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地理和歷史

時間:2014-01-19 08:23來源:人民網(wǎng)文化頻道 作者:樊錦詩 點擊: 載入中...

敦煌

 

  敦煌,是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北有北山(馬鬃山),南有南山(祁連山),是一個沖積而成的綠洲,由南山流來的古氐置水(今黨河)泛濫所造成,綠洲周圍多戈壁和沙丘。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接中原,西鄰新疆,自漢代以來,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由敦煌出發(fā),向東通過河西走廊去古都長安、洛陽。敦煌西去陽關,沿昆侖山北麓。經(jīng)鄯善(若羌)、且末、于闐(和田)至莎車,逾蔥嶺(帕米爾)進入大月氏、安息等國,是為絲路南道;由敦煌出玉門關北行,沿天山南麓,經(jīng)車師前王庭(吐魯番)、焉耆、龜茲(庫車)、到疏勒(喀什)、越蔥嶺,進入大宛、康居、大夏,是為絲路北道。敦煌總扼兩關,控制著東來西往的商旅。位于絲綢之路上的敦煌,成為東西方貿(mào)易的中心和中轉站。史書稱敦煌是"華戎所交一大都會",西域商胡與中原漢族商客在這里從事中原的絲綢和瓷器,西域的珍寶,北方的駝馬,與當?shù)丶Z食的交易。與此同時,自漢代中西交通暢通以來,中原文化不斷傳播到敦煌,在這里深深扎了根。地接西域的敦煌,較早地就接受了發(fā)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亞、中亞文化隨著印度佛教文化的東傳,也不斷傳到了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這里匯聚、碰撞、交融。著名的敦煌學者季羨林先生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季先生的論說充分說明敦煌所處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的重要性。


  敦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秦漢之前,居住著月支、烏孫等少數(shù)民族。西漢初,漠北的匈奴趕走月支,占領敦煌。元狩二年(前121)西漢軍隊打敗河西匈奴,敦煌與河西走廊歸入西漢王朝版圖。元鼎六年(前111)在敦煌設郡,與酒泉、張掖、武威并稱河西四郡。在敦煌之北修筑了長城,在西部設立了陽關、玉門關,敦煌成為西域進入河西走廊與中原的門戶和軍事重鎮(zhèn)。為了鞏固敦煌的戰(zhàn)略要地,從內(nèi)地移民來此定居,調(diào)遣士兵屯田戎守,西漢王朝對敦煌的經(jīng)營與開發(fā),確立了敦煌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經(jīng)過東漢王朝與曹魏政權的繼續(xù)經(jīng)營與開發(fā),敦煌在較長時期內(nèi)保持相對穩(wěn)定,成為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和糧食生產(chǎn)基地。中原文化在這里生根和發(fā)展,儒家經(jīng)典得到傳播。產(chǎn)生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也傳到了敦煌,西晉時號稱"敦煌菩薩"的譯經(jīng)大師竺法護及其弟子在此譯經(jīng)傳教。


  十六國時期,先后由前涼、前秦、后涼、西涼、北涼五個政權統(tǒng)治敦煌。此時中原大亂,戰(zhàn)亂頻繁。唯敦煌相對平安,人口增加,中原與河西走廊的百姓避亂在此,中原漢晉文化在敦煌與河西走廊得以保存和延續(xù)。敦煌產(chǎn)生一批著名儒家學者,他們設館講學,著書立說。中原傳統(tǒng)文化在敦煌已十分成熟。與此同時,西行求法與東來傳教的佛教僧人都經(jīng)過敦煌,促進了敦煌佛教的發(fā)展?!段簳??釋老志》說:"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敦煌莫高窟應運而生。據(jù)唐代圣歷元年(698)李克讓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門樂僔,戒行清虛,執(zhí)心恬靜,嘗仗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造窟一龕。次有法良禪師,從東屆此,又于僔師窟側更即營建,伽藍之起,濫觴二僧。"此后,北魏宗室東陽王元太榮、北周貴族建平公于義先后出任瓜州(敦煌)刺史,信奉佛教,莫高窟的開窟造像活動逐漸發(fā)展興盛起來。


  隋代統(tǒng)一南北,擊敗西北的突厥和吐谷渾侵擾,保持絲路暢通,商貿(mào)繁盛。文帝和煬帝倡導佛教,令天下各州建造舍利塔,瓜州也在崇教寺(莫高窟)起塔,宮廷寫經(jīng)也傳至敦煌。短暫的隋代,在敦煌大興開窟之風。唐王朝前期扼制了西域最大的威脅西突厥的進犯,在西域設立安西都護和安西四鎮(zhèn)。為加強軍事防衛(wèi),在敦煌和河西走廊設立豆盧軍、墨離軍、玉門軍、赤水軍、建康軍等河西十軍,使敦煌經(jīng)濟得到穩(wěn)步發(fā)展,絲綢之路全線暢通,"伊吾之西,波斯以東,朝貢不絕,商旅相繼".中西經(jīng)濟文化交流頻繁。敦煌石窟的營造達到了極盛,敦煌文化進一步凝聚了來自中原的漢文化,以及來自印度、西亞、中亞的文化。


  天寶十四載(755)發(fā)生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而衰,吐蕃乘機攻占隴右、河西。建中二年(781)吐蕃占領沙州,推行吐蕃行政、經(jīng)濟制度和習俗,同時,大力扶植佛教,佛教勢力迅速膨脹,推動了莫高窟繼續(xù)興建。


  會昌二年(842),吐蕃內(nèi)亂,勢力大衰。大中二年(848)沙州張議潮乘機率兵起義,陸續(xù)收復伊、西、瓜、肅、甘、涼等十一州,并遣使奉表歸唐,被唐王朝冊封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從此開始了歸義軍長達200多年的統(tǒng)治時期。張氏歸義軍政權恢復唐制,推行漢化,使敦煌的政局得到了穩(wěn)定,佛教在張氏歸義軍政權的保護下,繼續(xù)興建寺院和石窟。宋干化四年(914),曹議金接替張承奉政權在瓜沙二州六鎮(zhèn)地區(qū)重建歸義軍政權,一直保持與中原王朝的密切來往,接受中原王朝封號,奉中原為正朔,利用舊日唐朝在各族人民中的聲威,以求在西北各民族中樹立自己的地位,又以和親的方式,東與甘州回鶻,西與西州回鶻、于闐政權結好。曹氏政權與中原王朝及周圍少數(shù)民族政權建立的良好關系,不僅保持境內(nèi)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且共保絲路暢通,促進了敦煌與中原和西域佛教文化的交流,為敦煌佛教藝術繼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宋景佑三年(1036)和南宋寶慶三年(1227),敦煌先后為黨項羌和蒙古族占領。西夏和元蒙統(tǒng)治者篤信佛教,敦煌莫高窟作為佛教要地,依然受到重視,仍有建造。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元蒙疆域的擴大,敦煌失去了中西交通中轉站與西域門戶的重要地位。莫高窟也告衰落。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wèi),并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干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wèi)為敦煌縣,敦煌經(jīng)濟開始恢復。莫高窟開始被人們注意。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fā)現(xiàn)了震驚世界的藏經(jīng)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jīng)洞文物發(fā)現(xiàn)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jīng)洞文物,致使藏經(jīng)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僅有少部分保存于國內(nèi),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溯源甘肅】懸泉置:驛站小人物與歷史大事件
  • 講敦煌的“故事佬”:用壁畫道盡世間真善美
  • 靑城:那座拱衛(wèi)中原平安的要渡城池
  • 靑城:那座拱衛(wèi)中原平安的要渡城池
  • 西犬丘:打開西垂古邑的歷史密碼
  • 西犬丘:打開西垂古邑的歷史密碼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