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茶馬文明古道(2)

時間:2013-09-09 08:52來源:新華網 作者:李宏榮 點擊: 載入中...


  山高坡陡不僅是云貴高原的真實寫照,而且也是家鄉(xiāng)阿拉彝寨的真實寫照,那條通往大山外面彎彎曲曲的三尺古道是家鄉(xiāng)馬幫們的快樂天堂,也是家鄉(xiāng)彝寨一道四季不變的濃濃鄉(xiāng)音鄉(xiāng)情,也是家鄉(xiāng)彝寨的一道濃濃風情畫。家鄉(xiāng)彝寨一百多戶人家,每家最少都有二匹適應在古道上馱運貨物的烏蒙矮腳馬,每支馬幫至少由60多匹烏蒙矮腳馬組成的運輸隊。每每豐收的秋糧鋪滿曬場上時,每每黃燦燦的包谷在曬場上曬三五天后,當黃昏的太陽偏西時,趕馬的彝家漢子們聚在曬場上的自家糧食旁,把黃燦燦的包谷裝在麻布口袋里,然后捆把在馬馱子上,次日街天的早晨太陽剛露出白肚魚,趕馬的彝家漢子們就站在青石板鋪筑的寨道上喊著伙伴趕著馬匹,把源源不斷的豐收糧食馱到山外的插甸街市上去賣,返回時又馱化肥、農藥、食鹽、布匹等生活用品回家。那樣的季節(jié)里,豐收的糧食都要馱到山外的插甸街市上去賣,所以每天都有馬幫忙忙碌碌地馱運糧食和生活用品匆匆行走在古道上,古道上長年四季都有馬幫的四蹄踏得歡快,長年四季都能聽到馬幫的銅鈴聲。那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馬幫行走在這條古道上,成為了家鄉(xiāng)彝寨那古道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家鄉(xiāng)的馬幫們四季很少有閑著的時候,它們一趟又一趟地把山鄉(xiāng)的豐收喜訊馱到山外的街市里,又把山外的生活用品一馱又一馱地馱回家鄉(xiāng)彝寨,用勤勞的四蹄踏出一條古樸的山間古道,古道上常留有一堆堆山鄉(xiāng)風味的馬屎香,趕在前邊的馬群們到古道的叉路口,便會屙上一堆馬屎,讓后邊的馬幫族群聞到馬屎味,就能識別出伙伴們走哪條古道,然后踏著前邊的馬蹄足跡,堅定不移地行走在古道上,把身上的馱子馱到目的地。家鄉(xiāng)的馬幫就這樣一年四季奔波在這條永遠走不到盡頭的古道上,用勤勞的四蹄譜寫著山鄉(xiāng)馬幫文化之歌。

 

 

  出山

 


  家鄉(xiāng)在滇中武定縣金沙江南岸的阿拉彝家山寨里,離家鄉(xiāng)彝寨不遠就是金沙江白馬渡口,對岸是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的村寨。就因川滇茶馬文明古道穿過武定縣境內的崇山峻嶺之中,就因白馬渡口是川滇茶馬文明古道上的一個要津,而家鄉(xiāng)古彝寨就座落在這條川滇茶馬文明古道的咽喉部上,從白馬渡口往返的一條茶馬古道穿過家鄉(xiāng)彝寨里。家鄉(xiāng)彝寨又在普洱茶文化走廊中,自然那里最大的特產就是盛產名揚天下的普洱茶,普洱茶文化是家鄉(xiāng)彝人濃厚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是家鄉(xiāng)彝人每天生活中四季品讀的一部史詩,而譜寫這部史詩的卻又是馬幫出山時的壯景。


  家鄉(xiāng)彝人是在神話故事中譜寫自己史詩的,在那繽紛多彩的史詩文化之中,卻又時時刻刻離不開馬幫文化和普洱茶文化這部永久的歌謠,而今在我的記憶深處定格最深的就是這部歌謠。那時,每當太陽落山之后,當圓圓的月亮顫巍巍地掛在寨子中央那棵千年古茶樹上的時候,吃過晚飯后的家鄉(xiāng)彝人們都會聚在古茶樹下敘家常,但更多的話題卻是千年古茶樹,講述的是馬幫出山奔波在茶馬古道上時的酸甜苦辣風味。而我的"阿普"(彝語:老爹)是家鄉(xiāng)彝寨里的馬鍋頭,在我的童年生活歲月里,就常聽"阿普"講過很多似夢非夢般的馬幫出山的故事,這個故事伴我走出了家鄉(xiāng)古彝寨里,但不論我走出家鄉(xiāng)古彝寨里多遠,這個故事卻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里,那古老的故事仿佛就發(fā)生在昨頭一樣。


  茶是家鄉(xiāng)彝寨里的一大特產,馬幫是家鄉(xiāng)彝寨里的永久歌謠,身為馬鍋頭的"阿普"望著堆積如山的茶葉沒有銷路而嘆氣。于是,我的"阿普"放眼掃視大山外面的世界,他每天品著清香的普洱茶而編織著心中的籃圖,他想應該把這堆積如山的茶葉遠送他鄉(xiāng),應該把一塊塊茶磚變成黃燦燦的金磚。年輕氣盛而又有謀略的"阿普",便帶著寨子里的那班趕馬漢子,趕著自家的馬幫,馱著自家的茶葉,聰明理智地打開那道封閉的山門,把自家的茶葉一馱又一馱地馱到遙遠的他鄉(xiāng)走四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在風餐露宿的艱辛跋涉中,用清悠的馬鈴聲和歡快的馬蹄聲,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寧靜,用勤勞的四蹄把家鄉(xiāng)那條通往山外的石板路踏得锃亮,使锃亮的石板路成為了繁華的茶馬文明古道。


  那時,家鄉(xiāng)的馬幫出山前,"阿普"會召集趕馬漢子們作一次祭祀活動,每次祭祀活動中少不了一只黑山羊和一罐小鍋酒,而這些祭祀所需的祭品由趕馬的漢子們輪流承擔,他們把祭品帶到寨子背后的那個祭祀場地里,請寨子里德高望眾的老畢摩做一次祭祀活動,在祭場里有一棵千年的古栗樹是家鄉(xiāng)彝寨的"神樹",先把羊在"神樹"前宰殺后,在老畢摩揮刀念經聲中,趕馬的彝家漢子們跪拜在"神樹"周圍,心中默默地祈禱著馬幫出山時一路平安回歸。待一場轟轟烈烈的祭祀結束,那大鍋里的羊肉烀得扒而不爛,他們依據茶馬文明古道上的食風習俗,按每支馬幫出山時的先后圍聚一起吃羊湯鍋,他們喝著辣醇芳香的小鍋酒,他們吃著鮮美的羊湯鍋,他們相互祝福著馬幫出山途中平平安安,這樣的祭祀是家鄉(xiāng)彝人馬幫出山時的一道風情畫,這道風情畫是每次馬幫出山時家鄉(xiāng)彝人的一部濃濃鄉(xiāng)音鄉(xiāng)情。


  一場轟轟烈烈的祭祀結束,家鄉(xiāng)的馬幫們又出山了,身為馬鍋頭的"阿普"帶著親如兄弟般的趕馬漢子們,從家鄉(xiāng)阿拉卡補古彝寨里出發(fā),選自家最壯的馬匹,馱自家上等的茶葉,追著成百上千的馬幫隊伍,匆匆行走在這條川滇茶馬文明古道上。他們途經咱拉、松包園、插甸、長沖、武定城、者北、富民,這段古道是在《云南風物志》中記載的北線川滇茶馬文明古道之一。每次家鄉(xiāng)馬幫出山后最多的歸宿,就是有700多年商業(yè)昌盛史的順城街里。出山的馬幫們匆匆行走在這條茶馬文明古道上的時候,趕在前邊的馬幫們走到十字路口時,便會屙上一堆新鮮的馬屎,讓后邊追隨的馬幫們聞著馬屎就能識別伙伴們走進了順城街里,使順城街里有山鄉(xiāng)風味的馬屎飄香。追隨的馬幫們聞著馬屎飄香味,便會踏著前邊的馬蹄足印,堅定不移地走進順城街里,把背上的馱子馱到目的地后,與族群們親熱地聚在一起,吃著自己付出汗水而得到馬店伙計們慰勞的蠶豆,那些年輕的叫馬們相互調情,比試自己東西的雄奇,把一身的疲勞在快樂的那瞬間驅散,然后又從順城街里馱回自己該馱的日用百貨,來來回回地奔波在這條繁華而又永遠走不到盡頭的茶馬文明古道上,用自己的青春熱血譜寫著馬幫文化的篇章。


  家鄉(xiāng)的馬幫們又出山了,那清悠的馬鈴聲又回蕩在山林深谷中,那歡快的馬蹄聲又在青石板鋪筑的茶馬文明古道上傳來,這是家鄉(xiāng)馬幫文化得到傳承的佳音。

 

 

  鹽都

 


  小井古鹽都位于武定縣白路鄉(xiāng)的一個大夾皮溝里,那里離太陽很遙遠,但那里很溫暖。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小井稱為枳舊鎮(zhèn),距離武定縣城有80多公里,108國道從小井頭頂上通過,從108國道一條彎彎曲曲的鄉(xiāng)村公路延伸到小井。小井又分為上井和下井,站在青石板鋪筑的小井古道上,抬頭仰望高高的山頭,只有那美麗的彩云在山頭飄蕩,真沒想到這么一個巴掌大的夾皮溝里,那陡陡的山坡上牛馬不敢吃草的地方,就因盛產鹽業(yè)而名揚他鄉(xiāng),人煙興旺,商貿繁榮。


  小井古鹽都鹽的開采可以追塑到清初的公元1616年間,三百多年來人煙興旺。據《武定直隸州志》中明確記載著小井古鹽都的歷史足跡,當翻開這部史書慢慢品讀時,卻可以讀到小井古鹽都的歷史真面目,史書中這樣詳細地記載道:"康熙元年,題定得銀每年三百六十兩,又十年題淮二井,(其中一井指今祿豐縣的中心井,一井即指武定縣的小井),俱歸黑井辦課隨裁。雍正元年復開五年二井,每年升課銀二千四百八十三兩,又乾隆十六年,定枳舊煮鹽五萬二千一百斛……"從這段真實記述小井古鹽都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小井古鹽都曾經輝煌燦爛的歷史篇章。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禮縣牛尾古道:隱匿于斑駁歲月中的茶馬古道支線
  • 西藏鹽井:茶馬古道上的重鎮(zhèn)
  • 云南沙溪 古鎮(zhèn)凝結茶馬記憶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