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有民諺曰:"未有羊城,先有光孝".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的光孝寺,是禪宗六祖慧能妙答"風幡論辯"、落發(fā)受戒和"開東山法門"的道場,被海內外信眾奉為佛門圣地,常年香火鼎盛。光孝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從曇摩耶舍在此建寺講學以后,先后有許多名僧也來此傳教。例如南北朝梁朝時代,印度名僧智藥禪師途經(jīng)西藏來廣州講學,并帶來一株菩提樹,栽在該寺的祭壇上。唐儀鳳元年(公元676年),高僧慧能曾在該寺的菩提樹下受戒,開辟佛教南宗,稱"禪宗六祖",為該寺增添了不朽的光彩。公元749年,唐代高僧鑒真第五次東渡日本時,被颶風吹至海南島,然后來廣州,也在此住過一個春天。
歷史上,六祖慧能大師與光孝寺有著深深的法緣。當年慧能從五祖弘忍處得到秘傳后,即攜其衣缽,從黃梅到嶺南隱匿起來。經(jīng)過長達十余年的隱遁,于唐儀鳳元年(公元676年)正月初八到法性寺(即今光孝寺),印宗法師正在寺內給僧眾講《涅盤經(jīng)》,慧能混在眾人之中,認真地聽法師講解。一陣風吹來,寺院內懸掛的旗幡隨之飄動起來。印宗法師即景說法,向眾僧提問:到底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眾僧于是議論開來,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勰艽穑?quot;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慧能一語驚人,這就是著名的"風幡論辯".同年,慧能在此落發(fā)受戒,并在菩提樹下為眾人說法,這就是中國佛教史上所說的"開東山法門".慧能在光孝寺宣講的主要是他自己根據(jù)《金剛經(jīng)》的基本精神所獨創(chuàng)的思想,這種思想逐步充實、完善,最后形成了獨樹一幟、流傳至今的禪宗南宗。
光孝寺還在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一般認為分海路和陸路。陸路經(jīng)西域"絲綢之路"傳入,海路則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廣東。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始發(fā)港",位于廣州市中心的光孝寺,于是成為中外高僧往來傳法的重要基地:既是西方梵僧遠渡重洋到中國傳法的第一個佛門驛站,又是中國僧人從海路去西天取經(jīng)的始發(fā)港;還是歷代高僧大德游歷嶺南必到之地。
達摩、不空、慧能、義凈等許多中外高僧,都曾經(jīng)在此弘法布道;《攝大乘論》、《俱舍論》、《楞嚴經(jīng)》等許多重要的佛教經(jīng)典在這里被譯成中文;光孝寺不僅是中國南宗禪的初地,它在中國密宗傳播史上也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不空是中國佛教密宗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的首次傳密活動也正是在光孝寺舉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