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中國公共外交國際論壇暨第三屆外交官論壇即將在金秋的北京召開。論壇的組織者,是成立僅半個月的中國首個公共外交專職智庫——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
近年來,類似的外交智囊機構,間或以學術研討或外交官聯(lián)誼的方式出現(xiàn)在公眾的視野。與美國智庫龐大的智力集群相比,中國的智囊機構雖然還顯得分散和零碎,但通過科學的分析和縝密的研究為外交及內政決策提供智力支持,這條路在中國已然開始
中國智庫的特殊角色
與國外智庫“旋轉門”(官員與學者身份的變換)特點相比,中國智囊們對決策的直接影響力不是很高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鄧媛發(fā)自北京 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陳雨露領銜的國內首個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甫一成立,外界關注即紛至沓來。
8月26日的新聞發(fā)布會后,“公共外交智庫”的別名已是如雷貫耳。而所謂“公共外交”,用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的話說,便是與“政府外交”相對的、由公眾參與的一切外交形式。
在中國國內為數(shù)不多的非官方外交智庫中,這個專職公共外交的研究中心自然顯得新穎而獨特。該中心執(zhí)行主任、北外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李永輝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和其他民間智庫的運作方式相近,首個“公共外交智庫”絕大部分資金將向社會籌措,其運作理念也是要“開門”辦智庫。
至此,在西方專家斷言“中國智庫建設即將迎來新時代”的浪潮下,中國民間外交智庫里率先加入了一位新成員。
來自北外的新面孔
與陳雨露同時亮相的,是首個公共外交智庫的豪華陣容。
中心聘請趙啟正擔任名譽主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孫萍將與李永輝一起擔任執(zhí)行主任。而這一立足于北外校友資源的外交智庫,顯然也能獲得更多有著豐富外事工作經驗的外交官支持。
陳雨露表示,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的設立是為了響應國家加強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戰(zhàn)略需要。北外目前已開設49種外語專業(yè),為全國高校之最。未來10年,北外新開設的外語專業(yè)還將大幅增加,這些條件都能為更好地開展公共外交提供幫助。
天藍色的屏風前,北外智庫的運作團隊略帶感性地表示,在世界越來越平、國家間相互依存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公共外交已成為各國政府提升軟實力、擴大影響力的主戰(zhàn)場。普通公民也將感受到以前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外交責任。因此,公共外交智庫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公共外交研究,為政府實踐提供智力支持,為公眾參與提供活動平臺。
民間外交智庫少之又少
從嚴格意義上講,由于北外智庫的小部分資金源自學校的行政撥款,因此這只是一個與官方智庫相對而言的民間智庫,并非“純民間”。
在李永輝的印象里,能稱得上是中國智庫的機構大約2500多家,其中民間智庫只有5%左右,且以研究經濟領域居多;而民間外交智庫基于研究領域的特殊性,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如果再用“純民間”去考量,恐怕其中能有影響力的智庫更微乎其微了。
因此,在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孫哲的研究清單上,簡單從分工而言,外交智庫主要有三種類型:
屬于第一線的是外交部及新華社等涉外系統(tǒng)的智庫,其特點是密切聯(lián)系當前外交斗爭,雖離不開長遠的戰(zhàn)略考慮,但主要著眼于當前動態(tài)的國際形勢研究,具有相當強的針對性;
第二線是指軍隊系統(tǒng)或對外交流單位的智庫,工作特點是除了關注現(xiàn)實問題、熱點問題和突發(fā)事件之外,也聚焦對中長期國際形勢的研究,即注意收集富有綜合性、回顧性、全局性、戰(zhàn)略性和展望性的外交信息和情報;
第三線便是高等院校和社科部門的研究所,其工作特點是更為學術化,更具備理論色彩,這些單位在外交方面的研究課題一般不受太大的限制,主要由研究人員的個人興趣決定,研究視角更為宏觀。
“若按此分類,廣義上的民間外交智庫可指第三類機構,以及一些掛靠國家行政部門、實由民間籌款的智庫組織。”曾長期觀察中國智庫建設的媒體人士向本報記者介紹說,比如,掛靠外交部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
信息溝通和“納諫者”
與以高校學者為主干力量的其他民間外交智庫不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由前外交部副部長張德廣領銜,集合了眾多中國前外交高官為理事成員。
這一成立11年有余的外交智庫目前已擁有11個研究中心,其中從事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的資深外交官、專家、學者不下400人。
“雖然是一個民間組織,但絕大多數(shù)成員是資深的老大使,與外交部關系很密切。”基金會秘書長、前駐委內瑞拉大使王珍介紹說,一般而言,基金會通過公開的、內部的等各種渠道,把對國際問題的研究成果形成書面材料,提交相關部門。
另一方面,基金會還會舉辦配合國家的經濟外交和文化外交活動。比如,9月7日,這些資深前外交官率領總政歌舞團,攜《木蘭詩篇》前往俄羅斯演出,展開交流活動。
“中國外交智庫在關注國際政治現(xiàn)實的大背景下大致扮演了五類角色。”在孫哲眼中,除了為外交決策服務的政策建議者(智囊)角色外,這些智庫還擔負著擔當信息管道、信息使者和外交談判參與者角色;憑籍自己的學術聲望和人脈關系扮演的外交“納諫者”的角色;政策主張宣傳者和傳播者的角色;以及政策指導者、審議者和評判者的角色。
以孫哲的經歷,他所在的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以研究美國國內問題、特別是美國國會擅長。近年來,他和同事針對美國內部的戰(zhàn)略經濟評估報告就曾直達國務院,受到了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的表揚。
“不過,大多數(shù)情況下,多數(shù)智庫主要扮演著外交信息溝通和‘納諫者’的角色。”北外智庫的一名青年學者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與國外智庫“旋轉門”(官員與學者身份的變換)特點相比,中國智囊們對決策的直接影響力不是很高。
“但我們也有‘旋轉門’啊。”孫哲透露,從事國際問題綜合性研究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其所長曲星2006年至2009年一直擔任著中國駐法大使館公使。
未來智庫何處去?
相較于以退休外交高官為主力的外交智庫,李永輝相信,未來中國外交智庫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高校。他表示,國外眾多有影響力的智庫均依附于高校,“這里畢竟是智力密集的地方”。”同時,他也表示,高校不能“關門”辦智庫,未來更應打通學界和政府機構間的藩籬,形成中國式的“旋轉門”。
而從研究內容和影響力來看,孫哲認為,籌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智庫”是外交智囊們更好地參與政治決策的一個方式。“無論是沿海地區(qū),還是大西北,都在加速改革開放,如東北和東部沿海地區(qū)同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美國等關系日益密切;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與東南亞國家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度正在提升;西藏與印度、尼泊爾等國有著傳統(tǒng)聯(lián)系;新疆同巴基斯坦、阿富汗等的交往逐漸增多;內蒙古與蒙古共和國的聯(lián)系也是多方面的。”他說。
孫哲也肯定了“公共外交智庫”成立的現(xiàn)實意義。他表示,提高外交的透明度和人民的參與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而智庫能否成為集思廣益的平臺是一個國家是否能在公共外交領域有所作為的直接指標。
對此,李永輝已有進一步的規(guī)劃構想。“除了(研究中心)管理的機構設置外,我想未來的中心決策機構將會吸收學者、企業(yè)家、官員等各方人士。我們還會專門成立學術委員會,聘請國內包括國際上在這方面研究的知名專家學者來擔任我們的學術委員會委員或者顧問等。”
(責任編輯:鑫報)
------分隔線----------------------------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