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茶馬文明古道

時間:2013-09-09 08:52來源:新華網(wǎng) 作者:李宏榮 點擊: 載入中...

川滇茶馬古道

 

川滇茶馬古道

 

  神奇美麗的武定似顆璀璨的星星樣鑲嵌在云貴高原滇中大地那氣勢磅礴的金沙江南岸,距離省會昆明有70公里。東依祿勸,南接祿豐、富民,西鄰元謀。北與四川省會理縣隔金沙江相望。境內(nèi)群峰疊翠,箐谷縱橫。據(jù)《經(jīng)世大典》中記載: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間,辟昆明經(jīng)富民、武定至四川成都之驛道。方國瑜先生按:"此為川滇交通之重要路線".

 

 

  古道

 


  就因武定是川滇茶馬文明古道上的一個要津古城,致使境內(nèi)古道縱橫金沙江南岸的崇山峻嶺之中。民國(公元1912年)初期,武定境內(nèi)的古道共有10條,而這10條古道的具體路線分布是:姜驛經(jīng)元謀到達武定;武定經(jīng)冷村、富民至昆明;環(huán)州至武定;慕蓮(今萬德鄉(xiāng))經(jīng)康照、插甸至武定;羊街經(jīng)貓街至武定;貓街經(jīng)隆慶關(guān)至羅次;九廠經(jīng)羊舊至者北;高橋經(jīng)窩堵、夭鷹至武定;貓街經(jīng)永泉、馬場至九廠、大豬街;九廠經(jīng)白花山至仁興。這10條古道的里程約有10000多公里,是武定經(jīng)濟流通的主渠道,是川滇茶馬文明古道上的一條黃金古道,是云南境內(nèi)一條最繁華的馬幫古道之一,每天有成百上千的馬幫匆匆忙忙地往返在這條古道上,使古道充滿著生機活力。


  茶馬古道縱橫于武定的崇山峻嶺中,而武定又有慕蓮那氏在明萬歷年間建立了土司制,清朝時受為慕蓮土司府,先后在金沙江南岸峽谷里統(tǒng)治了340多年燦爛歷史。于是,慕蓮那氏土司開辟了3條古道,一條是從慕蓮土司府通往環(huán)州李氏土司府之間的古道,這條古道全長50多公里,古道的開通便于兩家土司之間的往來;另一條古道是慕蓮土司府通往己衣熱水潭的古道,而熱水潭是武定境內(nèi)最好的天然溫泉水,是治療皮夫病和風濕病的好去處,慕蓮那氏土司的家族常年喜歡到熱水潭里洗澡養(yǎng)身,于是修通了這條從慕蓮土司府至己衣熱水潭的古道,古道有30多公里,自然古道成為了慕蓮那氏土司到熱水潭泡澡的專用古道;最后一條是從慕蓮土司府至武定城的古道,古道從慕蓮土司府開始,經(jīng)過大黑山、發(fā)窩、康照、老木壩、插甸、夭鷹、古柏,最終直達武定城,這條古道全長170多公里,是慕蓮土司府通向外面文明世界的黃金古道,每天至少有50多匹武定矮腳馬馱著土特產(chǎn)沿這條古道達武定城里,再把武定城里的布匹、食鹽等生活用品馱回金沙江峽谷的慕蓮土司府中,這條古道是武定境內(nèi)較繁華的一條茶馬文明古道,使慕蓮那氏土司靠這條古道而富得淌油。慕蓮那氏土司開辟的3條古道全長有200多公里,古道全用條石鋪成,并鑲有石板,道寬有1.5米至2米,而今雖然古道都荒涼了,但它記載著慕蓮那氏土司340多年輝煌燦爛的歷史篇章。


  古道是武定的一道風景。那時,一條條古道上每天都有成百的馬幫隊伍走過,那清悠的馬鈴聲和歡快的馬蹄聲回蕩在深山峽谷中,自然成為深山峽谷古道上一支四季不落的歌謠,自然馬幫文化成為武定民族文化的主旋律之一。有古道和馬幫就自然有馬店,馬幫和馬店就似魚與水一樣密切,當一條條古道縱橫在深山峽谷中的時候,當一群群馬幫匆匆行走在一條條古道上的時候,那些祖祖輩輩生活在古道旁邊的精明人們,每天座在古道旁邊目送著一批又一批馬幫遠去,又迎來一群又一群馬隊走來,他們就在深山峽谷的古道旁,設(shè)起了一座又一座古樸安祥的馬店,使在茶馬古道上奔波一天的馬幫和趕馬人們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安樂窩。據(jù)《武定縣志》中記載,那時可容納上百趕馬人和馬匹食宿的馬店共有12家。


  那12家馬店是慕蓮、馬德坪、發(fā)窩、康照、白露、石臘它、馬安山、武定、冷村、雞街、夭鷹、冷飯橋。雖然這些馬店大多筑建在深山峽谷之中的古道旁邊,但每一座馬店里都是人歡馬笑,每天奔波在茶馬文明古道上的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途經(jīng)路程和線路,有選擇地投宿到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馬店里息腳,在茶馬古道上奔波一天的趕馬人和馬幫,當走進馬店里就似乎回到了自己家里的溫馨感覺,精明的馬店老板們,把所有投宿的馬匹當作自己馬匹樣畏養(yǎng),把所有投宿馬店里的趕馬人當作自己親人樣招待。雖然奔波在武定古道上的趕馬人們姓氏、民族、宗教、飲食起居都不同,但他們走進馬店里都能親如一家地和睦相處,使一座座馬店四季開得火火紅紅,生意興隆。


  武定古為昆明至成都的要道,川滇茶馬文明古道縱橫武定深山峽谷之中,所以這條茶馬文明古道不僅是商貿(mào)流通的黃金古道,而且是古時的軍事戰(zhàn)略之道,那時的兵站就設(shè)置在川滇茶馬文明古道沿線上。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三月,云南行省設(shè)中慶(今昆明)至成都站赤。那時,屬武定路所轄的馬站有10處,每個馬站有馬50匹,每個馬站有站戶150余戶,在《元史。兵志》中記載:"站赤者……蓋以通達邊情,布宣號令。"這10處馬站是:明夷站、大龍站、會川站、黎溪站(這4站都在今四川省會理縣一帶)、姜站(今元謀縣的姜驛)、環(huán)州站、虛仁站(今白露鄉(xiāng))、鞍山站(今高橋鎮(zhèn)的馬鞍山)、和曲站(今武定)、利浪站(今富民縣)。明代設(shè)驛站,在武定境內(nèi)的有和曲驛、虛仁驛、環(huán)州驛、姜驛。驛置急遞鋪,遞送緊急公文。清代改為驛站、遞鋪,武定境內(nèi)有州前鋪(今武定城)、尖山鋪、里仁鋪(今冷村附近)、麻地鋪、夭鷹鋪、以壩鋪、者昌鋪(今祿豐大豬街附近)、白花山鋪8處,每處雇役鋪兵12名。古道、馬幫、馬店、驛站給武定帶來了商業(yè)繁榮的景象,尤其是客棧、馬店、飯店、小吃攤最多。到清咸豐年間,江西、四川部份行商者在武定古城和高橋古鎮(zhèn)定居,便形成了武定古城和高橋古鎮(zhèn)兩個較大的商業(yè)市場。

 

 

  馬幫

 


  家鄉(xiāng)在那氣勢磅礴的金沙江南岸彝家山寨里,那氣勢磅薄的金沙江從寨腳拐個大"S"字母后流向神秘的遠方。一江之水把兩岸分為南北區(qū)域,北岸為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的地盤,南岸為云南省楚雄州武定縣的山水,兩個中國彝族自治州隔金沙江水遙遙相望,家鄉(xiāng)阿拉彝家山寨就在金沙江南岸的武定這方天地里。一條三尺古道從金沙江邊彎彎曲曲,穿過寨子又向大山外面延伸而去。


  這條九十九道彎的三尺古道,是用青一色的長條石鋪成,據(jù)說在明清時代這條古道是烏蒙山茶馬文明古道上最熱鬧的通道之一,是從金沙江北岸的四川涼山一帶進滇路程最近的一條便道。精明的故鄉(xiāng)彝人先輩們看準這條生財之道,因古道坡陡彎急路窄的地理條件,而那個矮體健的烏蒙馬天性善于在這樣的地勢里馱運貨物,所以家鄉(xiāng)彝人先輩們用牛羊換回一匹匹烏蒙馬,長年在川滇兩地間從事馱運行業(yè),每天有60多匹烏蒙馬往返在這條古道上。


  古道使家鄉(xiāng)彝人先輩們忙忙碌碌,他們一年四季等候在江邊馱運貨物。每年夏秋雨水季節(jié),古道時常會遇到泥石流,但家鄉(xiāng)趕馬人們?yōu)榱松娑ッ半U,川滇兩地的商人們?yōu)榱税l(fā)展,又不得不冒險攀行在九十九道彎的古道上,他們提心吊膽地緊跟著家鄉(xiāng)趕馬的彝家漢子們,從江邊的古道上攀到家鄉(xiāng)彝家山寨里后,才敢松一口氣,才能算定生意走得順暢。


  家鄉(xiāng)趕馬的彝家漢子們?yōu)榱松妫瑸榱耸惯@條九十九道彎的古道生意興旺,按照各家所從事的烏蒙馬匹數(shù),捐資出力維修古道。趕馬的彝家漢子們每天帶著一把十字鎬,見古道的石頭損壞,便自覺地停下腳步修復之后再前行,維修古道形成一種新風尚。古道上的烏蒙馬馱運隊曾經(jīng)很熱鬧,石板路被人腳馬蹄踩得很光滑。這是川滇茶馬文明古道上繁榮的縮影,家鄉(xiāng)的鐵匠們蹲在寨門口賣各式各樣的馬掌,這長年都生意興隆。


  家鄉(xiāng)的后輩們依舊把茶馬文明古道文化弘揚著,那條從明清時代就由先輩們踏出來的古道,而今勤勞的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們,依舊在古道上踩著先輩們的足跡走向大山外面,因為古道的一頭連著山外的文明街市,一頭牽著故鄉(xiāng)彝家兒女們的情。然而,在這條古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排著長龍般隊伍匆匆趕路的馬幫,它給古道及故鄉(xiāng)彝寨帶來了生機。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禮縣牛尾古道:隱匿于斑駁歲月中的茶馬古道支線
  • 西藏鹽井:茶馬古道上的重鎮(zhèn)
  • 云南沙溪 古鎮(zhèn)凝結(jié)茶馬記憶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