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撫平甲午之戰(zhàn)創(chuàng)痛的過程中,中國民族主義向兩個方向彰顯了力量:一是學習日本開展更為徹底的變法,另一個則是對所有的“洋務”進行極端的抵制。當戊戌變法終于失敗后,后一種民族主義便開始主宰中國,并最終發(fā)展為逢洋必反的義和團運動,在給予國內改革力量以沉重打擊的同時,也招來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八國聯(lián)合軍事干涉。在滿清貴族幕后主導的義和團式的“大民族主義”失利后,滿清便再也無力控制以排滿為號召的“小民族主義”。而滿清部族內的“微民族主義”卻在不擇時機地蠢蠢欲動,隨著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離奇的同時死亡后,以改革標榜的新政府,前所未有地由純滿人組成了內閣,顢頇的貴族們愚蠢地將自己的民族特性,放到了光天化日下成為眾矢之的,加速了漢人的離心傾向和王朝的崩潰。
在滿清逐漸死去的呻吟聲中,日本在越來越自大的民族主義激勵下,看到了自己取代滿清入主中原的機會,中日沖突成為兩國民族主義最主要的戰(zhàn)場。受到日本啟發(fā)而形成的“中華民族”一詞,最后成了召喚抗日的旗幟;被日軍的鐵蹄激發(fā)出來的中國民族主義,最終選擇了將日本作為最主要的抗爭對象,至今依然。這或許也正是中日兩國之間的歷史宿命所在?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