畫的形式出現(xiàn),到象形文字、再到大篆、小篆、隸書、行草、楷書、宋體等的字體演變,載體和傳播途徑上從畫、刻、銘、書寫、印刷、到今天的數(shù)字化的變遷。由這些文字衍生的書法藝術(shù),長盛不衰,今天,書法已經(jīng)失去了實用功能,但作為書法藝術(shù)本身卻充滿著無限的魅力仍然不斷的被傳承和發(fā)揚廣大。
那么,現(xiàn)在我們“看圖識字”,回到自然、回到中國文字形成的源頭,去探究中國古老的文字是怎么形成演變的。西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史忠平博士通過圖文比對從文字的創(chuàng)造、形成、發(fā)展、演變作了專門的演究和梳理,厘清中國文字的的歷史脈絡(luò),讓人們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國文字和書法藝術(shù),將為我們傳承、研究、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理論參考依據(jù)。
鑫報大西北網(wǎng)將連載史忠平博士的研究成果《書法與自然》。請廣大讀者觀注。
相關(guān)閱讀: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史忠平博士《書法與自然》之觀物取象(一)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史忠平博士《書法與自然》之觀物取象(二)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史忠平博士《書法與自然》之觀物取象(三)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史忠平博士《書法與自然》之觀物取象(四)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史忠平博士《書法與自然》之觀物取象點(一)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史忠平博士《書法與自然》之觀物取象點(二)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史忠平博士《書法與自然》之觀物取象點(三)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史忠平博士《書法與自然》之觀物取象點(四)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