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中國南方是南島人種的發(fā)源地。先秦時代稱之為百越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他們擁有優(yōu)秀的航海經(jīng)驗和冒險精神,足跡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史前時代起即開始了向遠洋遷徙,馬達加斯加、夏威夷、新西蘭均有分布。
秦代
海路西探,到達東南亞諸國,并且到達印度。
漢初
前202年漢立國,漢高祖為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與南粵國議和,兩國得以發(fā)展經(jīng)貿(mào)。前195年高祖駕崩,呂后攝政與南粵國發(fā)生沖突,雙方在南嶺發(fā)生激戰(zhàn),戰(zhàn)局僵持。當時嶺南地區(qū)主要出產(chǎn)絲綢類紡織品,趙佗為尋找重要的軍需物資鐵資源開始謀求海上路線通往西方國家開展貿(mào)易。。
兩漢
海路西達印度、波斯,南及東南亞諸國,北通朝鮮、日本。西漢時期,南方南粵國與印度半島之間海路已經(jīng)開通。東漢時期,“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61年-180年)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這是歷史記載的中國與羅馬帝國第一次往來。
中國商人運送絲綢、瓷器經(jīng)海路由馬六甲經(jīng)蘇門答臘來到印度,并且采購香料、染料運回中國,印度商人再把絲綢、瓷器經(jīng)過紅海運往埃及的開羅港或經(jīng)波斯灣進入兩河流域到達安條克,再由希臘、羅馬商人從埃及的亞歷山大、加沙等港口經(jīng)地中海海運運往希臘、羅馬兩大帝國的大小城邦。
魏.晉.南朝
東吳黃武四年(225年)扶南國王范旃遣使來吳國,歷時四年來到東吳,獻琉璃。孫權(quán)派遣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國。黃武5年(226年)大秦商人到交趾、吳國首都建業(yè)(今南京)。 法顯陸上西行,海上歸國,由印度多摩利底經(jīng)獅子國、耶婆提、到山東牢山。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波斯、天竺、獅子國、扶南、婆利。
隋.唐.五代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赤土、丹丹(今馬來西亞吉蘭丹)、盤盤、真臘、婆利。
中唐之后,西北絲綢之路阻塞,華北地區(qū)經(jīng)濟衰弱,華南地區(qū)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海上交通開始興盛。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拂菻、大食、波斯、天竺、獅子國、丹丹、盤盤、三佛齊。
宋代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占城、真臘、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里、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理、蒲哩魯、遏根陀國、斯伽里野、木蘭皮等總計五十八個國。 出現(xiàn)了《嶺外代答》、《諸蕃志》,記載與中國通商國家情況的專著。
元代
與蒙元通商的國家:三島、民多郎、真臘、無枝拔、丹馬令、日麗、麻里魯、彭亨、吉蘭丹、丁家盧、八都馬、尖山、蘇祿、班卒兒、文老古、靈山、花面國、下里、麻那里、沙里八丹、土塔、忽廝離、假里馬打、古里佛、放拜、萬年港、天堂、忽魯模斯等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中國商人汪大淵,航海遠至埃及,著有《島夷志略》一書。
明代
鄭和下西洋, 到過:占城、爪哇、舊港、滿拉加、啞魯、蘇門答臘、那孤兒、勃泥、小葛蘭、彭亨、錫蘭山、三島、蘇祿、呂宋、溜山、打歪、八都馬、柯枝、南巫里、古里、坎八葉、木克郎、甘巴里、阿撥巴丹、阿丁、天方、米息、麻林地、忽魯模斯、祖法兒、木魯旰、木骨都束、抹兒干別、不剌哇、慢八撒、木蘭皮等國。 《明會典》記錄了130個朝貢國,其中海上東南夷有62國,包括:安南,蘇祿國,錫蘭,朝鮮,日本,琉球,爪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